第12章 真假太子刘据之谜
- 皇城生死局:古代皇子们那些隐秘事
- 顺衍
- 6807字
- 2025-05-06 14:33:34
在古代,太子作为储君,本应是皇位的自然继承者,理应顺利登基。然而,皇权从来不是一条坦途,皇帝的宝座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与荣耀,无数人觊觎,渴望取而代之。即便是贵为太子,也难以逃脱宫廷斗争的漩涡,甚至可能在权力的博弈中丧命。汉武帝的太子刘据,其命运便是一个血淋淋的证明,令人扼腕叹息。
故事要从公元前86年的正月说起。一个中年男子,乘坐着简陋的牛车,缓缓驶向未央宫的北门。他自称是当今皇帝汉昭帝的庶兄、先皇武帝的太子刘据。这个消息如同惊雷,瞬间震动了整个宫廷。有关官员不敢怠慢,火速将此事上报朝廷。
汉昭帝刘弗陵听闻此事,心中疑云密布。这位异母兄长刘据早已失踪九年,生死未卜,如今却突然现身,怎能不令人生疑?为了查明真相,刘弗陵下令召集三公、九卿及二千石以上的文武官员齐聚未央宫,共同辨认这位自称太子的男子。
消息传开,整个长安城沸腾了。民间百姓纷纷涌向未央宫,想要一睹这位前朝太子的风采。宫外,朝廷不得不调遣军队维持秩序,以防混乱。然而,当文武官员轮流上前仔细打量这位自称太子的人时,却无人敢断言他是否就是当年的皇太子刘据。
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汉昭帝与大将军霍光商议后,决定先将此人交由廷尉审讯,待查明身份后再作处理。经过一番细致的查证,真相终于浮出水面。原来,这位自称太子的人,不过是一个靠占卜为生的无业游民,名叫方遂。他从曾为刘据侍从的人口中得知,自己与刘据相貌相似,便冒名前来,试图借此改变命运。最终,方遂以“诬罔不道”的罪名被处决。
假太子的谎言虽然被戳破,但真正的太子刘据究竟经历了什么?他是否真已离世?又是什么原因夺去了他的生命?为何他的“再现”会掀起如此轩然大波?为何他的命运牵动了无数人心?倘若你当时身处长安,向街头的百姓问起这些问题,他们会压低声音,眼中带着几分神秘与不安,向你缓缓道出那场发生在九年前的巫蛊之乱——那是一场笼罩在宫闱之上、腥风血雨的惊天秘事。
汉武帝刘彻在登上皇位之前,迎娶了姑母长公主的女儿陈阿娇为妻,继位后便封她为皇后。然而,陈皇后始终未能为刘彻诞下子嗣,直到刘彻二十九岁那年,也就是公元前127年,他的宠姬卫子夫才为他生下了第一个儿子,取名刘据。中年得子的刘彻喜出望外,立即下令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庆祝这位继承人的诞生。
卫子夫原本是汉武帝姐姐平阳公主府中的一名歌妓。汉武帝在姐姐家见到她后,一见倾心,平阳公主便将卫子夫送进了宫中。不久之后,卫子夫为汉武帝生下了刘据。卫子夫的胞弟卫青,原本是平阳公主的家奴,卫子夫得宠后,汉武帝任命卫青为建章监、侍中。随后,卫子夫被封为夫人,卫青也被提升为太中大夫。
公元前129年,卫青因战功卓著,被擢升为车骑将军,率军攻打匈奴。卫子夫生下刘据后,汉武帝废黜了陈皇后,立卫子夫为皇后。卫青则以军功屡次升迁,最终被封为大将军,位极人臣。与此同时,卫皇后的外甥霍去病也得到重用,出任骠骑将军。卫氏一族纷纷登上高位,权倾朝野。民间甚至流传着一首歌谣:“生男无喜,生女无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
然而,这种局面并未持续太久。随着汉武帝的其他嫔妃相继生下刘闳、刘旦等皇子,汉武帝对卫皇后和太子刘据的感情逐渐冷淡。卫皇后母子对此深感不安。
汉武帝察觉到了他们的忧虑,便对大将军卫青说道:“我朝初立,外患不断,朕不得不变更旧制,出征讨伐,否则天下难以安定。但这样做势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朕以武力平定天下,实属形势所迫。若后世子孙也效仿朕的做法,恐怕会重蹈秦朝灭亡的覆辙。而太子性情稳重,仁慈宽厚,将来必能安抚天下,朕对此深信不疑。若要寻找一个能够安邦定国的君主,谁能比太子更合适呢?”
卫青听完这番话,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了地,连忙叩头谢恩,并将这些话转告给了卫皇后。卫皇后听后,意识到自己误解了皇上的心意,便摘去所有首饰,向汉武帝请罪。自此之后,每当汉武帝出征或巡游,朝政大权便交由太子刘据处理,宫中事务则托付给卫皇后打理。
太子刘据与皇后卫子夫,日复一日,谨慎地处理着朝政与宫务。每当武帝远征归来,母子二人便挑选重要事项汇报,武帝对他们极为信任,几乎是有求必应,意见与请示皆能一一照准。
刘据与武帝这对父子,性格却大相径庭。武帝率军出征时,刘据常常出于仁爱之心,担忧战火会给百姓带来灾祸,屡次劝谏。武帝总是微笑着回应:“父皇征战四方,皇儿只需将来安心治理天下,岂不是两全其美?”话虽如此,父子间的政见却始终难以调和,朝臣们也因此分裂为两派。
武帝治国严苛,常用重典,任用酷吏;而太子刘据则宽厚待人,常将一些他认为刑罚过重的案件从轻发落。刘据的仁政赢得了百姓与主张宽政缓刑的大臣们的拥戴,而那些支持武帝严刑峻法的大臣则极力反对。
卫皇后忧心忡忡,时常告诫刘据:“你父皇之意便是你的意思,千万不可擅自行事。”那些与刘据政见相左的大臣们,担心太子继位后对自己不利,便常在武帝面前诋毁刘据。特别是霍去病、卫青相继去世后,卫氏家族势力衰落,刘据失去了靠山,这些大臣便更加肆无忌惮地陷害他。
一日,刘据进宫探望母后,母子相见,话如泉涌,不知不觉便过了大半天。事后,黄门苏文无中生有,向武帝报告:“太子借谒母之机调戏宫女。”卫皇后得知后,怒不可遏,命刘据面见武帝,澄清事实,并要求处死诬告太子的苏文。
刘据却泰然自若,安慰母亲道:“儿子一心无愧,何惧小人谗言?父皇圣明,岂会轻信奸佞之语?”
又有一日,武帝身体不适,命小黄门常融宣召太子进宫。常融回来后,竟谎称:“太子得知陛下染病,面露喜色。”武帝闻言,心中一阵悲凉,默然不语。话音未落,刘据已急步奔入武帝寝宫,急切询问父皇病情。武帝见他泪痕未干,却又强作笑容宽慰自己,心中疑窦顿生,追问之下,方知是常融暗中作祟。武帝盛怒之下,下令将常融处死。
这两件事对刘据震动极大,他隐约感到一股无形的威胁正悄然逼近。但是,他哪里知道,一场更大的祸事,正一步步向他袭来。
公元前92年夏季,六十四岁的武帝在长安城西的建章宫中午睡,恍惚间,仿佛见到一名手持利剑的男子闯入宫中行刺。武帝惊叫一声,急令侍卫捉拿刺客,然而搜遍宫中,却不见刺客踪影。武帝又惊又怒,先杀了看守宫门的宦官,随后调来禁卫骑兵,将上林苑方圆数百里仔细搜了一遍;继而关闭长安城各城门,挨家挨户搜查。然而,折腾了十一天,依旧毫无结果。这场大搜捕,成为长安城一场血腥劫难的序幕,也为刘据的祸事埋下伏笔。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久后的一天,武帝午睡时,忽梦见上千个小木头人,个个手持棍棒,将他团团围住,劈头盖脸地打来。武帝惊叫一声,从梦中惊醒,冷汗淋漓,头痛欲裂,一病不起。
汉武帝晚年病体缠身,精神恍惚,总是疑心有人暗中以巫蛊之术害他。先前那手持利剑的男子,已让他惶惶不安,如今这噩梦更使他惊恐不已。
恰在此时,被丞相公孙贺逮捕的江洋大盗朱安世在狱中上书,告发公孙贺之子公孙敬声与石阳公主私通,并指使巫师在皇帝御道上埋入木偶,对武帝恶语诅咒。武帝听闻果真有人以巫蛊之术谋害自己,震怒之下,特令水衡都尉江充严查此事。
巫蛊之术,乃古代迷信,用以害人。其法乃视被害者身形,刻制木偶,上书其名与诅咒之词,并在木偶胸部钉铁刺或扎针,埋于地下,诅咒便应验于被害者身上。
这种迷信在汉代盛行,不仅风行民间,更传入宫廷。朝野上下,巫蛊之风愈演愈烈,再加上各地方士、巫师云集长安,使得偌大的汉朝京城仿佛成了神鬼之都。更有女巫频繁出入宫闱,教唆妃嫔们以巫蛊之术争宠。
巫蛊之术本为朝廷所严厉禁止。早在公元前130年,陈皇后因行巫蛊事败,女巫楚服等三百余人被杀。陈皇后被废,此亦为其重要原因。只是,由于汉武帝本人极为迷信鬼神,上行下效,巫蛊之术始终无法禁绝。
这一次,将太子刘据推入深渊的,正是承办公孙敬声一案的江充。
江充,原是赵王门下的一位门客,因得罪了赵国太子,仓皇逃到长安。他凭借一张巧舌,在武帝面前诬告赵国太子,竟因此得宠。武帝见他精明干练,便任命他为“绣衣使者”,专门负责督察京畿治安和王公大臣。江充在这个位置上,不仅对大臣们严苛执法,甚至对太子刘据也毫不客气。
有一次,江充随武帝前往甘泉宫,途中太子的手下人乘车而过,江充立刻喝止并扣留了车马。按照当时的规矩,皇帝出行时,所有人都需回避。刘据得知后,派人向江充求情,希望他不要将此事上报武帝。然而,江充丝毫不给太子面子,依然将此事禀告了武帝。武帝见江充如此忠心,心中大悦,称赞道:“为人臣者,就当如此!”随即提升江充为水衡都尉。
江充之所以敢于冒犯太子,背后并非没有缘由。武帝晚年宠爱赵婕妤,称她为“钩弋夫人”,并将她的居所命名为钩弋宫。公元前94年,年已六十四岁的武帝,突然迎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钩弋夫人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刘弗陵。更令人称奇的是,钩弋夫人怀胎十四个月才生下这个孩子。
武帝认为这是天降祥瑞,因为传说中尧也是被孕十四个月后出生的。于是,武帝将刘弗陵比作尧,把钩弋夫人比作尧母,并将钩弋宫改名为“尧母门”。这一举动,让江充等善于揣摩圣意的人嗅到了风向——武帝似乎有意废长立幼。江充心中有了这个算盘,自然敢于与太子刘据抗衡。
武帝年轻时,凭借后妃和外戚的力量登上皇位,他深知这群人的能量有多大。如今,卫氏家族的声望如日中天,对武帝而言,无异于芒刺在背。江充对此心知肚明,便借着武帝的疑心,开始了一系列的布局。
公孙贺是卫皇后的姐夫,其子公孙敬声贵为太仆,常以皇亲国戚自居,骄纵不法。征和初年,因贪污被捕入狱。公孙贺救子心切,设法抓捕了武帝久捕未获的江洋大盗朱世安,试图以此赎罪。然而,朱世安在狱中反咬一口,指控公孙贺父子与石阳公主私通,并指使巫师在皇帝御道上埋藏木偶,诅咒武帝。
尽管这些指控显然是挟私报复,但武帝却下令江充严查此事。江充心领神会,借题发挥,将矛头直指卫皇后及其家族。江充连太子都不放在眼里,处理公孙敬声一案时更是肆无忌惮。再加上武帝生性好杀,在位五十多年间,六位丞相死于非命,御史大夫以下的官员更是数不胜数。江充顺势大开杀戒。
结果,公孙贺父子满门抄斩,卫皇后的女儿阳石公主、诸邑公主,以及卫青之子长平侯卫伉等人,皆惨死于江充之手。受牵连而遇害的达数百人之多。一时间,长安城中风声鹤唳,人人自危。
江充虽然借着打击卫氏家族的机会整治了太子刘据,但他心里清楚,刘据如今仍是太子。武帝年事已高,一旦太子继位,他江充的下场可想而知。江充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他决定借着整肃巫蛊的机会,先下手为强,彻底除掉刘据,以绝后患。
在结束公孙贺父子的巫蛊案后,江充趁热打铁,向武帝进言:“陛下龙体欠安,定是长安城中巫蛊作祟。臣愿请旨彻查,以保陛下万安。”武帝准奏。
江充指使手下人预先在长安城各处埋下巫蛊用的木偶,不仅埋在百姓家、巫师家,甚至埋进了大臣府邸和皇宫之中。随后,江充大张旗鼓地“查禁”巫蛊,带着人马挨家挨户地掘地搜查。不出所料,他们挖出了大量巫蛊木偶,其中虽有巫师埋下的,但更多的是江充预先布置的“罪证”。
江充借着巫蛊之名,大肆搜捕,无数巫师、百姓、官员无辜受牵连。酷刑之下,有人屈打成招,有人胡乱攀咬,长安城内外血流成河,数万人惨遭杀害。一时间,长安城中人人自危,巫蛊之祸如阴云般笼罩全城,仿佛每个角落都藏着诅咒与阴谋。
江充见时机成熟,便将矛头直指太子刘据。他指使巫师何檀向武帝进言:“宫中邪气弥漫,若不清除,陛下龙体恐怕难以康复。”当时,武帝正在甘泉宫养病,听闻此言,立刻下令江充进宫彻查巫蛊。
江充等的就是这道旨意。他带人闯入宫禁,翻土掘地,先从妃嫔的住处开始,再到皇后寝宫外,最后挖到了太子宫中。果然,他们在太子宫中“发现”了预先埋下的木偶,每个木偶身上还系着写有“大逆不道”字样的帛书。
刘据见状,顿时眼前一黑,几欲昏倒。他深知父皇对巫蛊之事深恶痛绝,若此事传到武帝耳中,自己必定难逃一死。这些木偶并非他所埋,可如今人证物证俱在,百口莫辩。更糟糕的是,江充早已切断了太子与武帝之间的联系。
刘据与卫皇后多次派人前往甘泉宫解释,却都被拦下。太子心急如焚,只得召集身边近臣商议对策。太子少傅石德直言道:“公孙贺父子、两位公主和卫伉等人皆因巫蛊而死,如今江充又在殿下宫中挖出木偶,无论是否是他预先埋下,都已无从查证。事到如今,殿下唯一的选择便是假传圣旨,擒拿江充一伙,查清他们的阴谋后再做打算。”
刘据素来安分守己,从未想过假传圣旨,心中忐忑不安:“江充是奉旨进宫,我怎敢擅自抓他?”
石德叹息道:“殿下太过仁慈。如今皇上病居甘泉宫,生死未卜,奸贼横行,迫害殿下。难道殿下忘了秦朝太子扶苏的悲剧了吗?”
刘据思来想去,终究别无他法,只得命亲信假扮钦差,宣诏擒拿江充。江充万万没想到太子会有此一举,当场被捕。与他同行的巫师檀何等人也被拿下,将军韩说因拒捕被杀,御史章赣和黄门苏文却是侥幸逃脱。
江充和檀何被押到刘据面前,太子怒目而视,指着江充骂道:“奸贼!你祸乱赵国,害了赵国太子还不够,如今又来迫害我,你可知罪?”
江充早已吓得面色煞白,不敢言语。刘据当即下令:斩首江充,檀何则被活活烧死在上林苑。
然而,江充虽死,祸事却未止。刘据一面派人通知卫皇后,一面打开武器库,武装卫士,以防不测。
逃出长安的苏文和章赣直奔甘泉宫,向武帝禀报:“太子谋反!”他们将江充查巫蛊的经过添油加醋地说了一遍。武帝起初不信,认为太子不过是害怕江充,才会做出过激之事。他派一名内侍前往长安,召刘据前来问个清楚。
不料,这名内侍在苏文的暗示下,根本未去长安,而是在外面躲了两日,回来谎报:“太子确实已反,不仅抗旨不来,还要杀我,我不得不逃回。”
武帝勃然大怒,立即下诏命丞相率兵平叛。丞相听说太子杀了江充,早已吓得逃出长安,连丞相印都没带上。如今接到圣旨,只得硬着头皮返回,调集兵马讨伐刘据。
刘据见官军势大,便假借皇帝旨意,释放城中囚犯,由石德率领抵御丞相的进攻。同时,他驱赶数万百姓助战。两军在长安城中厮杀五天五夜,街头巷尾刀光剑影,血流成河。刘据的部下皆是临时拼凑,既无经验又无战力,最终兵败,逃至湖县泉鸠里,躲在一户百姓家中。
武帝得知太子逃走,下令全国通缉,同时收缴了卫皇后的印玺。卫皇后见家族覆灭,自己被废,唯一的依靠太子也陷入绝境,心中万念俱灰,恸哭一场后,自缢身亡。
卫皇后自缢而亡,太子刘据仓皇出逃,这一连串的变故在朝野上下掀起了轩然大波。人们议论纷纷,一方面痛斥“巫蛊”之祸害人不浅,另一方面又觉得此事分明是借题发挥,做得太过决绝。
就在此时,一位名叫令狐茂的官员挺身而出,上书武帝:“太子刘据一向忠厚仁德,对陛下绝无二心,更不可能起兵造反。他是陛下的合法继承人,肩负着大汉江山万世基业,怎会自毁前程?反观江充,不过是市井小人,仗着陛下的信任,纠集一帮奸臣,假借圣旨迫害太子。此事导致陛下与太子父子隔阂,连见一面都成了奢望。”
武帝读完令狐茂的奏章,并未发怒,反而神色凝重。令狐茂见状,继续道:“太子无法面见陛下为自己辩解,退一步又有奸贼暗中陷害。他走投无路,这才诛杀江充以自保。至于他武装士民,实则是为了避免再遭奸人迫害。臣以为,太子的所作所为并无不妥之处。江充曾用谗言害死赵国太子,此事天下皆知,陛下不可不察。”
令狐茂言辞恳切,又道:“陛下如今被奸臣蒙蔽,未曾详查真相,便苛责太子,甚至命丞相率兵讨伐。满朝文武,慑于陛下威严,竟无一人敢为太子鸣冤,实在令人痛心。望陛下念及父子之情,以社稷大业为重,尽快收兵,赦免太子,并设法将他寻回,以慰天下人心。”
武帝心中震动,一时无言。他虽被令狐茂的话打动,但又碍于颜面,迟迟未下旨赦免太子,事情便就此拖了下去。
另一边,刘据躲在一户穷苦百姓家中,日子过得十分艰难。主人本就家徒四壁,如今又添了刘据和他两个儿子三张嘴,生活更加窘迫。刘据想起附近有一位富家子弟的朋友,便派人前去求助。不料朋友没找到,反倒走漏了风声。
第二日深夜,官军包围了刘据藏身的小屋。刘据自知难逃一死,遂选择自缢而亡。官军中的张富昌和李寿见刘据自尽,急忙上前解救,却为时已晚。刘据的两个儿子与收留他的主人家也在与官军的搏斗中惨遭杀害。
多年以后,武帝才逐渐明白,当年江充所谓的“巫蛊案”,不过是精心策划的阴谋。这场震惊朝野的巫蛊之祸,导致无数无辜者丧命,却迟迟未得平反。直到掌管高祖刘邦陵墓的官员田千秋冒死上书,为太子鸣冤,武帝才幡然醒悟,意识到刘据也是这场祸乱的冤死者。
武帝悲痛万分,下令将江充满门抄斩,处死苏文,并下令在长安修建“思子宫”,在湖县太子自尽的地方筑起“归来望思台”,以此寄托对儿子的哀思。
可叹,人死不能复生,再多的追思也无法挽回悲剧的结局。一代雄主汉武帝,晚年痛失爱子,内心的痛苦与自责可想而知。但这场悲剧的根源,却在于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在当时,这种制度无法被世人所认识,父子相残、兄弟阋墙的惨剧,仍将在历史的舞台上一次又一次地上演。
“政治是不可避免的罪恶。”这句话或许有些偏激,但用在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上,却显得格外贴切。历史的长河中,权力的斗争从未停止,而无数人的命运,也在这种斗争中悄然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