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裂隙灯显微镜的操作流程

裂隙灯显微镜观察与镜下图像的采集,对于晶状体相关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决策、预后评估极其重要。对于需要长期跟踪、随访的晶状体相关疾病患者,利用标准化流程下拍摄的一致性、对比性强的裂隙灯眼前节照片,可辅助临床医生准确判断晶状体透明性、位置的变化与发展,为诊疗决策的制订与调整提供客观临床证据。

一、裂隙灯显微镜观察晶状体的照明方法与选择

(一)裂隙灯显微镜观察晶状体的照明方法

1.弥散光照法

弥散光照法可整体了解眼前节的情况,并初步评估晶状体的透明度、颜色、位置等。弥散光照法观察晶状体时,焦点对准前囊,调整镜臂角为20°~30°;根据观察需要适当增加裂隙光带的宽度与高度,同时将灯柱反射镜下的毛玻璃移入光路,获得弥散光;对于阳性病灶,可放大倍数对焦病灶,观察病灶具体形态(图1-3-1)。

2.裂隙光侧照法

裂隙光侧照法可以辅助晶状体核性混浊诊断和核颜色分级。窄裂隙光束以20°~30°投射到晶状体表面,产生一个光学切面。受裂隙灯显微镜的景深限制,无法在同一焦点清楚显示这一光学切面上的从前囊到后囊的各个层面,因此,先将焦点对准前囊,由前往后逐步观察晶状体的各个层面(图1-3-2)。

图1-3-1 弥散光照法示意图

图1-3-2 裂隙光侧照法示意图

3.裂隙光后照法

裂隙光后照法也叫红光反照法,将裂隙灯光源投射到位于目标检查结构的解剖位置后方的组织,通过后方组织的反射或散射光线来观察目标结构。如观察晶状体后囊时,将裂隙光投射到眼底,利用从眼底反射或散射的光线以观察位于晶状体后囊的病变(图1-3-3)。

图1-3-3 裂隙光后照法示意图

(二)不同照明方法的选择

例如:采用弥散光照法配合钴蓝滤光片,既可以通过角膜和结膜荧光素钠染色情况,观察上皮有无缺损,也可以计算泪膜破裂时间评估泪膜稳定性;采用裂隙光侧照法形成的光学切面观察角膜各层次,可精准判断病变的位置、累及深度;采用后照法观察晶状体后囊,利用眼底组织的反射来检查晶状体后囊混浊的形态、位置与范围;等等。

以下列举裂隙灯不同照明法观察自然晶状体的应用实例(图1-3-4)与后照法观察人工晶状体(IOL)的应用实例(图1-3-5)。

图1-3-4 不同裂隙灯拍照法观察自然晶状体的应用实例

A.晶状体透明,居中,未见晶状体赤道部及悬韧带;B.晶状体周边约1/2皮质形成楔形混浊,呈羽毛状,尖端指向中央;C.晶状体后囊盘状混浊,遮挡视轴;D.晶状体前囊、皮质、核、后囊均透明;E.晶状体周边皮质楔形混浊,晶状体核密度增加、颜色变深;F.晶状体前囊、皮质、核均透明,后囊混浊;G.晶状体后囊透明;H.晶状体周边轮辐状阴影,后囊中央可见小空泡和结晶样颗粒混浊;

注意不同裂隙灯显微镜照相系统设定的参数可能与下述不同,可以根据实际操作进行合适的调整。

图1-3-4(续)

I.晶状体后囊盘状混浊。

图1-3-5 裂隙光后照法观察人工晶状体的应用实例

A.晶状体后囊透明;B.晶状体后囊混浊;C.晶状体后囊激光切开术后:后囊膜不完整,视轴区透明;D.人工晶状体囊袋内向下脱位。

二、裂隙灯晶状体照相的操作步骤

1.接通电脑、裂隙灯显微镜、裂隙灯升降台和打印机的电源。

2.打开电脑,双击电脑端的相机驱动软件图标。

3.点击桌面eyesuite,进入主界面,新建患者“+”,输入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年龄、诊断等,点击save,保存患者信息。点击Slit Lamp Imaging进入拍摄界面,因BX900拍照系统不能自动识别眼别,拍摄前请先选择眼别。

4.按下灯箱电源开关和裂隙灯开关。

5.调整视差 调整双侧目镜的屈光度,直至看到裂隙灯下双十字聚焦的鲜明轮廓。

(1)先将闪光灯支架由固定孔上拿下,再将调焦棒插入固定孔;

(2)扭开裂隙亮度按钮;

(3)调整双侧目镜的屈光度,至看清楚调焦棒的双十字轮廓,调整瞳距;

(4)校正结束后,将闪光灯支架插入固定孔。

6.弥散光照法 了解眼前节的整体情况,并初步观察晶状体混浊的范围和形态。

(1)打开裂隙灯背景光,背景光闪亮度为25%,裂隙长度为8mm,滤片透光度打到最大,灯臂与镜臂成90°;

(2)选择放大倍率为10倍,将光圈按钮旋转到3;

(3)调整裂隙光的宽度为9mm;

(4)将磨砂镜片翻转至功能位,以遮蔽裂隙灯光带,获得弥散光;

(5)摆动镜臂,使镜臂角成45°;

(6)调节操作台面的裂隙灯亮度为5、背景光为5;

(7)将被检查者的下颌放在下颌托上,额头顶住前额靠带,调整下颌托的高度,使双眼高度与下颌托支架上的眼睛高度标记线一致;

(8)调整控制杆,观察晶状体的整体情况;

(9)按下拍摄按钮;

(10)根据电脑端成像的明暗度,调整裂隙光宽度、背景光的亮度或光圈大小。

7.裂隙光侧照法 利用不同光束宽度及长度可得到光学切面,细致观察不同层次的组织结构和病变。如用于辅助晶状体核性混浊的诊断、晶状体核颜色的分级。

(1)将磨砂镜片翻转至非功能位,获得裂隙光;

(2)其他参数设置与弥散光拍照相同;

(3)调整控制杆,将成像的焦点定位于晶状体前囊,按下拍摄按钮;

(4)根据电脑端成像的明暗度,调整裂隙光宽度、背景光的亮度或光圈大小。

8.裂隙光后照法 是利用眼后节组织反射的光线,以评估眼前节组织的透明度,如评估晶状体后囊下混浊的范围与致密性。

(1)充分散瞳;

(2)调节操作台面的裂隙灯亮度为5、背景光为0;

(3)关闭背景光闪亮度,调节裂隙长度为1.5mm,滤片透光度打到最大,灯臂与镜臂成90°;

(4)放大倍数为10倍,光圈按钮旋转到1;

(5)调节裂隙的宽度为14mm;

(6)摆动镜臂,使得镜臂角接近0°;

(7)光带打在鼻侧或颞侧;

(8)调整控制杆,将成像的焦点定位于晶状体后囊,按下拍摄按钮;

(9)根据电脑端成像的明暗度,调整裂隙光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