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奔跑吧孩子:儿童运动心理及实践手册
- 燕子
- 929字
- 2025-05-14 15:27:19
运动促进自信心
在学习运动技能的过程中,看起来简单的动作,学习起来可能也并不那么容易。任何动作技能都需要示范、观察、体验、反馈、调整,周而复始。学习动作技能的过程和学习知识的过程是融会贯通的。如果在习得运动技能的过程中获得成功,那么孩子就会培养出自信心,有能力和习惯去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类似问题。比如,孩子刚开始学习前滚翻的时候可能不顺利。这时候他需要克服挫败感,通过一遍一遍地尝试和思考,最后学会了这个动作。这就可以看作“坚持性”的发展过程。而这样的“坚持性”也会逐渐渗透到生活中的其他领域,提高其自信心。所以,对于儿童来讲,运动能力不仅体现在体力上,也体现在智力和情绪上。
孩子在尝试并完成一个动作后,会对自己的身体能力做出更积极的评价,自信心就会得到提升。研究显示,儿童只要参与运动,身体自信心就会增加,参加得越多,自信心越强。而且参与的积极性和自身的身材没有显著相关性。[6]也就是说,哪怕是身材偏胖的孩子,如果能积极参与身体活动,依然会有比较高的身体自信心。[7]
滑雪是我们这里在漫长冬季最流行的运动。我观察过身边很多孩子,他们有运动能力比较突出的,有几乎从来没有参加过体育运动的。最开始,孩子们都在平缓的练习道上练习,摔倒、爬起来、再摔倒、再继续练习。然后滑行速度越来越快,对滑雪板掌握越来越熟练。运动能力好一点的很快就能上绿道(初级道),继而上蓝道(中级道)甚至黑道(高级道);运动能差一点的“升级”速度会慢一点,摔跤会多一点,但用不了一个雪季,几乎所有小朋友都能从蓝道上飞驰而下。运动能力好的小朋友更自信了,运动能力差一点的小朋友也会发现自己的运动能力在慢慢提高。这种亲身经历带来的自信,远胜于单纯的言语说教。
研究还发现,运动能力好的孩子自我评价更高、更有自信。[8]抛开运动能力,参与身体活动本身也会促进青少年自信心和自尊心。一个对10—16岁青少年的研究显示,[9]运动量大的青少年比运动量小的青少年体现出了更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游戏活动是童年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在孩子参与和同伴的游戏活动中时,运动能力强的孩子将自己的能力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获得同伴积极的反馈。他们也因此成为同伴中受欢迎的个体,或者成为“领袖”人物。这样的优势往往也会持续到学龄后和青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