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医大师李文瑞学术经验集萃
- 李怡 李秋贵主编
- 1390字
- 2025-04-29 18:29:00
第三节 酸苦抑甘的研究
李文瑞根据数十年治疗糖尿病的临证实践,深入研究中医经典著作,提出“酸苦抑甘”治疗糖尿病的新思维、新方法。
一、酸苦抑甘的理论依据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载“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阐发了用阴阳的原理来分析药物、食物气味的性能。《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载“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耎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阐发了药物的性味和功能。李文瑞从中领悟出药物性味的“酸苦”之奥。其中,“酸苦涌泄为阴”是“酸苦抑(化)甘”之源,而八个“或”是“酸苦抑甘”的理论之据。
二、五行生克——酸苦抑甘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载“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辛胜酸;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咸胜苦;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酸胜甘;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苦胜辛;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甘胜咸”,阐发了以五行规律解读自然现象和人体生理、病理治疗等问题,从中可领悟五行生克,并将自然界的事物和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依照五行的属性进行分析归纳,而成为五大系统。每节之末的“辛胜酸”“咸胜苦”“酸胜甘”“苦胜辛”“甘胜咸”,依五味相克而化生“抑酸”“抑苦”“抑甘”“抑辛”“抑咸”。其中的“酸胜甘”为木克土而化“抑甘”;“酸苦抑甘”为五行生克之据使然。
三、五味生化——酸苦抑甘
“酸苦抑甘”是在理解上文所引《黄帝内经》几段经文奥蕴的基础上,结合临证实践而揣摩得之。“酸甘化阴”“辛甘化阳”在文献中常见,阐发了五味生化之理论。但“酸苦抑甘”在历代文献中尚未查得。20世纪70~80年代初,李文瑞在研究糖尿病临证论治时,对五味生化何者能化甘进行了探索,得出“酸”“苦”之药味性能,合化可抑甘,即酸收而涩、苦燥而坚,合化而抑甘。详细论之,酸者能收能涩,涩者收敛、固涩属于阴;苦者能泄能燥能坚,坚者泻火而达坚阴。酸苦合用,则酸苦合化分解脾土之甘而抑之。再者,经查考、查证和查阅历代中医药文献中有关消渴的论治方药,发现30%有余的处方中,味酸的五味子、山茱萸、天花粉(其说不一,有载酸苦,有载苦)、生山楂等和味苦的黄连、黄芩、大黄、栀子、知母、生地黄等酸苦合用,如五味子配黄连、山茱萸配生地黄……
四、酸苦抑甘治疗糖尿病
李文瑞提出“酸苦抑甘”治疗糖尿病的新思维、新方法。在临证时,基于“酸苦抑甘”选方遣药治疗糖尿病(消渴),确实能获良好效果。如在其上中下三消论治的处方中,均有酸苦二味合配。如上消肺热炽盛证,方用二冬汤加味,所用黄连(苦寒)配五味子(酸温),即一酸一苦,合用起到清降肺热、解烦渴之效;中消胃热亢盛证,在增液承气汤中加入天花粉(酸苦)与知母(苦寒),合化抑甘而获清胃热、解口干之效;下消肾阴不足、虚火亢盛证,方用六味地黄丸,其中山茱萸(酸)配生地黄(苦)、牡丹皮(苦)配山茱萸(酸),可增强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效。在辨证分型论治方面,气虚型方中五倍子(酸涩)配黄连(苦),阴虚型方中乌梅(酸)配知母(苦)、乌梅(酸)配黄连(苦),阴阳两虚型方中山茱萸(酸)配生地黄(苦)、山茱萸(酸)配牡丹皮(苦)等,既符合辨证,又为酸苦抑甘,而增强降糖之功效。
(常婧舒 李秋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