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临床经典评注丛书:《温病条辨》评注
- 张思超编著
- 13194字
- 2025-04-29 17:25:24
原病篇
汪瑟庵先生参订 吴 瑭鞠通氏著
徵以园先生同参 受业侄嘉会校字
朱武曹先生点评 男 廷莲 同校
【原文】
一、《六元正纪大论》曰:辰戌[1]之岁,初之气[2],民厉[3]温病。卯酉之岁,二之气[4],厉大至,民善暴死。终之气[5],其病温。寅申之岁,初之气,温病乃起。丑未之岁,二之气,温厉大行,远近咸若[6]。子午之岁,五之气[7],其病温。巳亥之岁,终之气,其病温厉。
叙气运,原温病之始也。每岁之温,有早暮微盛不等,司天在泉[8],主气[9]客气[10],相加临而然也。细考《素问》注自知,兹不多赘。
按:
吴又可谓温病非伤寒,温病多而伤寒少,甚通。谓非其时而有其气,未免有顾此失彼之诮[11]。盖时和岁稔[12],天气以宁,民气以和,虽当盛之岁亦微;至于凶荒兵火之后,虽应微之岁亦盛。理数自然之道,无足怪者。
【注解】
[1]辰戌:为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中的两个组合。
[2]初之气:每年主时六气的第一气,是指大寒至春分,包括立春、雨水、惊蛰三个节气,为厥阴风木所主。古人把六气分主一年二十四节气,分作六步,即初之气、二之气、三之气、四之气、五之气、终之气。
[3]厉:通“疠”,指强烈传染性及流行性的一类疾病。
[4]二之气:指春分至小满,包括清明、谷雨、立夏三个节气,为少阴君火所主。
[5]终之气:即六之气,指小雪至大寒,包括大雪、冬至、小寒三个节气。为太阳寒水所主。
[6]咸若:皆一样,都如此之意。
[7]五之气:指秋分至小雪,包括寒露、霜降、立冬三个节气,为阳明燥金所主。
[8]司天在泉:司天与在泉的合称。司天象征在上,主上半年及全年的气运情况;在泉象征在下,主下半年的气运情况。根据纪年干支,确定十二地支每年的司天在泉。
[9]主气:一年主时之气,分主农历的二十四节气。其顺序为:初之气厥阴风木,二之气少阴君火,三之气少阳相火,四之气太阴湿土,五之气阳明燥金,六之气太阳寒水。此顺序固定不变。
[10]客气:是每岁时令气候的异常变化,每年变化不同。
[11]诮:qiào,责备之意。
[12]时和岁稔:shí hé suì rěn,指四时和顺,五谷丰收,意即社会太平安和之象。
【评议】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是中医论述运气理论专篇,探讨了风、火、湿、热、燥、寒六气变化的本原,揭示了不同纪年对天、地、人及疾病等影响的变化规律。吴氏原病篇首条引用此篇摘录内容,以说明温病产生之源与此六气密切相关,并根据不同的地支年份阐释温病、厉病的发病特点。
本条提出了“病温”“温病”“厉”“温厉”病名,此四种疾病可发生于不同纪年、不同节气,即吴氏所说“每岁之温,有早暮微盛不等”。《内经》多篇提到“温病”与“病温”病名,笔者认为,二者不可视为同一疾病。根据论中前后语境及现代温病学知识,“病温”多指的是发于春天的“春温”病,或发生于“五之气”“终之气”时令所表现的“春令反行”“阳气布,候反温”的风温(冬温)病。此处“温病”是指发于某个季节的外感热病,与现代温病学所描述的温病概念不完全相同,但从语境描述看,“温病”似包含“病温”,这也与现代温病学相关基本概念吻合。“厉”有猛烈之意,同“疠”,即具有强烈传染性及流行性的一类疾病,相当于现在“疫病”,其性质多种。“温厉”则属于厉中属性为温热性质的厉,相当于现代所说的“温疫”。“温厉”隶属于“厉”中,属厉病中一类。
吴鞠通认为,以上疾病的发生,一是与司天、在泉、主气、客气相互加临相关。二是与社会因素密切联系。时和岁稔,“虽当盛之岁亦微;至于凶荒兵火之后,虽应微之岁亦盛”,符合实际(表1)。
表1 温病发生与年岁、六气关系表

【原文】
二、《阴阳应象大论》曰: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上节统言司天之病,此下专言人受病之故。
细考宋元以来诸名家,皆不知温病伤寒之辨。如庞安常之《卒病论》[1],朱肱之《活人书》,韩祗和之《微旨》,王实之《证治》,刘守真之《伤寒医鉴》《伤寒直格》,张子和之《伤寒心镜》等书,非以治伤寒之法治温病,即将温暑认作伤寒,而疑麻桂之法不可用,遂别立防风通圣、双解通圣、九味羌活等汤,甚至于辛温药中加苦寒,王安道《溯洄集》中辩之最详,兹不再辩。论温病之最详者,莫过张景岳、吴又可、喻嘉言三家。时医所宗者,三家为多,请略陈之:按张景岳、喻嘉言,皆著讲寒字,并未理会本条上有“故曰”二字,上文有“重阴必阳,重阳必阴”二句。张氏立论出方,悉与伤寒混,谓温病即伤寒,袭前人之旧,全无实得,固无足论。喻氏立论,虽有分析,中篇亦混入伤寒少阴、厥阴证,出方亦不能外辛温发表、辛热温里,为害实甚。以苦心力学之士,尚不免智者千虑之失,尚何怪后人之无从取法,随手杀人哉!甚矣,学问之难也!吴又可实能识得寒温二字,所见之证,实无取乎辛温、辛热、甘温,又不明伏气为病之理,以为何者为即病之伤寒,何者为不即病待春而发之温病,遂直断温热之原非风寒所中,不责己之不明,反责经言之谬。瑭推原三子之偏,各自有说:张氏混引经文,将论伤寒之文,引证温热,以伤寒化热之后,经亦称热病故也,张氏不能分析,遂将温病认作伤寒。喻氏立论,开口言春温,当初春之际,所见之病,多有寒证,遂将伤寒认作温病。吴氏当崇祯凶荒兵火之际,满眼温疫,遂直辟经文“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之文。盖皆各执己见,不能融会贯通也。瑭按伏气为病,如春温、冬咳、温疟,《内经》已明言之矣。亦有不因伏气,乃司天时令现行之气,如前列《六元正纪》所云是也。此二者,皆理数之常者也。更有非其时而有其气,如又可所云戾气,间亦有之,乃其变也。惟在司命者善查其常变而补救之。
【注解】
[1]《卒病论》:庞安常的著作为《伤寒总病论》,此《卒病论》疑有误。
【评议】
1.疾病病因——喜怒不节,寒暑过度
中医将疾病的病因分为外感六淫及内伤七情。风寒暑湿燥火,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太过或不及则成六淫邪气。喜怒忧思悲惊恐七情,为人类正常的生理活动,若喜怒不节,则成病理。因此,调摄情志,规避异常气候变化,可防止疾病发生。温病的预防仍要遵循此病因学说,但主要是防止外感六淫的侵入,同时注意七情有节,以防伤正。
2.疾病病机——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阴阳平衡,阴平阳秘是正常的生理特点。当喜怒不节,寒暑过度时,人体阴阳平衡则出现紊乱。阴偏盛则会出现阳病,阳偏盛则会出现阴病。阴盛虚寒证进一步发展,则可呈现阳热之象,如肾阳虚衰时,虚阳可浮越于外而出现面部潮红,此为真寒假热证。阳盛实热证进一步发展也会出现寒象,如阳明腑实证的四肢厥冷等,此为真热假寒证。因此,中医治病是根据阴阳变化来辨证用药,以调整其阴阳盛衰,使之平衡。
3.伏气温病——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此语为《内经》伏气温病的最早记载。冬日寒邪主令,在人体阴精不足时,邪伏体内,郁而化热,至春季发为春温病,起病则呈现里实热证。由于古人认识疾病以六淫寒邪为主,但患者春季来诊时,却出现里热之象,用寒邪无法解释,遂产生了寒邪内伏,郁而化热的伏气温病学说。
4.医家评价——寒温认识,有褒有贬
吴氏认为,宋元以来的诸多医家,“皆不知温病伤寒之辨”,对一些医家将温、暑误作伤寒,应用麻黄、桂枝发汗,甚至于辛温药中加苦寒药治疗,提出了质疑。对温病论述最详者张景岳、吴又可、喻嘉言三人有褒有贬。吴氏对张、喻二氏未能脱离伤寒框架的评述甚是,但对吴又可的评价有失偏颇,其实吴又可针对温疫病的病因、发病及治疗有其独到见解,吴鞠通在本书自序中,也承认《温疫论》一书“议论宏阔,实有发前人所未发”,成为其“遂专心学步焉”的重要著作。
【原文】
三、《金匮真言论》曰: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易》曰:履霜坚冰至[1],圣人恒示戒于早,必谨于微。《记》曰:凡事豫则立[2]。《经》[3]曰: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圣人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一节当与《月令》[4]参看,与上条冬伤于寒互看。盖谓冬伤寒则春病温,惟藏精者足以避之。故《素问》首章《上古天真论》即言男女阴精之所以生,所以长,所以枯之理;次章紧接《四气调神大论》,示人春养生以为夏奉长之地,夏养长以为秋奉收之地,秋养收以为冬奉藏之地,冬养藏以为春奉生之地。盖能藏精者,一切病患皆可却,岂独温病为然哉!《金匮》谓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是也。何喻氏不明此理,将冬伤于寒作一大扇文字,将不藏精又作一大扇文字,将不藏精而伤于寒,又总作一大扇文字,勉强割裂《伤寒论》原文以实之,未免有过虑则凿之弊。不藏精三字须活看,不专主房劳说,一切人事之能摇动其精者皆是,即冬日天气应寒而阳不潜藏,如春日之发泄,甚至桃李反花之类亦是。
【注解】
[1]履霜坚冰至:脚踩着薄霜应想到坚实的冰层即将到来。事物初露苗头,就应有所警戒。出自《周易·坤》。
[2]凡事豫则立:凡做任何事情,事前有所准备就可以成功。出自《礼记·中庸》。
[3]《经》:指《内经》,下同。
[4]《月令》:《礼记》中篇名,为古代天文历法著作,以四时为纲、十二月为目,记述每年12个月时令和有关宜忌事物。
【评议】
此处之精为广义之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精是人体功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其强弱直接影响邪气的侵入和发病,故吴氏指出“盖能藏精者,一切病患皆可却”。温病容易伤阴精,而阴精不足,亦极易罹患温病。因此,平时应注意“藏精”,勿使阴精亏损。吴氏引用《周易》《礼记》《内经》《金匮》之语,说明人体藏精的重要性,即使精伤轻微,亦应引起足够重视,“履霜坚冰至”,“凡事豫则立”,告诫人们要藏精充足,平时须有“恒示戒于早,必谨于微”的良好行为。
吴氏对“不藏精”原因分析极为精辟。房劳伤精,但不专主房事,提出了一切人事,“能摇动其精者皆是”的观点,对人们日常藏精保精有重要指导意义。
【原文】
四、《热论篇》曰: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出,勿止。
温者,暑之渐也。先夏至,春候也。春气温,阳气发越,阴精不足以承之,故为病温。后夏至,温盛为热,热盛则湿动,热与湿搏而为暑也。勿者,禁止之词。勿止暑之汗,即治暑之法也。
【评议】
此处“伤寒”可理解为“伤于寒邪”,凡是伤于寒邪而形成温病的,可从两方面认识:一是感受寒邪后,邪气伏藏,在内郁而化热,至夏至之前发病的,称为病温,即现代所称的春温病;二是感受寒邪,外邪引动体内的伏热,形成表里同病的温病。感受寒邪导致温病,多从伏气学说认识。夏至以后发生的温病,称为病暑,即现代所称的暑温病。暑温病为感受暑热之邪即时发病,按发病类型分,本病属新感温病。
吴氏提出了温、暑的区别:“温者,暑之渐也。”是从热势程度而言,二者皆有内热证,均可采取清泄里热法治疗。但作为春温与暑温在发病季节及临床特征上,还是有明显不同。发于春天的病温,内因为阴精不足,故滋养阴精是重要一法。发于夏天的暑病,病因为湿热,即吴氏说“热与湿搏而为暑也”,暑邪必夹湿,是吴氏论治暑病的重要病因指导。暑为阳邪,其性开泄,病变过程易汗出,当以清暑泄热为主,不可止汗。
【原文】
五、《刺志论》曰: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
此伤寒、暑之辨也。《经》语分明如此,奈何世人悉以治寒法治温、暑哉!
【评议】
感受寒邪后,身体必恶寒,因为寒性收引凝滞,寒不伤气,故云“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暑邪伤人,病必身热,因为暑为阳邪,易耗气伤津,故云“气虚身热,得之伤暑”。
夏日伤暑也有兼身寒者,多为夏日贪凉饮冷,野外露宿所致。表现为发热恶寒,头身疼痛,无汗,脘痞,心烦,舌苔薄腻等。
伤寒、伤暑病因分明,治疗明显有别,不可悉以治伤寒法而治温、暑病。
【原文】
六、《生气通天论》曰:因于暑,汗,烦则喘喝[1],静则多言。
暑中有火,性急而疏泄,故令人自汗。火与心同气相求,故善烦(烦,从火从页,谓心气不宁,而面若火烁也)。烦则喘喝者,火克金故喘,郁遏胸中清廓之气,故欲喝而呻之。其或邪不外张而内藏于心,则静;心主言,暑邪在心,虽静亦欲自言不休也。
【注解】
[1]喘喝:呼吸困难而喉中有声。
【评议】
暑为火热之邪,易致腠理开泄,故有汗出;火邪克金,肺失宣降,故喘喝;心主神明,“火与心同气相求”,暑热扰神则神志异常。根据暑邪程度,其心神异常可表现为“烦”“多言”等不同。
吴氏引用本篇原文不全,后面遗漏了语句“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暑邪除上述表现外,尚有身体灼热似火炭之症。治法当透热外出,使邪热通过汗出而解除。
【原文】
七、《论疾诊尺篇》曰:尺肤[1]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其脉盛而滑者,病且出也。
此节以下,诊温病之法。
《经》之辨温病分明如是,何世人悉谓伤寒,而悉以伤寒足三阴经温法治之哉!张景岳作《类经》,割裂经文,蒙混成章,由未细心䌷绎[2]也。尺肤热甚,火烁精也;脉盛躁,精被火煎沸也;脉盛而滑,邪机向外也。
【注解】
[1]尺肤:前臂内侧自肘关节至腕关节部位的皮肤。
[2]䌷绎:chōu yì,䌷,引出。䌷绎,理出头绪,引申为阐述。
【评议】
1.温病切脉——脉盛躁
温病为温邪所致,其脉当数。脉盛躁是指脉象快速,急数躁动,其机理为“精被火煎沸也”,即温邪鼓动阴精,火热煎灼津液而沸腾。此脉象多见于温热类温病里热炽盛,正邪抗争阶段,若正气不足,阴津严重亏乏,脉象则不盛躁而细数。若脉盛而滑,说明邪热虽盛而正气亦足,正气抗邪有力,为“邪机向外也”的表现。
湿热类温病,脉象表现不如温热类温病盛躁,多见脉濡、缓、细等,但当湿邪化燥化火后,也可呈现脉盛躁之征。
2.温病切肤——尺肤热
尺肤热,即尺部肌肤热甚,为温病里热阴伤的表现,正如吴氏所说“火烁精也”“火反克水也”(《温病条辨·上焦篇》第三条自注)。判断伤寒、温病,尺肤热否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伤寒以恶寒为主,即使出现身热,但尺肤热不甚;温病为里热阴伤,初起即可有尺肤热之征。
【原文】
八、《热病篇》曰:热病三日,而气口[1]静,人迎[2]躁者,取之诸阳五十九刺,以泻其热而出其汗,实其阴以补其不足者。身热甚,阴阳皆静者,勿刺也;其可刺者,急取之,不汗出则泄。所谓勿刺者,有死征也。热病七日八日,动喘而弦[3]者,急刺之,汗且自出,浅刺手大指间。热病七日八日,脉微小,病者溲血,口中干,一日半而死,脉代者一日死。热病已得汗出而脉尚躁,喘,且复热,勿刺肤,喘甚者死。热病七日八日,脉不躁,躁不散数,后三日中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未曾汗者,勿腠刺之。热病不知所痛,耳聋不能自收,口干,阳热甚,阴颇有寒者,热在骨髓,死不可治。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此阴脉之极也,死;其得汗而脉静者生。热病者,脉尚躁盛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极也,死(阳脉之极,虽云死征,较前阴阳俱静有差。此证犹可大剂急急救阴,亦有活者。盖已得汗而阳脉躁甚,邪强正弱,正尚能与邪争,若留得一分正气,便有一分生理,只在留之得法耳。至阴阳俱静,邪气深入下焦阴分,正无捍邪之意,直听邪之所为,不死何待)。脉盛躁,得汗静者生。热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曰汗不出,大颧发赤,哕者死。二曰泄而腹满甚者死。三曰目不明,热不已者死。四曰老人、婴儿,热而腹满者死。五曰汗不出[4],呕,下血者死。六曰舌本烂,热不已者死。七曰咳而衄,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八曰髓热者死。九曰热而痉者死,腰折、瘛疭、齿噤也。凡此九者,不可刺也。太阳之脉色荣颧骨,热病也,与厥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少阳之脉色荣颊前,热病也,与少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
此节历叙热病之死征,以禁人之刺,盖刺则必死也。然刺固不可,亦间有可药而愈者。盖刺法能泄能通,开热邪之闭结最速。至于益阴以留阳,实刺法之所短,而汤药之所长也。
热病三日而气口静人迎躁者,邪机尚浅,在上焦,故取之诸阳以泄其阳邪,阳气通则汗随之。实其阴以补其不足者,阳盛则阴衰,泻阳则阴得安其位,故曰实其阴。泻阳之有余,即所以补阴之不足,故曰补其不足也。
身热甚而脉之阴阳皆静,脉证不应,阳证阴脉,故曰勿刺。
热病七八日,动喘而弦,喘为肺气实,弦为风火鼓荡,故浅刺手大指间,以泄肺热,肺之热痹开则汗出。大指间,肺之少商穴也。
热证七八日,脉微小者,邪气深入下焦血分,逼血从小便出,故溲血;肾精告竭,阴液不得上潮,故口中干;脉至微小,不惟阴精竭,阳气亦从而竭矣,死象自明。倘脉实者可治,法详于后。
热病已得汗,脉尚躁而喘,故知其复热也。热不为汗衰,火热克金故喘。金受火克,肺之化源欲绝,故死。间有可治,法详于后。
热病不知所痛,正衰不与邪争也;耳聋,阴伤精欲脱也;不能自收,真气惫也;口干热甚,阳邪独盛也;阴颇有寒,此寒字作虚字讲,谓下焦阴分颇有虚寒之证,以阴精亏损之人,真气败散之象已见,而邪热不退,未有不乘其空虚而入者,故曰热在骨髓,死不治也。其有阴衰阳盛而真气未至溃败者,犹有治法,详见于后。
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此阴虚之极,故曰死。然虽不可刺,犹可以药,沃之得法,亦有生者,法详于后。
脉躁盛不得汗,此阳盛之极也。阳盛而至于极,阴无容留之地,故亦曰死。然用药开之得法,犹可生。法详于后。
汗不出而颧赤,邪盛不得解也;哕,脾阴病也。阴阳齐病,治阳碍阴,治阴碍阳,故曰死也。泄而腹满甚,脾阴病重也,亦系阴阳皆病。目不明,精散而气脱也。《经》曰:精散视岐;又曰:气脱者目不明。热犹未已,仍铄其精而伤其气,不死得乎!老人、婴儿,一则孤阳已衰,一则稚阳未足,既得温热之阳病,又加腹满之阴病,不必至于满甚,而已有死道焉。汗不出,为邪阳盛,呕为正阳衰;下血者,热邪深入,不得外出,必逼迫阴络之血下注,亦为阴阳两伤也。舌本烂,肾脉、胆脉、心脉皆循喉咙,系舌本,阳邪深入,则一阴一阳之火结于血分,肾水不得上济,热退犹可生,热仍不止,故曰死也。咳而衄,邪闭肺络,上行清道,汗出邪泄可生,不然,则化源绝矣。髓热者,邪入至深至于肾部也。热而痉,邪入至深至于肝部也。以上九条,虽皆不可刺,后文亦间立治法,亦有可生者。太阳之脉色荣颧骨为热病者,按手太阳之脉,由目内眦斜络于颧,而与足太阳交,是颧者,两太阳交处也。太阳属水,水受火沸,故色荣赤为热病也。与厥阴脉争见,厥阴,木也,水受火之反克,金不来生水反生火,水无容足之地,故死速也。少阳之脉色荣颊前为热病者,按手少阳之脉,出耳前,过客主人[5]前(足少阳穴),交颊至目锐眦而交足少阳,是颊前两少阳交处也,少阳属相火,火色现于二经交会之处,故为热病也。与少阴脉争见,少阴属君火,二火相炽,水难为受,故亦不出三日而死也。
【注解】
[1]气口:指手腕部的寸口诊脉处,也有指右手寸部脉。
[2]人迎:喉结旁两侧颈总动脉的搏动处,也有指左手寸部脉。
[3]动喘而弦:此处动、弦指脉象。喘指气息言,呼吸困难。
[4]汗不出:原为“汗大出”,据《灵枢·热病》改。
[5]客主人:足少阳经的上关穴。
【评议】
吴氏引《灵枢·热病》内容,以说明热病的表现、死证、治法及刺禁。温病的基本特征是发热,并伴有热盛伤阴的一般表现,如口干、汗出、舌红、苔黄等,严重者,出现营血分及心包病变,如溲血、神志异常等。热邪亢盛的脉象为躁盛、数、弦等。危重脉象有微小、脉代等。根据其脉症表现,论述了可刺、禁刺之法。热病用刺法,其目的是“刺法能泄能通,开热邪之闭结最速”,但对于补阴,刺法有其短板,“而汤药之所长也”,可用服用汤药以滋补阴液。
泻阳补阴是温病的基本治则。泻阳即泄热,“泻阳则阴得安其位”,“泻阳之有余,即所以补阴之不足”,人体阴液得以保存,正气充足,则能更好地抗邪外出。可见,温热类温病,重在救阴,救阴之先,必须泻阳。
温病的死证大都属于热邪较重,导致肺化源欲绝、脾阴衰败、阴阳气衰、严重下血等,或伤及肝肾髓之阴精,或见于老人、婴儿患温病。死证属于急危重症,当积极救治,或针,或药,或针药并用。
【原文】
九、《评热病论》:帝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邪气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
此节语意自明,《经》谓:必死之证,谁敢谓生。然药之得法,有可生之理,前所谓针药各异用也,详见后。
【评议】
阴阳交,《内经》谓之病名,实为温病过程中的一种病机改变,即阳热之邪入于阴分交结不解。主要表现为:汗出后仍发热,脉象躁疾,语言狂乱,不能食等。“交者死也”,故本病属邪盛正衰的危重病证,正衰主要为精气亏损,若阴精胜,则能食、能寿、能退邪,强调了人体阴精在温病发病及转归中的重要作用。
阳热交于阴分,有轻有重,并非都是死证。对于危重症者,辨证用药得法,仍有可生之机。
【原文】
十、《刺热篇》曰: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日死。刺足厥阴、少阳。其逆则头痛员员[1],脉引冲头也。
肝病小便先黄者,肝脉络阴器;又肝主疏泄,肝病则失其疏泄之职,故小便先黄也。腹痛多卧,木病克脾土也。热争,邪热甚而与正气相争也。狂言及惊,手厥阴心包病也,两厥阴同气,热争则手厥阴亦病也。胁满痛,肝脉行身之两旁,胁,其要路也。手足躁,不得安卧,肝主风,风淫四末,又木病克土,脾主四肢,木病热,必吸少阴肾中真阴,阴伤,故骚扰不得安卧也。庚辛金日克木,故甚。甲乙肝木旺时,故汗出而愈。气逆,谓病重而不顺其可愈之理,故逢其不胜之日而死也。刺足厥阴、少阳,厥阴系本脏,少阳,厥阴之腑也,并刺之者,病在脏,泻其腑也。逆则头痛以下,肝主升,病极而上升之故。
自庚辛日甚以下之理,余脏仿此。
【注解】
[1]员员:眩晕之意。
【评议】
《素问·刺热》从肝经循行、肝主疏泄、五行生克等方面论述了肝热病的表现、预后及治法。吴氏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机理分析。肝热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小便黄,腹痛,多卧或不得安卧,身热,狂言,惊骇,胁满痛,手足躁扰等。肝热病主要涉及脏腑除肝外,尚有脾、肾、心包等。
庚辛属金,为克木之时,此时肝木功能不能发挥,故病甚。甲乙属木,为肝旺之时,可汗出而愈。若邪气逆乱,不顺其甲乙可愈之理,故逢其不胜之日庚辛而死。厥阴肝与少阳胆为表里,宜用刺足厥阴、少阳穴位治疗。肝热病,刺少阳胆,是“病在脏,泻其腑也”的治疗思想。
【原文】
十一、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气逆则壬癸死。刺手少阴、太阳。
心病先不乐者,心包名膻中,居心下,代君用事。《经》谓:膻中为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心病故不乐也。卒心痛,凡实痛,皆邪正相争,热争,故卒然心痛也。烦闷,心主火,故烦,膻中气不舒,故闷。呕,肝病也,两厥阴同气,膻中代心受病,故热甚而争之后,肝病亦见也,且邪居膈上,多善呕也。头痛,火升也。面赤,火色也。无汗,汗为心液,心病故汗不得通也。
【评议】
《素问·刺热》从心主神明、心为火脏、汗为心之液、五行生克等方面,论述了心热病的表现、预后及治法。心热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不乐,发热,卒心痛,心烦胸闷,呕吐,头痛,面赤,无汗等。心热病主要涉及部位除心外,尚有肝、膻中等。
壬癸属水,为克火之时,此时心神功能不能发挥,故病甚。丙丁属火,为心旺之时,可汗出而愈。若邪气逆乱,不顺其丙丁可愈之理,故逢其不胜之日壬癸而死。手少阴与手太阳为心与小肠相表里,宜用刺手少阴、手太阳穴位治疗。
【原文】
十二、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1]青,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满泄,两颔[2]痛。甲乙甚,戊己大汗,气逆则甲乙死。刺足太阴、阳明。
脾病头先重者,脾属湿土,性重,《经》谓:湿之中人也,首如裹,故脾病头先重也。颊,少阳部也,土之与木,此负则彼胜,土病而木病亦见也。烦心,脾脉注心也。颜青欲呕,亦木病也。腰痛不可用俯仰,腰为肾之府,脾主制水,肾为司水之神,脾病不能制水,故腰痛;再脾病胃不能独治,阳明主约束而利机关,故痛而至于不可用俯仰也。腹满泄,脾经本病也。颔痛,亦木病也。
【注解】
[1]颜:指额部。
[2]颔:hàn,下颌
【评议】
《素问·刺热》从脾湿及脾胃、肝脾、脾肾相关性、五行生克等方面,论述了脾热病的表现、预后及治法。脾热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头重,颊痛,心烦,额头青,欲呕,身热,腰痛,不可俯仰,腹满,泄泻,两下颌痛等。脾热病主要涉及部位除脾外,尚有肝、胃、肾、心等。
甲乙属木,为克土之时,此时脾功能不能发挥,故病甚。戊己属土,为脾旺之时,可汗出而愈。若邪气逆乱,不顺其戊己可愈之理,故逢其不胜之日甲乙而死。足太阴与足阳明,为脾与胃相表里,宜用刺足太阴、足阳明穴位治疗。
【原文】
十三、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气逆则丙丁死。刺手太阴、阳明,出血如大豆,立已。
肺病先恶风寒者,肺主气,又主皮毛,肺病则气贲郁不得捍卫皮毛也。舌上黄者,肺气不化则湿热聚而为黄苔也(按:苔字,方书悉作胎。胎乃胎包之胎,特以苔生舌上,故从肉旁。不知古人借用之字甚多,盖湿热蒸而生苔,或黄,或白,或青,或黑,皆因病之深浅,或寒,或热,或燥,或湿而然,如春夏间石上土坂之阴面生苔者然。故本论苔字,悉从草不从肉)。喘,气郁极也。咳,火克金也。胸膺,背之府也,皆天气主之,肺主天气,肺气郁极,故痛走胸膺背也。走者,不定之词。不得太息,气郁之极也。头痛不堪,亦天气贲郁之极也。汗出而寒,毛窍开,故汗出,汗出卫虚,故恶寒,又肺本恶寒也。
【评议】
《素问·刺热》从肺主皮毛、肺主气、司呼吸及五行生克等方面,论述了肺热病的表现、预后及治法。肺热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先恶风寒,舌苔黄,身热,喘咳,胸膺背疼痛,不能大声叹气,头痛,汗出等。本篇肺热病主要涉及肺脏,另有胸膺、头等部位。
丙丁属火,为克金之时,此时肺功能不能发挥,故病甚。庚辛属金,为肺旺之时,可汗出而愈。若邪气逆乱,不顺其庚辛可愈之理,故逢其不胜之日丙丁而死。手太阴与手阳明,为肺与大肠相表里,宜用刺手太阴、手阳明穴位治疗。
【原文】
十四、肾热病者,先腰痛,胻[1]痠,苦渴数饮,身热;热争则项痛而强,胻寒且痠,足下热,不欲言,其逆则项痛,员员澹澹然[2];戊己甚,壬癸大汗,气逆则戊己死。刺足少阴、太阳。
肾病腰先痛者,腰为肾之府,又肾脉贯脊,会于督之长强穴。胻,肾脉入跟中,以上腨[3]内,太阳之脉亦下贯腨内,腨即胻也;痠,热烁液也。苦渴数饮,肾主五液[4]而恶燥,病热则液伤而燥,故苦渴而饮水求救也。项,太阳之脉,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肾病至于热争,脏病甚而移之腑,故项痛而强也。胻寒且痠,胻义见上,寒,热极为寒也;痠,热烁液也。足下热,肾脉从小指之下,邪趋足心涌泉穴,病甚而热也。不欲言,心主言,肾病则水克火也。员员澹澹,状其痛之甚而无奈也。
【注解】
[1]胻:héng,足胫部,吴鞠通、枊宝诒注:腨即胻也。
[2]员员澹澹然:员员,头晕之意。澹,dàn,澹澹,一是水波动貌;二是静止之意。员员澹澹然,意即头晕,头项强不能转动。
[3]腨:shuàn,小腿肚。
[4]五液:指汗、涕、泪、涎、唾五种人体分泌液的合称。
【评议】
《素问·刺热》从肾的位置、肾经循行、肾主五液及五行生克等方面,论述了肾热病的表现、预后及治法。肾热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腰痛,足酸,口渴欲饮,身热,项痛而强,小腿肚怕冷且酸,足下热,不欲言语等。本篇肾热病主要涉及脏腑除肾外,尚有心等。
戊己属土,为克水之时,此时肾功能不能发挥,故病甚。壬癸属水,为肾旺之时,可汗出而愈。若邪气逆乱,不顺其壬癸可愈之理,故逢其不胜之日戊己而死。足少阴与足太阳,为肾与膀胱相表里,宜用刺足少阴、足太阳穴位治疗。
【原文】
十五、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1]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2]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此节言五脏欲病之先,必各现端绪于其部分,示人早治,以免热争则病重也。
【注解】
[1]颜:前额。
[2]颐:yí,颊,腮。
【评议】
人面南而立,则左颊为东,右颊为西,前额为南,下颐为北,鼻居中央。东方甲乙木,属肝,故肝热病左颊先赤;南方丙丁火,属心,故心热病前额先赤;中央戊己土,属脾,故脾热病鼻先赤;西方庚辛金,属肺,故肺热病右颊先赤;北方壬癸水,属肾,故肾热病颐先赤。
五脏热病未发之前,在其所主部位有一定先兆,早期及时发现予以治疗,则可防微杜渐,属于治未病思想(表2)。
表2 五脏热病表

【原文】
十六、《热论篇》: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1]者,何也?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2],两热[3]相合,故有所遗也。帝曰:治遗奈何?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也。帝曰:病热当何禁之?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4],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此节言热病之禁也,语意自明。大抵邪之着人也,每借有质以为依附,热时断不可食,热退必须少食,如兵家坚壁清野之计,必俟热邪尽退,而后可大食也。
【注解】
[1]遗:遗留,此处指余热。
[2]薄:bó,搏斗,搏结。
[3]两热:余热与谷气。
[4]复:反复。
【评议】
热病过程中,生活调摄尤当注意饮食。热邪初退,应掌握少食、清淡、流汁等原则,实施“坚壁清野之计”。若大食、多食肥甘油腻之品,往往邪热每借有形食积为依附,“两热相合”,热势会再度炽张。若出现遗症者,可“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即辨别食滞于中的实证,或是脾虚不能运化的虚证,分别予以补泻救治。
【原文】
十七、《刺法论》:帝曰:余闻五疫[1]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此言避疫之道。
按:
此下尚有避其毒气若干言,以其想青气、想白气等,近于祝由[2]家言,恐后人附会之词,故节之。要亦不能外“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二句之理,语意已尽,不必滋后学之惑也。
【注解】
[1]五疫:各种疫病的总称。古人按五行分为木疫、火疫、土疫、金疫、水疫等。
[2]祝由:古代以祝祷治病的方法,出自《素问·移精变气论》。
【评议】
疫是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一类疾病。疫邪侵入,无论老幼,往往皆相染易,症状表现也极为类似。中医认为,疫病发生主要与两个因素密切相关:一是正气的强弱。《素问·本病论》《素问·刺法论》皆论述了疫病的发生与“三虚”相关。人体五脏的某一脏气不足,即人气虚;又遇司天之气所致的异常气候,即天气虚;在人气、天气虚基础之上,又加生活调摄不慎等,导致第三虚。因此,要做到疫邪不染,需保持正气存内,脏腑不虚。平素应做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使五脏所藏的精与神内守。二是需“避其毒气”。本篇文后尚有“避其毒气”四字,吴氏引用原文少了此语,欠妥。疫邪轻重亦是疫病发生传染及流行的重要因素,正气的抗邪能力有一定限度,仍要针对疫邪毒气,平素做好日常个人卫生,及时隔离,规避异常气候等。《灵枢·九宫八风》:“故圣人日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此之谓也。”
《素问·刺法论》和《素问·本病论》可谓论述疫病的专篇,前者重在强调疫病的治疗及预防措施,后者重在阐述疫病的形成和表现。
【原文】
十八、《玉版论要》曰:病温虚甚死。
病温之人,精血虚甚,则无阴以胜温热,故死。
【评议】
阴精不足,正气亏虚是温病发生的内在基础。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谓:“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凡房事不节,思虑过度,汗泄太过,大病久病,禀赋不足等,均可导致阴精亏损失于封藏,形成阴精不足的体质。患温病后,尤其是温热类温病,阴精亏虚较甚,正虚无以抗邪,往往病情加重,预后不良。因此,温病过程,需时时刻刻顾护阴液。
【原文】
十九、《平人气象论》曰: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涩曰痹。
呼吸俱三动,是六七至脉矣,而气象又急躁,若尺部肌肉热,则为病温。盖温病必伤金水二脏之津液,尺之脉属肾,尺之穴属肺也,此处肌肉热,故知为病温。其不热而脉兼滑者,则为病风,风之伤人也,阳先受之,尺为阴,故不热也。如脉动躁而兼涩,是气有余而血不足,病则为痹矣。
【评议】
正常人一呼一吸脉五动,若是六七至脉,且脉象躁急,伴有尺肤热者,为温病,多见于里热炽盛的伏气温病;若脉六动,且脉象兼滑者,则为风邪侵袭;若脉六动,躁而兼涩,为气有余而血不足,则为痹病。除了脉象外,尚需根据各自的临床表现综合判断,如痹证多有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等;外感风邪多有发热恶寒,无汗,头身疼痛等;温病多有发热,口渴,不恶寒反恶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