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汉阳造”与中国近代史
1、近代中国军队枪械的主要装备
汉阳兵工厂所生产的汉阳造,源自德国的设计图纸,中国通过购买专利与设备得以进行制造。在其诞生之际,便采用了当时颇为先进的无烟火药以及铜镍合金被甲弹头。随后,历经汉阳兵工厂的多次改良,其设计愈发合理,也更加契合中国的实际国情。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制造机器依赖进口,且自身缺乏科研能力,在诸多方面不得不受制于人。在那个时局动荡不安、战乱频繁爆发的年代,熟练技术工人大量失散,同时优质钢材严重匮乏。如此一来,汉阳造的质量相较于德国原枪,自然稍显逊色。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它并无致命缺陷。在当时中国所有自行制造的武器当中,汉阳造堪称佼佼者,总体性能还是颇为值得信赖的。
“汉阳造”从1895年开始生产,一直持续至1944年,时间跨度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即便是到了20世纪中期,它依然是中国军队的主要步兵武器,其使用寿命超过了旧中国所生产过的任何一种武器。依据建设工业集团厂史的记载,湖北兵工厂在1895年至1909年期间,共计生产了7.9毫米马步枪130658支,1910年至1928年则生产了汉阳造7.9毫米步枪565232支。1928年之后,汉阳兵工厂每日可生产步枪200支。由此推算,“汉阳造”的总产量应当在110万支以上。而美国武器研究者史宗宾估算,在1895年至1944年期间,汉阳造总共生产了1083480支,其中汉阳兵工厂生产了876316支,第21工厂生产了207164支。
“汉阳造”诞生之后,陆续装备了中国各个时期的部队。从清末新军、北洋军、北伐军、国民党中央军、各地军阀部队,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等人民军队,都曾使用过它。由于其生产时间极为长久,自清末至民国,中国所经历的所有战役,几乎都能见到此枪的身影,因而它被誉为“中华第一枪”。直至20世纪60年代之后,“汉阳造”才渐渐退出军队装备序列,转而成为民兵的武装力量。
2、终结千年帝制之肇始——民国“开国第一枪”背后的波澜
1911年10月10日的夜晚,历史的时针悄然拨动,辛亥革命于彼时拉开大幕。在湖北新军工程第八营,一声清脆的枪响,似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千层浪,就此开启了推翻千年帝制的宏大篇章。依据详实的史料记载,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第一声枪响,源自一支“汉阳造”步枪。在那个风云激荡、扭转乾坤的关键历史时期,从率先发难的工程营,到作为重要目标的楚望台军械库,“汉阳造”步枪宛如一位英勇无畏的战士,尽显卓越风姿,当之无愧地成为武昌首义中最为瞩目的枪械主角,后来更是被国民党赞誉为“开国第一枪”。
时光流转至1987年10月10日,武汉市政府在武昌紫阳路中段的原工程八营旧址之处,修建了“辛亥武昌起义工程营发难处”纪念碑。这座纪念碑高达4米有余,由麻石精心砌就,其上方以大理石雕琢而成的3支“汉阳造”步枪造型,栩栩如生,仿佛在无声诉说着“汉阳造”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不朽功绩。碑座的两侧,九角十八星旗静静舒展,仿若在风中轻轻摇曳,追忆往昔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而纪念碑的背面,阴刻的碑文详尽记述着工程营发难的来龙去脉,为后人留存下珍贵的历史记忆。
3、与军旗同在——人民解放军军旗的旗杆
1927年8月1日,在江西省南昌市,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首次成功组织起属于自己的武装力量。南昌起义的爆发,如同划破黑暗夜空的璀璨星辰,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人民军队也由此在历史的舞台上崭露头角。当时,南昌起义的骨干力量主要包括贺龙担任军长的国民革命军第20军,以及叶挺任师长的国民革命军第11军24师等。这些英勇无畏的部队,所配备的装备大多以“汉阳造”步枪为主,虽称不上精良,但在他们手中却发挥出了巨大的力量。
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决定将8月1日定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时光流转至194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明确规定以“八一”两字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军徽的主要标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纪念日,便正式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1977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 50周年这一重要的纪念时刻,南昌市区精心修建了“八一”起义纪念塔。这座纪念塔气势恢宏,高达45.5米,其正面庄重地镌刻着叶剑英元帅亲笔题写的“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九个鎏金大字,熠熠生辉。塔身基座设有27个台阶,这一设计别具深意,象征着1927年那段波澜壮阔、开启人民军队新纪元的重要历史。塔顶的军旗更是独具特色,由直立的白色花岗石雕塑而成的“汉阳造”步枪作为旗杆,与用红色花岗石拼贴而成的“八一”军旗完美组合。这支始终与军旗相伴的汉阳造步枪,宛如一位默默见证者,静静伫立,铸造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一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不朽丰碑。
2004年10月1日,八一广场改造工程顺利竣工,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广场中心南面,高高设置了升旗台,庄严肃穆。升旗台北侧,一方高大的汉白玉上,镌刻着江泽民的亲笔题词“军旗升起的地方”,苍劲有力。而在升旗台的南侧,与之对称的汉白玉上,则镌刻着毛泽东手书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笔锋豪迈。广场中心四周,树立着8块大型军史浮雕,这些浮雕栩栩如生,生动地再现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斗争、红都瑞金、万里长征、敌后抗日、解放战争和钢铁长城等一系列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仔细端详每块浮雕,都能发现“汉阳造”或后来的“建设造”步枪的身影,它们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人民解放军漫长而辉煌的军史长河中,无声地诉说着“汉阳造”“建设造”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展历程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见证着人民军队一路走来的艰辛与荣耀。
4、国旗升起之地——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上的“汉阳造”
1958年4月22日,人民英雄纪念碑圆满落成。其下层须弥座束腰部,静静镶嵌着八块极为宏大的汉白玉浮雕。在这八幅浮雕之中,有四幅以生动且凝练的笔触,将“武昌起义”“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胜利渡长江”这些意义非凡的历史瞬间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令人瞩目的是,在这四幅意义重大的浮雕画面里,都能寻觅到“汉阳造”步枪的身影。它就那样静静伫立在画面之中,无声却有力地彰显出“汉阳造”在中国革命斗争历程中所占据的独特而又特殊的历史地位。
二、张之洞与辛亥革命关系探讨
在探讨辛亥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时,张之洞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人物,他的经历与作为,有着诸多值得深入探究之处。
张之洞,无疑是一位充满矛盾、备受争议的复杂人物。在那个风云变幻、新旧交替的时代,他怀揣着“图自强,御外侮;挽利权,存中学”的理念,倾尽全力,苦心经营长达数十年。他大力推行洋务运动,创建铁厂,开办枪炮厂,修筑铁路,兴办教育,为武汉近代工业文明的物质基础与人力基础,奠定了初步根基。从主观意图来看,张之洞对腐朽没落的满清统治忠心耿耿,竭力维护;然而,历史的发展却常常出人意料,他的一系列举措,在客观上却产生了与主观意愿相悖的结果,为日后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在物质与精神层面都做好了铺垫。这种推动历史转折的无心之举,得到了孙中山、毛泽东等伟人的正面评价。
在工业建设方面,张之洞创办了汉阳铁厂,这一钢铁厂规模宏大,在当时的亚洲首屈一指,仅次于德国的费尔克林根钢铁厂,位居世界第二。汉阳铁厂的建立,拉开了中国钢铁工业蹒跚起步的序幕,武汉也由此成为中国钢铁工业的发祥地;他还创办了湖北枪炮厂,这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设施最为完备的兵工厂,该厂制造出的“汉阳造”步枪,性能优良。在武昌起义的关键时刻,革命党人里应外合,成功攻占了存储有汉阳兵工厂大量枪支弹药的武昌楚望台军火库,获得了充足的枪械与弹药补给,这无疑为辛亥革命的成功,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物质条件。毛泽东对张之洞在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进程中所做出的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1953年8月,毛泽东将张之洞列为旧中国四大实业家之首(其他三位分别是在纺织业颇有建树的张謇、在化学工业成就斐然的范旭东、在轮船航运业成绩突出的卢作孚),并且强调:“讲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张之洞以其卓越的远见和不懈的努力,在培育人才与军事建设等方面,做出了诸多影响深远的举措。张之洞大力兴办教育事业,创建自强学堂,为莘莘学子提供了优质的学习平台。不仅如此,他多次选派留学生远赴海外求学,这些留学生在国外接触到先进的思想与知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后来成为了推动时代变革的重要力量。黄兴、宋教仁、蔡锷、董必武、李书城,以及武昌首义时的众多领导人,皆曾受教于张之洞。孙中山在1912年游览武汉张之洞的祠宇奥略楼时,曾感慨道:“以张之洞造成楚材,颠覆满祚,可谓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即便清政府,也不得不承认:“育才之举,转为酿乱之阶”。
在军事建设方面,张之洞同样用心良苦。他积极整军经武,操练新军。聘请德国军官担任总教习,训练湖北洋操队,并选用汉阳兵工厂所造枪弹为武器装备。经过数年的精心扩充,到武昌首义前夕,他编练的湖北新军已发展成为包含步兵、炮兵、骑兵、工程兵等多兵种的近代化军队,堪称当时中国最为近代化的军队之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正是这支军队的部分力量,后来成为了辛亥革命的基本力量。清廷史官恽毓鼎认为,清朝自导灭亡的原因有三:一是派东洋留学生,二是编练新军,三是推行立宪,而张之洞被其视为“罪魁祸首”。张之洞的幕僚辜鸿铭曾称:“民国成立,系孙文与张香涛(张之洞号香涛)的合作。”当然,张之洞并非革命党,但他却赢得了革命党人的高度称赞。1909年10月,同盟会协理黄兴在东京说道:“我要给我的老师前两湖书院名誉院长湖广总督张之洞,铸造一枚百吨黄金的大勋章,以奖励其为革命所做出的重大贡献:第一,张用官费资送3000名湖广留日生,此中半数成为革命党骨干;第二,张建造的汉阳枪炮厂为革命党准备了充足的武器,革命党将接过他的汉阳造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或许张之洞未曾想到,自己的一系列举措,在无意中为那个时代的变革提供了助力,推动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暂且搁置对张之洞是非功过的探讨,回溯往昔,在彼时中国社会生产力与西方先进国家存在显著差距的历史情境下,他秉持“求精求新”的理念,引入德国先进技术并大力兴办实业,这一举措无疑彰显了我国不甘落后的志气以及对先进科技的执着向往,切切实实地推动了中国近代经济,尤其是重工业的发展。他亲自主持创建的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和汉阳火药厂,作为我国冶金工业、兵器工业以及无烟火药工业的重要起源地,曾经闪耀于世界舞台,被西方视作中国觉醒的象征。尽管在后续发展进程中,因受战乱等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这三大工厂的科技进步步伐显得较为迟缓,最终无奈面临拆迁、炸毁的命运,但张之洞开拓新风、勤勉务实的进取精神,依旧为后世所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