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创作论(第一辑)
- 董卉川 张宇
- 1796字
- 2025-04-28 18:06:03
结语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创作历程自1922年2月张资平的《冲击期化石》肇始,到1949年9月费林和荒云的《烽火代》、王林的《腹地》、周而复的《燕宿崖》竣事,虽仅仅历经了未及三十年的创作期,却也孕育出了上千部的作品,其中的传世之作更是不胜枚举。重读张资平、平襟亚、蒋光慈、沙汀、叶灵凤、张天翼、姚雪垠、罗洪、李辉英、周楞伽、程造之、王西彦、碧野、谷斯范、田涛、无名氏等人的长篇小说,揭示这些作家在长篇体式上的贡献,体察复杂的时代经验与人心叙事,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现代中国所走过的沧桑历史。他们或是饱含忧患之情,或是谐谑地讽刺,或是观照市井生活的世相人心,或是在通俗叙事中蕴藏着启蒙追求,或是还原历史的宏大与壮阔,或是在浪漫哀艳中探秘情感的复杂……不管是在人物的塑造、社会的呈现、题旨的追求、结构的创新上,这些作家都注入了独特的美学经验,为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发展与成熟作出了重要贡献。
与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短暂的创作历程相比,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书写则跨越了百余年的历程,尤其是对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阐释论述形成了某些特定的书写范式,带来了某些评论模式的固化。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撰,曾在政治性中迷失,曾在审美性中走向偏至,曾在思想性与历史性上取舍两难,也曾在专业性与普及性上顾此失彼。作为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补充,本书意在以新历史主义为指导思想,以文学文本为原点,以史料为根基,关注长篇小说的时代经验、审美经验、文体追求,破除陈旧的文学史概念与写作模式,导向发展的、动态的、微观的、全面的新型研究论著。通过更新已有的主流作家的分析以及非主流作家作品的研究,力图补充完善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研究的风貌。
[1] (春秋)庄子:《庄子》,见方勇译注《庄子·杂篇·外物》,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459页。
[2] (汉)班固:《汉书》,(唐)颜师古注,见《简体字本·二十四史·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377页。
[3]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见《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312页。
[4]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见《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312页。
[5] [俄]别林斯基:《别林斯基论文学》,梁真译,新文艺出版社1958年版,第200页。
[6] 刘建军:《西方长篇小说结构模式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8页。
[7] 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新青年》1917年第3卷第3号。
[8] 陈思广:《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编年史》,武汉出版社2021年版,“导论”第1页。
[9] 张进:《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通论》,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73页。
[10] 当下的文学史中,范伯群的《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杨义的《中国现代小说史》、陈思广的《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编年史》、张光芒的《南京百年文学史》就是以新历史主义指导文学史写作的典范。
[11] 王岳川:《重写文学史与新历史精神》,《当代作家评论》1999年第6期。
[12] 张进:《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通论》,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2页。
[13] 张进:《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通论》,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73页。
[14] 参见范伯群主编《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上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74页。
[15] 张进:《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通论》,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73页。
[16] 张光芒、徐先智、陈进武:《如何重构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17] [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政治无意识:作为社会象征行为的叙事》,王逢振、陈永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0页。
[18] 陈思广在《现代长篇小说边缘作家研究》一书的第十五章论述了“程造之和他的抗战三部曲”;董卉川在《江苏现代小说十三家论·第一辑》一书的第十一章论述了“时代脉搏的反映者——程造之现代小说创作综论”。
[19]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87页。
[20] 周锦:《中国新文学史》,逸群图书有限公司1983年版。
[21] 董健、丁帆、王彬彬:《我们应该怎样重写中国当代文学史》,《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22] 张进:《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通论》,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9页。
[23] 黄棘:《张资平氏的“小说学”》,《萌芽月刊》1930年第1卷第4期。
[24] 史秉慧:《张资平评传·序》,见《张资平评传》,开明书店1936年版,第1页。
[25] 钱杏邨:《张资平的恋爱小说》,见《张资平评传》,开明书店1936年版,第4页。
[26] 侍桁:《张资平先生的写实小说》,见《张资平评传》,开明书店1936年版,第23—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