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学术创新之处

对神策军与神策中尉问题进行探讨,不是本书的首创。笔者在前辈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该论题有所突破和提出新解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理念的突破

任何一种制度都体现了设计、运行与维持这项制度的人的思想与活动。因此,我们应该运用生动活泼的写作方式,将其与史实密切结合起来,方能更为准确地把握造成其演进的复杂动力与机制。在写作过程中,笔者力图更全面、具体、细致、生动形象地考察神策军与神策中尉这一论题,从而构建出一幅神策军与神策中尉的鲜活的历史图景。

(二)内容与观点创新

关于内容与观点创新之处,大致有如下几点。

第一,本书对代宗大历年间神策军第一次外镇提出了新的解释。笔者认为,当时神策军外镇除了防御吐蕃之外,更重要的目的是,代宗力图除掉鱼朝恩,“自将”神策军。

第二,本书系统地探讨了唐代神策军收入方式。主要是屯田、和籴、漕运、军赏及救恤,另外,神策军又通过回易、中纳、擅自征税、专卖酒曲与设官店估酒、厚估衣粮赐、剽掠百官家财等方式来拓宽收入渠道。通过对神策军的收入问题进行详细考察,进一步阐明了神策军的收入问题对于维系神策中尉与神策军关系的重要作用。

第三,本书全面、系统地对神策中尉制度作了探索,指出并论证神策中尉是一个特殊称号,源于监军使或者监勾当,属于使职,但又具有职事官的特点;全面、集中、系统地考证了黄巢之变前神策军中的职事官与使职两套系统;提出并阐释了神策中尉的历官过程是唐代官僚系统迁转序列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四,提出唐宣宗通过优赏笼络京西北方镇军来威慑宦官集团所控制的神策军;提出神策城镇兵在防御吐蕃和回鹘的入侵时并没有展现出较强的战斗力。

(三)在许多具体的问题上有自己的考证、辨析和见解

第一,笔者通过对繁杂琐碎的传世文献爬梳,以大量墓志为参照,在前贤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考察了神策军前后沿革的原因、过程等问题,特别是晚唐神策军的组织结构及发展情况;更为全面详密地考释了规模庞大、形态复杂的京西北神策诸城镇,并分析了这些城镇演变的过程及原因;对于神策中尉、神策军将与军卒的迁转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而详尽的梳理与分析;对神策中尉是职事官还是使职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讨论;利用了更多具体生动的著例对神策军暴掠残民、影占编户、侵夺京畿及地方政府权力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第二,详细分析了神策中尉取得神策军控制权后,皇帝与宰相谋夺神策军权及重建禁军的情况。以翔实的史料和周密的考证,对与中晚唐历史发展轨迹有着密切关系的皇位更迭、皇权与宦官权势的博弈等内容作了进一步阐释和再探索,进而揭示了神策中尉统领神策军制度在中晚唐政局演变中的地位与作用,同时进一步指出了在神策中尉掌军的前提下,中晚唐宦官权势可以说是皇权的一种变态形式。

(四)资料运用方面

笔者在书中利用了一些前贤未使用的诗文、笔记小说、兵书类以及新出土的墓志石刻等资料。此外,对于神策军与神策中尉的某些事件,不同史籍有不同记载,笔者均对相关史料的细节进行了详细解读与考辨。


[1]《旧唐书》卷184《宦官传》,中华书局1975年标点本,第4777—4779页。

[2]《新唐书》卷208《宦者传下》,中华书局1975年标点本,第5901—5902页。

[3]《新唐书》卷178《刘蕡传》,中华书局1975年标点本,第5303页。

[4][英]崔瑞德编:《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0页。

[5]《册府元龟》卷324《宰辅部·荐贤》,凤凰出版社2006年标点本,第3664页。

[6]《旧唐书》卷184《宦官传·杨复恭传》,中华书局1975年标点本,第4777页。

[7]《文献通考》卷152《兵四·兵志》,中华书局1986年标点本,第1327页。

[8](宋)秦观:《淮海集笺注》卷13《进策·安都》,徐培均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标点本,第523页。

[9](宋)洪迈:《容斋随笔》卷7《佐命元臣》,中华书局2005年标点本,第96页。

[10][日]小畑龍雄:《神策軍の成立》,《東洋史研究》1959年10月第18卷第2号。

[11][日]小畑龍雄:《神策軍の發展》,《田村博士頌壽東洋史論叢》,田村博士退官记念事业会,1968年5月。

[12]日野開三郎:《神策禁軍の發展》,《日野開三郎東洋史學論集》第1卷《唐代藩鎮の支配體制》第4章《中央政權の再強化と藩鎮統禦》,东京三一书房1980年版。

[13]齐勇锋:《说神策军》,《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2期。

[14]孙亚平:《论神策军》,《兰州教育学院学报》1985年创刊号。

[15]黄修明:《唐代后期的宦官典军制度》,《南充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1期。

[16]樊文礼:《唐代宦官掌典禁军原因试探》,《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2期。

[17]贾宪保:《神策中尉与神策军》,《唐史论丛》(第5辑),三秦出版社1990年版。

[18]何永成:《唐代神策军研究——兼论神策军与中晚唐政局》,台湾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19]张国刚:《唐代的神策军》,载《唐代政治制度研究论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

[20]黄修明:《唐代神策中尉考论》,《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21]王守栋:《唐代神策军中尉考》,《德州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22]黄楼:《唐“制将”考》,《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25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3]黄楼:《中晚唐宦官政治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大学,2009年。

[24]李玮:《唐代神策军的兴衰——以宦官势力消长为中心》,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5]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篇《政治革命及党派分野》,载《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26]唐长孺:《唐书兵志笺正》(文集本),中华书局2011年版。

[27]唐长孺:《山居存稿》(文集本),中华书局2011年版。

[28]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文集本),中华书局2011年版。

[29]王寿南:《唐代宦官权势之研究》,台北正中书局1971年版。

[30]牛致功:《唐代宦官表》,《唐史论丛》(第2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1]齐陈骏、陆庆夫:《唐代宦官述论》,《中国史研究》1980年第1期。

[32][日]曾我部靜雄:《唐の南衙と北衙の南司と北司のへ推移》,《史林》第64卷第1号,1981年1月1日发行。

[33]牛志平:《略论唐代宦官——兼与齐陈骏、陆庆夫同志商榷》,《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1期。

[34]冯辉:《论唐代的宦官政治》,《求是学刊》1987年第4期。

[35]黄永年:《唐史十二讲》,中华书局2007年版。

[36][英]崔瑞德编:《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37]刘玉峰:《试论唐德宗重用宦官的原因及其他》,《晋阳学刊》1997年第5期。

[38]赵雨乐:《唐末北衙禁军的权力基础》,《中国第三届唐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唐史学会,1997年。

[39]陈仲安:《唐代后期的宦官世家》,《唐史学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40]杜文玉:《唐代宦官世家考述》,《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41]黄洁琼:《唐代枢密使与神策中尉之比较研究》,《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2期。

[42]戴显群:《唐五代社会政治史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3]王守栋:《唐代“权阉四贵”考析》,《求索》2007年第9期。

[44]王守栋:《唐代宦官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45]章群:《唐史》,台北华冈出版有限公司1958年版。

[46]谷霁光:《府兵制度考释》,中华书局2011年版。

[47]李鸿宾:《唐后期的朔方军与西北边防格局的转变——以德、顺、宪三朝为例》,载荣新江主编《唐研究》(第5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8]杜文玉:《唐代宦官俸禄与食邑》,《唐都学刊》1998年第2期。

[49]陈爽:《唐代内使诸司考》,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1990年。

[50]王静:《大明宫的内廷空间布局与唐代后期宦官专权的关系》,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2001年。

[51]牟永良:《试论唐昭宗朝的南衙北司之争》,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52]仲亚东:《论唐代的内诸司使》,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53]曾鹏瑞:《唐代北衙神策禁军考论》,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54]赵晨昕:《唐代宦官权力的制度解析——以宦官墓志及敦煌本 〈记室备要〉 为中心》,博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55]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56]王效锋:《唐代中期战争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57]徐成:《北朝隋唐内侍制度研究——以观念与职能为中心》,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58](清)黄宗羲:《黄梨州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标点本,第468页。

[59](宋)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标点本,第7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