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绪论

一 选题的缘起

百年儿童诗歌的研究状况呈现钟摆式样态,伴随着新诗的发轫儿童诗在这一时期的研究成绩斐然,从诸多的高起点的论著和文章就可见一斑,在抗战阶段虽然儿童诗被推至风口浪尖成为鼓动宣传的“号角”,但理论研究成果菲薄。“十七年”阶段儿童诗理论研究开始复苏,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极左诗歌理论使儿童诗彻底沦为斗争“工具”。直到新时期开始,当代大陆儿童诗研究的理论建设又重新出发,从诗作和诗人研究开始厚积薄发,但在20世纪90年代经济大潮的裹挟下,当代大陆儿童诗的弱经济价值,使其无论是诗歌创作还是理论研究都处于艰难尴尬的境地,仍有一批不忘初心、满怀赤子之心的诗人和学者苦守儿童诗创作和研究园地至21世纪。21世纪的经济发展和出版发行进一步市场化以及网络媒介的强势冲击使当代大陆儿童诗和理论研究日趋边缘。儿童文学研究领域的用力不均,儿童诗歌理论建设处于“游击”状态,以致当代大陆儿童诗研究领域的空白多年还未填补。因此,当代大陆儿童诗研究是一个亟待深入开展的重要选题。

二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文学的终极价值在于凝聚起历史与现实、人生与人性以及代际向善向美的力量,人类的绵延发展需要文学成为精神续航的动力。法国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罗曼·罗兰曾说:“谁要能看透孩子的生命,就能看到湮埋在阴影中的世界,看到正在组织中的星云,方在酝酿的宇宙。儿童的生命是无限的,它是一切。”[1]儿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源所在,由于儿童精神世界相对的澄澈性使其精神文化场域成为人类精神家园的最后一片净土,它是人类世界希望和光明走向的引领者。儿童诗是一种构建“精神圣地”的文学样式,是站在更高的人文艺术层面阶梯上再现儿童的独特性的文学,是对成人文明的叛逆和补充,是文化沙漠中最后一块绿洲,更是新诗赓续传承的源头活水。儿童与儿童诗的世界是一个包孕丰富性、多义性与深刻性的世界,当代大陆儿童诗研究具有人类学意义,是一个十分有研究价值和研究必要的课题。

广义的儿童诗是指由成人作者为儿童创作的,切合儿童的心理,寄儿童之趣,抒儿童之情,写与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少年儿童阅读和欣赏的诗歌,也包括部分审美水准较高的少年儿童自己创作的儿童诗。儿童诗是诗的一个分支,艺术追求与新诗一致,但也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由于它受到特定读者对象心理特征的制约,儿童诗具有双重人格:儿童的和成人的;拥有两种属性:一种属性是诗歌的,另一种属性是儿童性的;三个年龄段的儿童诗分别为:2—6岁幼儿的称幼儿诗或者儿歌、童谣等,6—12岁儿童的称儿童诗(狭义的儿童诗指这个阶段)以及12—18岁少年的称少年诗。儿童诗的服务对象是少年儿童,这也就决定了其表现的主题内容、所要运用的艺术表现方式以及应用的文学语言等都要契合儿童这一群体的性格特征和接受能力。由于儿童诗的诗歌属性与新诗一致,在类别上可以从多角度进行划分。从表达角度上看,可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从分行和节奏的角度来看,可分为韵律体诗和散文诗。由于儿童诗的特殊性,它又涵盖了诸多的儿童文学其他文体样式并形成了独特的诗体样式,例如,儿童寓言诗、儿童童话诗、儿童科学诗、儿童题画诗等。本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1949—2018年的当代大陆作家针对6—12岁儿童的年龄特征创作的儿童诗,不包括港澳台作家和海外华文作家创作的儿童诗,同时,由于当前各少数民族作家大多数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创作的儿童诗翻译成汉语出版得较少,因此本书的研究也暂时不包括用少数民族语言创作的儿童诗。考虑到优秀的儿童诗人和诗歌作品还有限,本书研究对象也暂时不包括儿童自己创作的诗歌。

(一)当代大陆儿童诗研究具有重要的诗学价值

中国的新诗已有百年历史,作为新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儿童诗与新诗相伴成长了近百年。但实际上,在新诗史的视域下,儿童诗这个“宁馨儿”是被缺席和忽视的。儿童诗在当代文学史和当代诗歌史上处于尴尬的境遇和地位。儿童诗本就属于新诗范畴之内的诗歌种类,但“成人诗”渐成了新诗的全部,儿童诗被莫名地排除在外,掌控新诗话语权的诗人和评论家理所当然地进入了文学史和诗歌史,而百年儿童诗至今没有儿童诗歌史,文学史、诗歌史中更没有其相应的地位。由于部分新诗研究者对于儿童诗在艺术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双重价值过低的估价,进而导致了他们对于儿童诗存在价值的无视或贬低,这种偏见与那些对儿童诗缺乏深刻的价值体认并且从未尝试过创作儿童诗的诗人和读者互为影响,形成了非良性的互动关系。综观百年新诗史,儿童诗与新诗的发生发展保持着同一历史进程。不仅有大批优秀诗人自觉以“儿童诗诗人”身份坚持为儿童创作,还有许多在现当代诗坛上已经功成名就的诗人也尝试着儿童诗的写作,当代更多的少年儿童也拿起笔来书写自我的生活和梦想,三股创作流形成了儿童诗创作的合力,这促进了儿童诗创作的持续繁荣和兴盛,并在漫长的时间流逝中汇集并积累了大量优秀的儿童诗文本。从当代儿童诗的发展来看,从单一的艺术形式和内容到多角度的审美呈现和主题捕捉,从狭隘的儿童观和写作视角,到广阔的儿童诗观和多元创作维度;从政治观念和教育理念的呆板灌输到心灵和精神世界的灵性表达,当代大陆儿童诗基本完成了从美学外观到艺术本质的追求过程。就当代儿童诗而言,虽然社会形态的急剧变革和文化的转向使它曾经迷茫和困惑,但是其丰厚积淀和诗人真诚的态度却是鲜明而诗性的,是诗歌史无法抹杀的。

如果我们放弃主观决定性的“二元对立”的成人逻辑思考方式,来重新审视和评价儿童诗,我们不难发现“儿童诗”和“成人诗”并不存在所谓的对立关系,在许多情况下,这两者是重叠和融合的。二者在诗歌品质的追求上有许多相同或相通之处,共同构成了繁花似锦的百年新诗样态。真正优秀的儿童诗必定是儿童生命和成年生命可以共享的精神家园,儿童诗与“成人诗”分享了文学智慧,兴趣和灵性,让想象力在现实世界和虚构世界中自由飞翔。这种分享的情况使得儿童诗文本能够运用童年的特点在非现实世界中创造不拘而恣肆的快乐。同时,又借助这种肆无忌惮地对于现实冒犯的快乐力量,达到走向人性真实的艺术气度,它最终将透过生理意义层面的儿童呈现人性意义的儿童。以更宽广的视野来考察与评价,“儿童诗”与“成人诗”在精神和艺术双重价值上是各有千秋、不分伯仲的,儿童诗的超拔想象力和纯粹性在某种程度上比成人诗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由儿童纯真的天性所决定的,可为诗歌创作注入最为纯然的诗性因素,并为其带来独特的诗歌审美体验和启悟。“儿童引导成人,像晨光引导白昼。”这是英国著名的诗人弥尔顿对于儿童的赞美。英国浪漫主义大诗人华兹华斯的诗句曾说:“儿童是成人之父。”这两位举世闻名的文学家对儿童、对童心持有的推崇与虔敬之心可见一斑。儿童被寄予了美好的想象和无限的可能。儿童诗始终践行着一种对世界的热爱和对于人性的宽容,它始终内蕴着对现实的深沉关怀和对理想信念的孜孜以求,因此,“向光性”成为儿童诗的天赋异禀,它以执着的寻找姿态和充满想象力的表达方式探寻着经由童真“微物”而展现“阔大”的人类世界和艺术空间的路径,进而营造一个值得期许和拥有无限可能的审美诗学宇宙。儿童诗正是整个诗学宇宙中的能量源,是映照着人类世界的镜与灯,它的诗学价值和意义不可小觑,而对于儿童诗的理论研究更是意义深远。

(二)当代大陆儿童诗理论研究匮乏,亟须儿童诗理论体系建设

在有些人看来,诗歌可以根据受众分为“儿童诗”和“成人诗”。这种不同形态的诗歌自然呈现出一种看似合理的“层级关系”,因为它的内在逻辑非常清晰,儿童诗是为儿童写的,成人诗是为成人写的。在这里,儿童诗与成人诗在诗歌形式上的相对独立性和差异性衍生为诗歌价值的对立关系。根据这一逻辑,儿童诗是诗歌的低级形式和初级阶段。成人诗是诗歌的“先进”形式和“更高”阶段。因此,儿童诗的诗性语言等同于幼稚,儿童诗意蕴的童真被认为是简单或浅薄,儿童诗奇幻的想象力被解读为胡思乱想,儿童诗被视为一种心理成熟度还不成熟的诗歌,“成人诗歌”才是一种思维完全成熟的理想类型的诗歌。因此,跟百年儿童诗歌创作的蓬勃发展相比,儿童诗被视为“小儿科”和“小儿歌”,大陆儿童诗研究也被学界部分研究者所轻视,被视为“小儿科”和“小儿歌”研究而少人问津、贫弱滞后,在成人诗歌研究面前长期处于被矮化、被轻视、被边缘化的境遇中。并且久而久之还形成了成人诗和儿童诗的两个阵营,这导致读者群也发生分化和固化。

儿童诗是一种在拘囿中开掘的文学体裁,这种拘囿表现在它所书写的对象的无限可能的精神气质上。儿童是正处于起点的生命体,儿童诗诗人们面对的是一群没有或很少生活经验、艺术经验和知识储备的“无符号化特征”的生命,而正是这种人性原始的完整性挑战着儿童诗诗人在拘囿中开拓出无限的艺术空间。儿童诗理论研究是一个困惑兼具困难的研究领域,这种困难来自于它面对着的是一片复杂的生命丛林。诗人笔下的儿童性难以摆脱自我经验的偏见和理性的傲慢,而本我的童年经验已经被时间之流磨损、过滤、扭曲或诗化;更为吊诡的是,当儿童们能用文字或言语表达之时,这种能力的获得本身已经彰显了成年世界对这片原始丛林“传承性”干预的初见成效。因此,不可否认,儿童诗创作和研究的自身难度也是导致儿童诗研究缺失的原因所在。

不无遗憾的是,作为儿童文学领域主要体裁之一的儿童诗,即使在儿童文学界,也游移在中心与边缘之间。当下小说和童话、绘本大行其道,出版销售异常火爆,而儿童诗的刊发园地却急剧萎缩,出版发行日趋艰难。这也导致了儿童诗人创作队伍的创作热情消退和信心不足,很多三四代的儿童诗人也已经不再创作儿童诗,童诗创作队伍存在严重的接续力量缺失状况,同时,连锁反应致使当下新创作的儿童诗数量骤减,质量也不尽如人意,新诗集甚至一年难觅一本,因而,研究者也逐渐望而却步,甚至另寻研究方向。老一辈优秀的儿童诗人由于年事已高,随感式的诗评和诗论也日益鲜见。当下“象牙塔”中的多数年轻研究者也对儿童诗存在着某种居高自傲的轻视或者置若罔闻的忽视态度。截至目前,儿童诗研究方面在中国知网可查的博士学位论文也只有刘汝兰的《尘埃下的似锦繁花——中国现代儿童诗史论》和钱万成的《中国当代儿童诗歌的审美流变》,这种理论研究的乏人问津,对儿童诗的创作和发展更是形成了致命的打击。可想而知,丧失了儿童诗理论研究与创作的积极互动,也就丧失了儿童诗未来蓬勃发展的可能,与此同时,中国当代儿童文学也失去了促进其全面繁荣发展的中坚力量,新诗的自我突围和超越也将因缺失儿童诗这一重要的诗歌“命脉”而更加举步维艰。

毋庸置疑,当代大陆儿童诗歌理论研究阶段性成果,虽然还远不丰硕,但也为当代儿童诗健康发展输送了活力,提高了儿童诗艺术的美学品味,同时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学术研究启迪。儿童诗歌研究包含的儿童诗歌基础理论、儿童诗歌史、儿童诗歌评论三个板块,据当前的学术现状分析这三个研究板块均都还是短板,时至今日,系统研究当代大陆儿童诗的专门著作和博士学位论文仍未出现,从此也可看出儿童诗研究的匮乏和儿童诗理论体系建设的迫切,儿童诗研究亟待更具责任心的研究觉悟、更高阔的学术视点、更强大的研究队伍、更丰富的学术资源,来提升研究的水平和能力,来激活自身的话语权。

三 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

相较于百年新诗的丰硕研究成果,当代的大陆儿童诗研究可以说是相当贫弱和落后;相较于当代大陆儿童文学中的儿童小说、童话、绘本等研究的热闹情形,当代大陆儿童诗的研究状态则是孤寂而落寞;相较于现当代儿童文学理论研究的日渐深化和系统化,当代大陆儿童诗的理论建设还亟待“破冰”。虽然研究现状堪忧,但也已经有一些有责任感和有担当的理论研究者,迈出求索的脚步。

(一)儿童诗歌史学现当代图景

随着学术研究的日益成熟和人们越来越重视儿童文学学科在民族、文化和人格发展中的作用,学术界对现代儿童诗歌的关注从21世纪开始发展起来,对现当代各个时期的儿童诗歌史的研究范围有所拓展。杜传坤的《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论》针对清末、五四时期以及20世纪30—40年代,探讨了童话、小说、诗歌和戏剧的文体风格。在儿童诗的三个特殊章节中,对现代文学三十年中儿童诗的历史进行了详细阐述和评估。从现代儿童文学史的角度出发,该书笔者专门探讨了现代儿童诗的创作,对现代儿童诗歌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关注。它是一本对中国现代儿童诗史料较为详尽深入的汇编,也是一本对现代儿童诗的特点呈现比较清晰准确的理论研究著作。刘汝兰的博士学位论文《尘埃下的似锦繁花——中国现代儿童诗史论》,从1919年至1949年的现代儿童报刊着眼,在掌握第一手历史资料的情况下,探讨了现代儿童诗的发展过程和规律,试图阐明其发展脉络,探索其内在的艺术规律,并运用儿童心理学、儿童教育学和接受美学理论梳理和解读现代儿童诗的发展史。这是第一篇中国知网可查的关于中国现代三十年阶段儿童诗史论研究的博士学位论文。现代儿童诗的诗学体系建设已经有了零的突破,而当代大陆儿童诗的理论研究仍是处于分述型、散点式的“游击”状态理论建设中,更多的是栖居在当代儿童文学史论研究的羽翼下存在着,当代儿童诗歌史或当代儿童诗歌研究类型的著作还没有出现。但在专门的儿童文学研究的专著和儿童文学史中可以看到有关现当代儿童诗的历史片段。蒋风主编的《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是一部比较全面呈现1917—2000年时段的儿童文学发展史。其前四编对当代以前的儿童文学发展状况进行了梳理,各编的个别章节对相应时段的儿童诗创作情况有所提及。后四编是当代部分,第五编《1949—1959年间的中国儿童文学》对贺宜、郭风、高士其、柯岩、袁鹰、任溶溶的儿童诗进行了简介;第六编《1960—1965年间的中国儿童文学》中用了一节800余字的篇幅对20世纪60年代前期的儿童诗歌的发展线索进行了呈现;第七编《1966—1976年间的中国儿童文学》同样开辟一节对这一时间段儿童诗歌的政治功利化特点进行了揭示,列举了一些较好的有价值的儿童诗;第八编《1977—2000年间的中国儿童文学》中设置了专章来介绍这一时期的儿童诗概况,重点对金波、田地、圣野、鲁兵、张继楼、张秋生、郭风、吴然八位诗人的儿童诗创作情况进行了略述。由蒋风主编的《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是国内当时在体系与史料上较为完备最具权威性的儿童文学史,但此版儿童文学史全面地梳理了各种儿童文学体裁,导致了虽时间跨度大、内容比较全面,但叙述浮泛和论述不够精深的情况频现。与《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情况类似的是陈子君主编的《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史》,这是第一部以当代为立足点的儿童文学史,其按新中国成立后至1989年的时间顺序对各阶段的文体创作概况进行总结,并对各阶段的儿童诗歌创作情况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儿童诗在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史中身影闪烁,痕迹斑驳。

方卫平主编的《新时期儿童文学研究》这是国家教育委员会“九五”重点规划项目,也是学术界首次系统地研究1977年以来的中国新时期儿童文学的专著。该书基于新时期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和当代文学的演变,从宏观研究、文体研究、地理研究、媒体研究和文献研究五个方面入手,对新时期以来的儿童文学的整体美学嬗变与生动气象进行了充满理性思辨精神而又充实具体的研究。可是,在这部120万字的编著中,仅在文体研究部分的“诗歌研究”中编入了谭旭东的两篇研究文章,一是《八九十年代儿童诗回眸》,按时间先后顺序分“70年代末儿童诗创作的复苏”“80年代儿童诗的发展特征”“90年代儿童诗概述”三大部分,对20世纪80—90年代的儿童诗发展历程进行了总体的回顾和总结,从宏观上对新时期以来的儿童诗进行了一次巡礼;一是《八九十年代儿童诗创作群创作评述》,以地域诗学视域,划分“北京儿童诗创作群”“上海儿童诗创作群”“川渝及其他省市的儿童诗创作”三部分,对20世纪80—90年代儿童诗创作的重要诗人樊发稼、金波等人的创作特征进行了分析概括,并对“小诗人创作现象”作了述评,从微观的角度进行了个案研究,对20世纪80—90年代的儿童诗创作及理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谭旭东也是迄今为止对当代儿童诗歌理论研究用力较多的学者,对于儿童诗歌理论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这两篇文章都只是以点带面的“回溯”性质评论新时期儿童诗的状貌,缺乏对于儿童诗理论建构设想的深入呈现。《中国儿童诗歌发展七十年的脚印》是浙江师范大学蒋风先生于1990年为《中国儿童文学大系·诗歌卷》撰写的序言,它概括了五四以来的中国儿童诗70年发展历程,也是当前儿童诗研究极具分量的文章。它长达2万多字,可以说是中国儿童诗歌发展的简史。这篇序言站在历史的高度,第一次对现代儿童诗诞生以来70年的发展历史进行了纵向的梳理,从宏观的理论视角对每个时期的儿童诗歌发展特点和概况进行描述,对各个阶段的重要诗人及其诗作进行了简介式的微观个案文本分析,并对儿童诗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进行介绍。这无疑对于梳理总结儿童诗的历史具有重大的贡献。作为一篇序言,毕竟不同于学术专著和论文,儿童诗歌70年的发展历程也不可能在一篇2万字的序言中鞭辟入里的呈现,儿童诗诗学体系建构也并没有完成。

可以看到,整个的当代儿童诗歌基本上只潜藏在当代儿童文学史的间隙里,通常都是被一笔带过,片段性强而针对性弱,儿童诗歌史观没有确立,缺乏儿童诗歌史学呈现的力度、广度、深度和厚度,当代的儿童诗还没有出现专门的史论著作,当代的诗歌史中完全没有儿童诗的踪迹可寻。

(二)理论选本中各阶段研究状貌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儿童文学书选》展示了新时期以前的儿童文学研究状况,收录了舒霈1957年发表的《情趣从何处来?——谈柯岩的儿童诗》、黄昭彦发表于1959年的《科学和诗的结晶——略谈高士其的儿童科学文艺创作》、魏金枝发表于1960年的《儿童们的好朋友——读金近同志的〈春姑娘和雪爷爷〉》、刘崇善发表于1962年的《谈金近的讽刺诗》、任溶溶发表于1978年的《漫谈儿童诗的创作》、李岳南发表于1979年的《漫谈儿歌的形象性及其他》,共6篇儿童诗歌相关的理论文章。这些理论研究成果基本代表了那一时期较高水准的儿童诗研究状貌,“十七年”阶段的儿童诗理论研究更多的是以诗人和诗作为切口,开始探索尝试为当代儿童诗的理论建设奠基。2009年出版了由蒋风担任总主编的《中国儿童文学大系·理论卷》四卷本,共256.4万字,其中选录了柯岩的《漫谈儿童诗》《金波的世界》、汪习麟的《用无邪的童心歌唱》、邵燕祥的《给小孩子创作大诗歌》、李岳南的《谈民间传统儿歌的艺术特色和技巧》、李奕的《重视新儿歌的创作和推广》、徐锦成的《一面解读儿童诗的哈哈镜》、谭旭东的《新世纪儿童诗的诗学与美学追求》、金波的《关于儿童诗创作的思考》、圣野的《谈诗的音乐性》这10篇与儿童诗相关的理论文章。其主要从儿童诗的艺术特色和美学追求、创作技巧以及儿童诗的个案研究等方面对当代儿童诗的理论研究情况进行呈现。同样出版于2009年的《中国儿童文学六十年》(上下卷)是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而编发的献礼文集,共347.7万字,其中,儿童诗类理论文章选编了袁鹰的《儿童文学·诗选·序言》《为祖国的未来歌唱》、任溶溶的《漫谈儿童诗的写作》、屠岸的《十四行诗找到了儿童诗诗人金波》、高洪波的《幼儿诗:把梦还给孩子》、樊发稼的《进一步提高儿童诗创作的质量》《中国当代儿童诗发展概述》、束沛德的《中国当代儿童诗丛·序》、谭旭东的《90年代儿童诗歌论》、吴其南的《柯岩儿童诗的儿童情趣》、彭斯远的《张继楼的儿童诗和幼儿戏剧创作》、张美妮的《刘饶民的儿童诗:大自然的赞歌》、柯岩的《任溶溶和他的儿童诗》、金波的《关于儿童诗创作的几个问题》《樊发稼儿童诗:明敏·自然·优美》《张秋生:小巴掌越拍越响》《圣野:一个诗的梦想》《论鲁兵的童话诗》《于之:用心灵的火焰照亮孩子的世界》共19篇理论文章。这些理论文章有一共同特点,就是大多数文章都出自儿童诗诗人之手,袁鹰、任溶溶、樊发稼、金波、柯岩、屠岸、高洪波、谭旭东等几代优秀的儿童诗创作者同堂呈现出具有实践经验性的诗歌理论文章。以王泉根主编的《儿童文学教程》为代表的这类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为例,同类的教材在内容中基本都设有专章集中介绍儿童诗歌的体裁特征,但论述内容也相对浅显,均属于普及入门型的介绍。

显而易见,以上长时间跨度的当代重要的儿童文学理论选本中,儿童诗的理论文章内容以诗人论和创作论内容居多,微观性研究远超过宏观性的理论建构,研究范式的单一性仍然比较明显,学理性的儿童诗研究远没有得到重视,研究者们的研究视野也更多地停留在大陆儿童诗范围内,缺失多元的理论介入和比较研究,也缺乏国际视野和理论高度。

(三)诗歌理论著作中的研究特色

圣野《诗的散步》出版于1983年,不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理论著作,而是一本诗体诗论集。它没有对诗歌艺术作系统地探索,而是采用以诗谈诗的方式把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诗歌的特点、诗歌的孕育过程,特别是关于儿童诗创作的得失等内容,用散步聊天的方式加以阐述。与这本诗体诗论集同类型的《诗的美学自由谈》是圣野于1991年出版的第二本诗论随笔,这部诗论集比较系统地从诗的建筑美、音乐美、意境美、质朴美、想象美、语言美等诗美的八个角度对诗歌美学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但随笔的性质仍然导致这本著作无法成为理论性儿童诗研究著作。刘崇善的《儿童诗初步》这本出版于1985年的薄薄的小册子,基本可以代表20世纪80年代初期儿童诗理论著作的总体范式。书中主要谈了作者对儿童诗的理解,以及儿童诗的针对性、题材、情趣、语言、形象、感情、构思、情节等问题,大部分篇幅是收录的个人诗歌短评,是作者在编辑工作和创作儿童诗实践中的心得体会,属于个人小结性的成果,理论性较弱。圣野于2009年出版的《圣野诗论》集中了他六十年来谈诗论诗的大部分文章,其中包括《诗的散步》和《诗的美学自由谈》两部诗论集的大部分内容,也汇集了圣野多年来写下的大部分儿童诗理论和评论文章。尽管整部论著一如既往地呈现出诗论随笔的风格,对儿童诗的见解并没有系统性的阐发,但老诗人的创作经验和直觉感悟对后辈的创作和研究还是弥足珍贵的。樊发稼于2013年出版的《樊发稼论童诗》是诗人在13本已出版的儿童文学理论、评论集中精选出的文章荟萃而成,主体内容是对儿童诗创作和诗人、诗作的思考与评论,其中也有儿童诗的基础理论和发展史,地域涉及中国台湾和马来西亚、泰国、俄罗斯等。这部评论合集对于从事儿童诗研究、儿童诗创作者和教学者等都大有裨益,但对于儿童诗的当代价值、儿童诗的特异性质、儿童诗的诗歌观念的确立等重要诗学问题,都没有深入的探讨。金波著、汤锐笺的《金波论儿童诗》出版于2014年,这种以笺的形式对集结金波半个多世纪的评论文章精华进行更加理性地概况和解读的方式使人耳目一新。汤锐肯定了金波对于丰富和深化中国儿童诗文体美学作出的重要贡献,强调了承续和发扬传统诗歌之精华对于形成当代儿童诗特色的积极作用。但该著作并没有完成当代儿童诗歌理论框架的完整呈现。王亨良于2014年出版的《圣野儿童诗创作理念与实践研究》是一部对优秀诗人圣野的儿童诗创作进行深入研究探讨的个案性质理论著作。这本论著从儿童诗的美学理论出发,把圣野的作品放到中国儿童诗创作史的整体背景中去考量,准确地把握了圣野各阶段创作历程中代表性作品的思想和艺术表现风格,归纳出了童心浪漫主义的特点,确立了圣野在现当代儿童诗创作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这是一部系统性地对儿童诗诗人进行专门研究的理论专著,但其对儿童诗诗人个体的研究无法取代对于儿童诗的专门研究。

可以看出,以上这些集中在新时期出版的儿童诗研究专著和21世纪后出版发行的评论专著,更多的是几位优秀的老诗人一肩两任把儿童诗创作与评论紧密结合,是他们一生的儿童诗创作经验积淀和理论建构的心血结晶,深沉厚重充满历史感与可读性。但是,仍然属于散点透视性质随感式著作,归纳总结性的高度不够,系统性和学理性比较欠缺,内容大多只辐射到新时期初期,研究视域还比较狭窄,存在着反复咀嚼既往研究成果的现象,研究者们也存在着研究范式的单一性和类似性问题。因此,当前整体建构当代儿童诗诗学体系的研究著作还没有真正出现。

(四)学术论文中的理论研究向度

1949年以后的数量有限的学术论文中,一类是比重较多地注重儿童诗诗人个体和个别作品的研究类型的评论性文章和硕士学位论文。例如,对冰心、叶圣陶、郑振铎、郭风、田地、圣野、柯岩、任溶溶、樊发稼、金波、高洪波、高帆、王宜振、邱易东、张继楼、董恒波、钟代华、滕毓旭、薛卫民、钱万成、王立春等儿童诗人的专题和诗集、诗作风格的研究。

一类是侧重于儿童诗表现方式和审美艺术特色研究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和理论文章。例如,钱万成的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当代儿童诗歌的审美流变》是对中国当代儿童诗歌审美研究的有益补充。南开大学崔筱的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当代儿童诗的叙事倾向》填补了当代儿童诗叙事研究的空白,论文从当代儿童诗中抽象出一条清晰的叙事思维,并据此寻找出构建叙事空间的具体方式,对叙事策略、叙事意图和叙事接受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剖析。陕西师范大学王莹芝的硕士学位论文《真、善、美世界的营构——当代儿童诗歌的审美追求及诸问题研究》,作者基于儿童诗处于当代文学世界的双重边缘的尴尬处境,重新审视儿童诗审美追求话题,从儿童诗“真善美”审美追求的内涵出发,以当前语境和儿童本位的标准进行考察和阐述,通过对儿童诗的冷遇现象来看本质,从儿童诗自身寻求新的发展机遇。浙江师范大学范秋菊的硕士学位论文《论儿童诗意象的艺术呈现》以儿童诗的意象为切入点,从儿童诗意象的选择、类型、外在呈现与内在呈现四个方面来探讨儿童诗中意象的魅力所在。东北师范大学姜佐的硕士学位论文《现当代儿童诗缺少童趣问题研究》提出了现当代儿童诗缺少“童趣”这一问题并分析其原因,总结了儿童诗“童趣”的来源以及增强“童趣”的方法。

一类是五四时期、抗战时期、“十七年”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新时期等几个历史阶段儿童诗发展情况的研究论文。例如,谢毓洁《论五四时期儿童诗创作》,彭斯远《鸟瞰抗战时期的儿童诗》,韦林池《独特的童真美感——论“桂林文化城”儿童诗歌创作》,钱万成《“文革”十年儿童诗歌现场回望》,曾庆江、张永健《新时期儿童诗简论》等。较系统的研究成果是东北师范大学石金伦的硕士学位论文《戴着镣铐的诗歌狂欢——“文革”时期儿童诗歌研究》,该文从“文化大革命”时期儿童诗歌的歌颂主题、艺术取向、审美价值三个方面对这一时期儿童诗进行了回顾和总结,比较全面地梳理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儿童诗歌的风貌,并在批评其存在的不足的基础上,发现其在思想和艺术等方面的有益之处,比较全面客观地评价了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较为可喜的是,已经开始出现探索当代儿童诗歌整体研究方向的理论文章和硕士学位论文,例如,首都师范大学罗梅花的硕士学位论文《儿童本位视角下的中国当代儿童诗歌》,以儿童本位为研究视角,对中国当代儿童诗存在的成人化写作倾向、灰色童谣的侵袭、幽默儿童诗歌的匮乏三方面问题进行分析和批判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安徽大学刘芸的硕士学位论文《当代中国儿童诗发展研究》以儿童诗作品的具体阐释分析了当代儿童诗的特点,探讨了当前儿童诗的发展困境和成因,并且思考了儿童诗的发展出路。

一类是比较儿童诗歌研究文章。例如,彭斯远的《根脉相连和声共鸣——海峡两岸儿童诗比较》和蒋风的《情·象·境·神——从中国诗艺美学传统看海峡两岸儿童诗》,对海峡两岸儿童诗的主题类型和艺术特质进行了对比。而类似于日本学者佐佐木久春《日中现代诗之比较研究——由两国儿童诗引发的思考》这类以儿童诗为研究对象而统观整个诗学领域的研究文章,中国当代儿童诗研究者还甚少涉猎。以郑轶彦的《重庆三十年儿童诗歌创作的回顾与思考》,夏明宇、徐建华的《寓教于乐童趣盎然——渝西儿歌的主导思想和艺术特色浅析》为代表的地域类较长时段的儿童诗研究论文也开始出现。还有一部分论文涉及儿童诗,但主要是从教育学角度切入研究儿童诗的教法和写作为主的理论文章,大多侧重于教育学范畴理论研究,这里不展开赘述了。虽然当下儿童诗歌的基本研究方向类型已经具备,但是研究范式的多元性和丰富性还远远不够,成果类型也大多是硕士研究阶段的成果,博士研究阶段的成果还很少,还远没有全面地呈现出当代儿童诗的整体样貌,更无法完成建构当代儿童诗诗学理论体系的探索。

综上所述,现阶段的当代大陆儿童诗研究已经有了一定进展,但依然处于理论研究的发展初期,诸多的理论研究空白仍然存在,还缺乏宏观的儿童诗歌研究视野,百年儿童诗的历史嬗变过程仍需要钩沉,当代大陆儿童诗观仍然没有明晰,当代大陆儿童诗的本质和功能性仍有待进一步辩驳,当代大陆儿童诗的包蕴内涵和诗美特质仍需多方位呈现,各类当代大陆儿童诗的比较研究还需拓荒,当代大陆儿童诗的价值仍需客观估衡,当代大陆儿童诗诗学体系的建立还任重而道远。

本书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1)微观的现当代儿童诗本体研究与宏观的新诗史研究相结合。(2)多门类人文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运用,在儿童文学、儿童心理学、接受美学、教育学、人类学、文化学、传播学等学术视域下观照当代大陆儿童诗。力求对之进行具有历史感、现实感、生命感、审美感和哲思性的全面透视和把握。(3)比较研究。不仅在纵向上注意不同历史时期儿童诗的发展和儿童诗观的嬗变,而且在横向上将当代大陆儿童诗与其他相关文学现象,如当代新诗、外国儿童诗等作平行比照,在比较中发现并凸显研究对象独特的或具有辐射意义的重要品质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