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笼罩的马厩里,张恪蹲在老马“追风“身边,用麻布擦拭它脖颈处的红肿。潮湿的稻草在脚下发出沙沙声,这让他想起现代博物馆中复原的汉代马具。
“张先生,追风的脖子又磨破了。“少女捧着药罐走进来,“用艾草灰敷过了,还是不好。“
张恪将青铜环权套在马颈上:“传统'项带式挽具'压迫气管。“他从怀中掏出从废墟中找到的青铜镳衔,“我们要改良成'胸带式挽具'。“
知识点:汉代畜力挽具改良技术
张恪演示将皮革胸带固定在马肩胛骨下方:“压力分散到胸部,避免压迫气管。“他调整挽绳角度,“牵引点降低15度,提升拉力效率。“
王顺疑惑地问:“为什么不用牛拉犁?“
“马的爆发力是牛的三倍。“张恪指了指辕犁,“东汉《考工记》记载'马力既竭,辀犹能一取焉',我们需要匹配马的力学特性。“
挽具材料选择
孩子们分组行动:王顺带领男孩们砍伐桑树制作辕木,少女和张恪收集藤条编织胸带。张恪解释道:“桑木弹性模量12GPa,适合做曲辕。藤条用桐油浸泡,能防虫蛀。“
他从怀中掏出从废墟中找到的汉代角器:“用鹿角胶加固连接处。“他用木炭在石头上画出榫卯结构,“东汉已掌握'燕尾榫'技术,我们需要复刻。“
挽具结构设计
当材料准备齐全后,张恪开始组装挽具。他将胸带与曲辕用青铜环连接:“这是'三点式固定',分散拉力。“他演示马匹发力过程,“曲辕弯曲度120度,符合生物力学。“
少女惊叹道:“张先生,您怎么连马具都会造?“
张恪笑了笑:“这些都是古人的智慧。“他翻开麻布上的《齐民要术》,“贾思勰记载'马驴杂种,偏知寒暑',我们需要优化畜力配置。“
拉力测试实验
张恪带领孩子们进行挽具测试。当马匹拉动装满石块的板车时,张恪用青铜测力计测量拉力:“胸带式挽具提升拉力28%。“他调整辕木配重,“重心前移10厘米,减少后轮阻力。“
王顺担忧地问:“万一下坡怎么办?“
“我们需要'棘轮制动系统'。“张恪用木材制作简易棘爪,“下坡时卡住轮轴,防止失控。“他解释道,“东汉《天工开物》记载'车有制轮',我们升级成'双向制动'。“
畜力训练技术
挽具改良完成后,张恪开始训练马匹。他将胡萝卜悬挂在前方:“建立条件反射,听到口哨声就发力。“他用竹板敲击节奏,“东汉《相马经》记载'马者,甲兵之本',训练需要科学方法。“
孩子们轮流训练,第三天清晨,男孩兴奋地跑来报告:“张先生,追风会听指挥了!“
张恪仔细观察后点头:“条件反射建立成功。“他调整训练计划,“每天训练两小时,避免过度疲劳。“
蹄铁改良实验
秋收时,张恪发现马匹蹄部磨损严重。他指导孩子们制作蹄铁:“用青铜片包裹马蹄,边缘钻孔穿绳。“他演示钉蹄过程,“东汉《盐铁论》记载'铁官掌鞍勒',我们需要标准化制作。“
少女疑惑地问:“为什么不用铁?“
“青铜延展性好,适合初制。“张恪解释道,“蹄铁弧度要与蹄形匹配,避免影响步态。“他将兽皮垫在蹄铁内侧,“缓冲压力,防止挫伤。“
经济效益评估
经过三个月使用,张恪统计数据:“胸带式挽具使耕作效率提升40%,蹄铁延长马匹服役期两年。“他记录在麻布上,“每石粮食成本降低0.5钱。“
王顺惊讶地问:“为什么不用马耕地?“
“需要配套农具。“张恪指向远处的试验田,“明年我们要研发'马钧龙骨水车',实现畜力机械化。“
后续发展规划
隐谷的畜力改良取得显著成效,张恪站在马厩前,看着膘肥体壮的马匹,心中充满成就感。他知道,这个小小的挽具改良,将是改变历史的第一步。
“张先生,明年养什么?“少女问道。
张恪指向远处的草场:“奶牛。“他展开麻布地图,“我们需要建立乳制品加工坊。“
霜降后的清晨,张恪蹲在枯黄的草场上,用竹刀切割冻僵的苜蓿。脆硬的茎秆在寒风中发出断裂声,这让他想起现代畜牧业中广泛应用的青贮技术。
“张先生,牧草都冻住了,马吃什么呀?“少女抱着一捆干草走来,呼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凝结。
张恪将冻草碾碎:“我们要做'窖藏饲料'。“他从怀中掏出从废墟中找到的青铜铲,“东汉人用'菹法'保存蔬菜,我们升级成'青贮牧草'。“
知识点:汉代青贮饲料技术
张恪演示将苜蓿与麦麸混合:“麦麸含糖分,能促进发酵。“他用脚踩踏混合物,“压实排除空气,创造厌氧环境。“
王顺疑惑地问:“为什么不晒干?“
“晒干损失60%营养。“张恪指了指远处的土窖,“青贮能保留90%维生素。“他解释道,“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pH值降到4以下就能防腐。“
青贮窖建造
孩子们分组行动:王顺带领男孩们挖掘深两米的土窖,少女和张恪收集河泥密封窖壁。张恪解释道:“窖壁要光滑无裂缝,防止透气。“他将碎陶片嵌入窖底,“这是'防漏层',东汉人用瓦器存酒。“
他从怀中掏出从废墟中找到的汉代陶瓮:“我们需要'接种剂'。“他将腐熟的马粪与清水混合,“添加天然乳酸菌,加速发酵。“
青贮制作流程
当窖体准备完成后,张恪带领孩子们装填牧草。他将苜蓿逐层填入,每层喷洒马粪水:“每30厘米喷洒一次,接种乳酸菌。“他用夯土工具压实,“密度达到600kg/m³才能隔绝氧气。“
少女惊叹道:“张先生,您怎么连草都能保存?“
张恪笑了笑:“这些都是古人的智慧。“他翻开麻布上的《齐民要术》,“贾思勰记载'作菹法,水浸令没',我们需要精确控制水位。“
发酵监测技术
张恪在窖顶设置了特殊装置:“这是'发酵观察窗',用透明薄皮蒙住陶管。“他演示观察气泡,“每天记录排气量,判断发酵进程。“
王顺担忧地问:“万一下雨怎么办?“
“我们需要'排水防漏系统'。“张恪用木板搭建雨棚,“窖顶覆盖三尺厚的土层,防止雨水渗透。“他解释道,“东汉《四民月令》记载'十月藏冰',我们需要低温发酵。“
质量检测实验
青贮完成后,张恪带领孩子们开窖取样。他用竹片插入青贮层:“颜色黄绿有酸香,说明发酵成功。“他将样品溶于水,“pH试纸检测显示3.8,符合标准。“
少女疑惑地问:“为什么有的地方发霉了?“
“密封不严导致杂菌污染。“张恪解释道,“下次要增加密封层厚度。“他将发霉部分切除,“霉变部分含黄曲霉毒素,必须销毁。“
饲喂效果评估
冬季饲喂期间,张恪统计数据:“青贮组马匹日增重0.8kg,比干草组提高40%。“他记录在麻布上,“血清维生素C含量提升200%。“
王顺惊讶地问:“为什么青贮饲料这么有效?“
“乳酸菌分解纤维素,释放单糖。“张恪解释道,“现代研究证实,青贮能提高粗蛋白消化率15%。“
经济效益分析
经过整个冬季,隐谷的牲畜存活率达到98%,远超周边村落。张恪站在青贮窖前,看着健壮的马匹,心中充满成就感。他知道,这个小小的饲料技术,将是改变历史的第一步。
“张先生,明年种什么牧草?“少女问道。
张恪指向远处的山坡:“紫花苜蓿。“他展开麻布地图,“我们需要建立牧草轮作制度。“
(第六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