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案例 清华教授钱颖一:我们的学生为什么缺乏“创造性思维”
当今,中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的供给侧要依靠创新驱动,而创新最重要的要素是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即创造性人才。中国教育的优势表现在学生整体水平比较高,弱势是突出人才太少。值得探讨的问题是,我们缺乏创造性人才的原因是什么?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通常具有哪些特征?钱颖一教授提出了一个关于创造性思维的三因素假说:创造性思维由知识、好奇心和想象力、价值取向三个因素决定。
1.创造性思维的第一个来源是知识
知识通常是指学科和领域的专业知识。但是,知识也应该包括跨学科知识、跨领域知识、跨界知识,而这些正是我们的薄弱环节。所以,我国教育体制下培养的学生缺乏创造性人才的第一个原因,是学生的知识结构有问题。我们的学生过多局限于专业知识,而缺乏跨学科、跨领域、跨界知识,而这些往往是具有创造力的人才的特征。
2.创造性思维的第二个来源是好奇心和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特殊的天赋,我只是极度的好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他在这里讲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是超出知识以外的因素,这正是在我们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中不受重视的方面。儿童时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特别强,但是随着受教育的增多,好奇心和想象力很有可能会递减。这是因为,知识体系都是有框架、有假定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往往会挑战这些假定,批评现有框架。当然这些批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正确,所以会被否定,但是这在客观上就产生了压制和否定好奇心和想象力的效果。在我们的应试教育下,情况会更糟。当学生学习的唯一目的是获得好成绩时,当教师教书的唯一目标是传授标准答案时,那么很可能的结果就是,受教育年限越长,教师和学生越努力,虽然学生的知识增长了,知识点掌握多了,但是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却被扼杀得越系统、越彻底,结果是好奇心和想象力保留得越少。
3.创造性思维的第三个来源是价值取向
当前影响创造性人才培养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普遍的短期功利主义,具体表现为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果的浮躁心态和浮夸环境。各种评价机制大多奖励可度量、可量化的成果,但是有创造性和长远的成果往往难度量、难量化。短期功利主义也是创新中的“同质性”和创业中的“羊群效应”的深层次原因。一般来说,创新的动机有三个层次,分别代表了三种价值取向:短期功利主义、长期功利主义、内在价值的非功利主义。每一个后者都比前者有更高的追求。具体到当前情况,对短期功利主义者而言,创新是为了发论文、申请专利、公司上市,因为这些能够在短期带来成果。对长期功利主义者而言,创新是为了填补空白、争国内一流、创世界一流,这些需要长期才能见到成效。而对内在价值的非功利主义者而言,创新是由于一种内在动力,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回报和社会的奖赏,是为了追求真理、改变世界、让人更幸福。这种内在价值是一种心态,一种永不满足于现状的渴望,一种发自内心、不可抑制的激情。
钱教授认为,之所以缺乏创造性人才,除了知识结构问题以及缺乏好奇心和想象力之外,就是在价值取向上太急功近利,太功利主义。急于求成的心态,成王败寇的价值观,导致的是抄袭、复制,而不大可能出现真正的创新,更不可能出现颠覆性创新、革命性创新。
资料来源:钱颖一.钱颖一:我们的学生为什么缺乏“创造性思维”?[J].家教世界,2019(14):1.
思考题
1.中国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存在哪些问题?现实中有哪些具体体现?
2.在钱教授提到的创造性思维的三因素假说中,你认同哪几点?原因是什么?
3.什么样的教师可以教育出富有创造力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