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古代四川境内多民族文学

漫长时空,今日四川境内,曾活跃过许多动人身影:巴、蜀、賨、邛、笮、冉、氐、羌、僰、僚、叟、昆明、吐蕃……[7]烟云涣散,族群变迁,有的消失了、融合了,有的仍坚守着本族独特。经民族识别,今日四川世居民族有15个,按人口多少,依次为汉、彝、藏、羌、苗、回、蒙古、土家、傈僳、满、纳西、布依、白、壮、傣。[8]

15个民族分别居于不同地区。汉族人口最多,主要分布在四川省成都平原、川东、川南、川北各地。其余14个民族散居或聚居于各地:川西青藏高原东南缘的甘孜民族自治州是藏族聚居地,川西北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北端的阿坝民族自治州是藏族、羌族聚居地,川西南横断山脉东边、大小凉山和安宁河流域为彝族聚居地。另外,川南泸州、宜宾有苗族聚居地,川北达州有土家族聚居地。而蒙古族、傈僳族、满族、纳西族等族人群,则散居于川西南凉山州和攀枝花一带。

1997年后四川省民族分布图,如下图所示:

四川省民族分布图

由于各民族地理生态、发展轨迹、历史境遇不同,民族意识、民族性格、审美心理不同,文学观念、文学形式、文学内容和创作手段不同,因而,四川省内各民族文学大有不同。

三千多年前,今日四川境内已经有了鲜明独特的古蜀文明:以三星堆、金沙遗址为代表,呈现出今日已经无法辨认的“巴蜀图语”。有禹出西川、蜀王五祖、蚕女传说、五丁开道、李冰治水等传说,有蜀王为山精所化之妃作《东平之歌》《臾邪歌》《陇归之曲》等歌谣舞蹈。据考证,《山海经》是蜀楚神话传说大集合。[9]

公元前316年,秦人入侵巴蜀[10],四川地区与中原文化有了亲密接触。汉景帝末年,文翁入蜀,兴办教育,选贤举能,蜀学大兴,“蜀学比于齐鲁”。[11]两千多年来,巴蜀大地相继涌现出许多卓尔不凡的汉语文学家:汉有辞赋家司马相如、王褒、扬雄;唐有诗人陈子昂、李白,宋有铜山三苏和眉山三苏[12],明有杨慎[13],清有李调元[14]。另有唐代女诗人薛涛、文学家段成式、马鉴[15];宋代文学家文同、吕陶、宇文虚中、苏过、苏籀、家铉翁、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高定子、高斯得、唐庚、张商英、任渊、杨天惠、梅挚、李舜臣、牟子才、冯时行、度正、文及翁、李石[16],经学家陈抟、张行成、张栻、魏了翁,史学家三范二李[17]、王称、史炤、杜大珪、吴缜、李攸、张唐英、彭叔融、李埴;明朝文学家邹智、赵贞吉、来知德,明初“吴中四杰”杨基,嘉靖初“八才子”熊过[18]、任翰,嘉靖“后五子”张佳胤,“袁氏公安派”黄辉,竟陵派范文光、庄祖谊、余楍、吕潜;清朝文学家费密、费锡琮、锡璜父子、李钟璧、钟峨父子、彭端淑[19]、彭肇洙、彭遵泗[20]、张问陶[21]

其他民族文学也多姿多彩。按人口由多到少,将14个民族文学传统依次罗列如下:

(一)彝族文学

彝族主要分布在川西南大小凉山和安宁河流域。唐时称乌蛮[22],元代称罗罗[23],明朝称倮罗[24]。新中国民族识别后,称彝族。

彝族文学以民间文学为主,有《勒俄特依》[25]《玛牧特依》《妈妈的女儿》《幺表妹》《阿史拉则》等长诗,有谚语诗歌“尔比尔吉”[26],民歌《阿罗阿沙》《阿姆尼惹》,情歌《咿,表妹蒙渣》[27],山歌调、赛歌调、对唱调等。神话有《阿俄署布》《洪水漫天地》《居木武吾》等。风俗传说有火把节的来历,英雄传说有支格阿龙的故事[28]。童话有《仔鸡们》。另有“克哲”“博葩”等在各种仪式和场合口头演述的活态文本。[29]

彝族的书面文学产生很早。彝族人早就创造出了属于本族的语言文字和文学样式:“爨文”和毕摩经书。但由于彝族的书面文学主要与毕摩活动相关,许多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尔比、克哲、诗歌等保留在毕摩文献中,因而未能在人民大众中得到普及,也未能得到广泛发展。

(二)藏族文学

藏族主要分布在川西和川西北,即今日甘孜州全部、阿坝州大部(除茂汶一带)、凉山州木里县,人口约140.8万。[30]藏族人进入今日四川境内是在唐朝,吐蕃王朝由西向东扩展时期。到宋朝,吐蕃已占有川西和川西北大片土地。在汉文献中,藏族人常被记作吐蕃、西番、番、土民、番民、夷人。[31]元朝,吐蕃归附,称乌思藏。清朝康熙年间,称西藏。

关于藏族文学,唐《通典》称其“无文字,刻木结绳为约”[32]。称文成公主嫁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后,“仍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33]。实际上,就在唐王朝时期,也就是公元8世纪左右,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便命大臣屯弥等人仿照天竺梵文和西域文章创制藏文,以翻译佛经、记载文物、历史。吐蕃王朝并“教民习书”,“读经书,学文字,明其义理”。[34]

藏族书面文学多与宗教活动和宗教人士有关。在今四川省阿坝州境内,民国时仍然是“除僧人外,其余人都不知书,不识字,有事只以口授”。[35]阿坝州格尔底寺第八世活佛罗让成烈(1849—1905年),一人便著有《三十五类修饰法例句·圣哲心之庆喜》《极乐世界颂·如海信仰》《克珠曲吉加波赞·贤者颈饰》《教主祈辞道歌》《菩提龙王宫甘露药泉圣地礼赞颂文》等作品。格尔底寺僧人阿旺罗桑也有诗学理论专著《诗学三章举例》。阿坝地区籍僧人色曲·贡秋嘉措也著有宗教寓言故事《牦牛·绵羊·山羊和猪的故事》(1810年木刻版)[36]。甘孜州境内的德格印经院,印制了包括《大藏经》在内的书籍共326部,4500多种。[37]

除书面文学外,藏族民间叙事也很丰富。最有名的当属《格萨尔王》史诗。甘孜藏区还有贡嘎山、雪波神女峰、二郎山、墨尔多神山、伍须海等神山圣水神话,有太阳、月亮、地和人的来源神话,有洪水冲天神话,还有松赞干布、赵尔丰等人的传说。有家喻户晓的《阿扣登巴的故事》《茶和盐的故事》《猴鸟的故事》。音乐舞蹈有民歌、草地锅庄舞、巴塘弦子舞等,还有藏戏。白马藏族有《阿尼·措》《阿尼·格萨》的传说,嘉绒藏族有《阿尼·格东》的故事。

(三)羌族文学

羌族主要分布在川西北和川北一带,也就是今日阿坝与绵阳一带。羌族无文字,但有口头文学。有本族神话如《羌戈大战》与《嘎尔都》《木姐珠与燃比娃》《人神分居的起源》,也有羌人迁川故事与大禹王传说。民国《汶川县志》记下羌人歌谣:“青铜钏子圆又圆,借给小哥戴两年,铜盆洗脸钏子响,好比小妹在眼前。”[38]

羌人与蜀人关系密切,汉文化对羌文化影响很大。早在秦朝时,今阿坝州松潘茂汶一带已属蜀郡。汉以后,历朝历代都在羌地设郡县州。文献记载,茂州羌戎之人,“贫下者冬则避寒入蜀佣贷自食,故蜀人谓之作氐”[39]。宋朝时,羌人“好弓马,以勇悍相尚,诗礼之训阙如也”,后“渐渍声教,耕作者多”。[40]“声教”,即受汉文化熏陶。及明代,叠溪羌民“近渐染声教,习尚衣冠,远者不通汉语……”[41]近代,羌族诞生了一批汉语写作者,如清朝嘉庆高氏五子、赵万轰、高体全、董湘琴等人。[42]

(四)其他民族文学

苗族文学。苗族主要分布在川南川东黔、涪、巴、夔之间。苗族无文字文学,但有古歌传说等口头文学。文献记载,苗人送葬时有乐曲,“其行伍前却,皆有节奏,歌吟叫呼,亦有章曲”[43]

回族文学。回族在元代入川,随后遍布各地,俗称“回回”。清朝,更多回族迁入四川,主要集中在成都府、宁远府、松潘府、保宁府、重庆府。回族人习俗好洁,言行谨严,信仰伊斯兰教,有宗教经典《古兰经》。《金川县志》记载,绥靖屯(今金川县)回民,“聘请新都唐家寺马万明阿訇为‘伊玛目’(教长)来寺主持教务,招收回族青少年学习‘古兰经’”[44]。回族用汉字和阿拉伯文书写[45]。西昌回族中“能书擅画者,代不乏人”。西昌回民既普遍使用汉文,也使用本族字母文字“小儿锦”(西昌穆斯林称为“拐棍儿”“消梢儿”)。并“仿汉俗,建祠堂,写家谱,排字辈,定家法,设族长、方丈,维系父系血缘”。[46]成都境内回民“近则文学文秩正复不少,且与本邑人民耦,俱无猜”。[47]叙永县回民“不啖豕,不饮酒,寡嗜欲,各守戒律,与汉人杂居,衣冠语言无殊,而尤和好无间”[48]。叙永县回民还产生了三个秀才:马松生、马松甫和马图。[49]

蒙古文学、满蒙旗人文学。四川蒙古族,一部分是元朝大军后裔,一部分是清朝入川旗人。由于远离故土,与周围族群杂居,蒙文失落,多为汉文满文书写。清朝入川的满族旗民精通满汉两种文字,并多有人才。[50]同治年间重修的《成都县志》卷7《人物志第八·行谊》记载,满洲镶黄旗德福,笃学不倦,诲迪多士,译有清汉幼学等书。满洲镶黄旗联昌,为官学教习,多成就,后学人钦之。满洲镶红旗多庆,平生好学,作八旗官学正,教习五十余年……[51]刘显之《成都满蒙族史略》(电子稿)中录有:奎荣,正红旗蒙古人,翻译进士;曾穆特恩,正黄旗满洲人,文章秀才;荣安,正蓝旗满洲人,举人;荣恒,正蓝旗满洲人,举人;哲克登额,镶蓝旗蒙古人,成都驻防三百年来仅有的文章进士,作《廿四史述赞》《易经经义》《论说春秋五十凡例》《历代治河论》等。满蒙旗人还参与了《成都县志》的编撰工作。清朝时,满族还有名满成都的戏剧演员周名迢,满洲正蓝旗人;评书家白超脱,满洲正蓝旗人。

土家族文学。土家族主要居于川东。1997年重庆直辖后,土家族大部划归重庆,四川达州市有土家族约8万人。[52]土家族人是巴人后裔,无本族文字。文学传统是用土家语创作的民间口头文学,主要有歌谣、叙事诗、神话、传说、故事和戏剧等。[53]歌谣中以“摆手歌”最为有名,是土家族的创世歌,“歌唱创造人类世界的过程、民族祖先大迁徙的经历、一年四季的生产活动和土家族英雄人物的故事等。”[54]除古歌之外,土家族民歌大部分采用汉语进行歌唱和创作。[55]自先秦开始,土家族的祖先巴人便与中原汉文化有了交流。唐时刘禹锡被流放“巴山楚水”时,还借鉴巴人《竹枝》歌舞作《竹枝词》,盛行一时。

纳西族文学。纳西族,古称摩沙夷、茹库、末些、磨些,在今川南盐源、盐边、木里至金沙江一带。纳西族有东巴文和《东巴经》。汉语文献记载,纳西族多歌舞:“正月十五日登山祭天,极严洁,男女动百数,各执其手,团旋歌舞以为乐。”[56]另据清道光年间《盐源县志》记载,磨些土司学习汉文化,受汉文化影响深:“蛮荒雅化近振振,解读诗书学汉人。堪羡八家诸子弟,竹林同伴采香芹。瓜别、中所、右所各土司皆教民读书,右所八仕昌之胞弟并侄俱为诸生。”[57]

白族文学。白族,古时称白蛮。古代汉文文献对其记载较少,认为其精通佛教:“佛教甚盛,戒律精严者名得道,俗甚重之。”[58]另据研究,清代川西南僰人子、栗僰、渔人、明家等也为今日之白族。盐源县明家有音乐,汉文献记载:“明家亦夷种,有明家曲声,低细最佳。”[59]

另有居住于川西南凉山州德昌县和米易县的傈僳族,其文学主要为口头文学。[60]布依族、壮族、傣族也以口头文学为主。[61]

总之,四川15个世居民族中,苗族、傈僳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以口头文学为主,汉族、彝族、藏族、满族、蒙古族、回族、土家族、纳西族、羌族有文字文学传统。汉族、羌族和土家族为汉文书写;彝族、藏族、纳西族为本族文字书写;满族和回族除本族文字外,另精通汉文书写,蒙古族为满文和汉文书写。总体情况见下表。

四川省各民族文学传统情况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