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明代江西诗学与文论
第一章 刘崧与江右派诗学
明代诗学地域性很强,以地域为分界的作家群体在明朝文学发展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刘崧作为江西翰林院作家群体代表人物,不仅对明代馆阁文学,而且乃至江西文学的发展都有重大影响。刘崧开启了明初江西著名的诗派——江右派。《明史》中记载:“(刘崧)善为诗,豫章人宗之为‘西江派’。”[1]为区别于宋代的江西诗派,西江派又称江右派。刘崧是江右诗派的第一人,另有代表诗人梁潜、解缙。
刘崧(1321—1381),字子高,旧名楚,号槎翁,江西泰和人。崧七岁能诗,一生耽嗜吟咏,刻苦之,故年愈老而诗愈工。其诗平正典雅,不失为明初正声。著有诗歌集《槎翁集》《职方集》等。刘崧生活的元末明初,文坛风气还沉浸在元末纤弱哀怨的亡国末世中,刘崧诗学思想与众不同,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诗本诸人情,咏于物理。凡欢欣哀怨之节之发乎其中也,形气盛衰之变之接乎其外也。’吾于是而得诗之本焉。知邪诞之不如雅正也,艰僻之不如和平也,委靡磔裂之不如雄浑而深厚也。于是而得诗之体焉。知成乐必本于众钧,故未尝执一器以求八音之备。知调膳必由于庶味,故未尝泥一品以求八珍之全。于是而又得夫诗之变焉”。(《槎翁文集》卷十《自序诗集》)从中我们看到刘崧思想中最基本的观点,即诗本人情、雅正和平、本于众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