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前言
- 中国“现代派”诗人在英语世界的接受研究
- 王树文
- 2053字
- 2025-04-15 10:17:35
以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等人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派”是白话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它上承李金发开创的20世纪20年代中国“象征派”诗歌,下讫20世纪40年代以穆旦、杜运燮、袁可嘉、陈敬容等为代表的“中国新诗派”诗人,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该派诗人既外引法兰西诗歌之精华,又挹取中国古典诗歌之芬芳,而能将二者调和,从而创造出具有中国本土色彩的现代主义诗歌。中国“现代派”诗人这一群体的出现,就使得中国诗歌得以置身于世界现代主义文学的潮流,而又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
随着国内外交流的日益增加,海外学者关于中国“现代派”诗人的研究也不断深入,成果日益丰硕。但是综观目前国内的研究现状,研究的重点主要在探讨古代或国外文学对中国“现代派”诗人的影响或中国“现代派”诗人在国内的接受,而从其在国外的影响角度切入的研究成果极为缺乏,仅限于几篇简短的期刊论文,在个别研究现代汉诗的专著中也只是偶尔提到,尚缺乏系统的研讨。为了借鉴国外对中国“现代派”诗歌的研究成果,促进国内外研究成果的相互交流,对中国“现代派”诗人在国外的接受进行总结就显得更为迫切。因而本书的目的即是站在跨异质文明的角度,对英语世界关于中国“现代派”诗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希望能够促进中外关于中国“现代派”诗人研究的交流与对话。
本书分为七章,其中第一章是“中国‘现代派’诗人作品的英译研究”。这一章将英语世界对中国“现代派”诗歌的翻译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发轫期(1949年以前)、挫折期(1949—1979年)和繁荣期(1979年至今),通过对各个阶段有关中国“现代派”诗人诗歌英译现状的详细介绍,总结出中国“现代派”诗人作品的英译特色。
第二章为“英语世界对中国‘现代派’诗人的生平研究”。这一章分为两节,其中第一节介绍戴望舒的诗歌生涯;第二节“英语世界关于‘汉园三诗人’的生平研究”则为《汉园集》的三位作者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三人的生平介绍。
第三章为“英语世界关于中国‘现代派’诗人作品的国外渊源研究”。这一章从两个方面展开,着重分析戴望舒和卞之琳诗歌中的国外渊源。第一节主要根据英语世界学者利大英、辛宁和米佳燕等人的研究成果,分析拉马丁、波德莱尔、魏尔伦和耶麦等诗人对戴望舒诗歌创作的影响;第二节则通过“卞之琳对国外文学作品的阅读与翻译”和“国外文学对卞之琳诗歌创作的影响”两部分详细探讨卞之琳诗歌中存在的国外渊源。
第四章为“英语世界关于中国‘现代派’诗人作品的本土渊源研究”。这一章第一节是“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对中国‘现代派’诗人的影响”,分别从中国“现代派”诗人少年时期接受的中国古典教育和其诗歌中存在的传统文化因素两方面展开,力图从渊源和应用两方面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对其的影响;第二节是“早期白话诗人对中国‘现代派’诗人的影响”,主要探讨冰心、徐志摩、闻一多等人对中国“现代派”诗人的影响。
第五章为“英语世界关于中国‘现代派’诗人诗歌的创作手法研究”。这一章第一节是“中国‘现代派’诗人的诗歌形式研究”,探讨了戴望舒和卞之琳之间对于诗歌形式的不同态度,并着重评述汉乐逸关于卞之琳诗歌中“顿”的研究及郑悟广关于卞之琳诗歌中的跨行手法研究。第二节是“中国‘现代派’诗人诗歌中的‘环形结构’研究”,主要探讨奚密关于“环形结构”的定义、效果和中国“现代派”诗人作品中“环形结构”案例的研究。第三节是“中国‘现代派’诗人诗歌中的‘戏剧化’手法研究”,主要论述卞之琳和何其芳诗歌中的“戏剧化”手法。第四节是“中国‘现代派’诗人诗歌中的隐喻手法研究”,以何其芳的《秋天》和卞之琳的《入梦》为例阐述其隐喻手法与结构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第六章为“英语世界关于中国‘现代派’诗人诗歌中的主题与意象研究”。这一章分为两节,其中第一节是“中国‘现代派’诗人诗歌主题研究”,主要以戴望舒诗歌中的怀旧主题(其中又分为“对回忆的珍惜”、“怀乡病”和“对往昔美好生活的回忆”三部分)和中国“现代派”诗人诗歌中的爱情主题展开探讨。第二节是“中国‘现代派’诗人诗歌中的‘非传统’意象研究”,主要评述利大英和汉乐逸对戴望舒和卞之琳诗歌中存在的一些在传统诗歌中很少运用的意象的研究,并以此探讨中国“现代派”诗人如何运用这些特殊的意象做到标新立异,打破传统,从而表现自己个性的努力。
第七章为“英语世界关于中国‘现代派’诗人诗风转变的研究”。第一章所谓的中国“现代派”诗人诗风的转变,以其三位代表诗人戴望舒、卞之琳和何其芳的诗风转变为代表,主要体现为中国“现代派”诗人的创作由只描绘个人情感,转向描绘更具有社会意义的事件,抒情也开始带有集体性的色彩,这一点在三位代表诗人的创作历程中都有着很明显的体现。
在中国新诗史上,中国“现代派”诗人这一群体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正是他们的出现,才使得中国诗歌得以置身于世界现代主义诗歌的潮流,而又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而且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热潮,中国现代派诗人也吸引了越来越多世界研究者关注的目光,他们的研究成果为中国“现代派”诗人的接受提供了新的视角,注入了新的活力。
王树文
2015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