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被囚禁的童心
不管是阴谋还是阳谋,不管是谁的后代,每一个人,他的人生,属于自己。嬴政在秦赵熊熊战火中出生了,在战火中开始了他的童年生活。或许,越是在痛苦中沉浸过的灵魂,拥有的心理能量就越高,上天让他飞翔得也越高远。有一种心理理论可以很好说明他的心理。
20世纪初,在南欧奥地利,一个犹太人开创了一个心理门派,我们称其为“精神分析”。该派的大师们认为童年经历影响着人的一生。人们在小的时候就形成了一套影响一生的固定的观念与行为模式,这些模式可以称为“基本心理模式”。个体对他人是信任、仁爱,还是怀疑、冷酷;对他人是严酷控制还是平等相待,是走向世界,还是逃避生活,受着“基本心理模式”的影响。那么,我们借助“精神分析”这个理论透镜,来看一下嬴政的童年和他的基本心理模式。
嬴政出生在公元前259年,那时,长平之战刚过去大半年,秦赵之间的冲突已然达到白热化。在这个大争大仇、你活我死的时代,嬴政的家,如狂风中高树上的鸟巢,面临着灭顶之灾。他的父亲在吕不韦的帮助下成功逃走了。而嬴政和他的母亲作为逃犯的家人,却被他们抛弃在了敌国。可想而知,赵人会怎样对待他们。但是,寡母幼儿,杀掉他们也无非是减少了两个乱世痛苦的生命。赵国人决心继续监禁他们,作为未来和秦国谈判交易的筹码。
史书上说,嬴政的母亲赵姬的家庭背景还算好,是赵国的豪族。这样的话,年幼的嬴政在物质生活上应该不会有什么匮乏,而精神生活,应当是十分糟糕了。
首先,他父亲的逃跑只能使监管更严厉。其次,长平之败使许多赵国人仇视秦国,总有人在寻找一切机会除掉这对母子。敌人盯着,家里人盯着,生活难有自由。正常人家的孩子,可以每天到街上溜达玩耍,可以爬到野外的高树上迎风欢歌,可以在小河里扎猛子,撒欢洗澡。而这些,对于嬴政来说,都是不能实现的梦想。
对于天性好玩的孩子,囚犯生活是一种地狱灾难。父亲离开后,母子形影相吊。嬴政缺少父爱的关照,母亲每日苦心等待消息,盼望着秦国人把他们接走,接到他们自己的家。他们每日期望,每日失望,日子恍恍惚惚过去了,一日如同一年,而他们等了漫长的八年。
八年里,他感受的是空间的限制,是敌人的冷酷,是人世的冷漠。对安全、自由的强烈的渴望,恐怕深深地在他心底扎根了。可是怎样才能得到这些呢,只有抓住生存的权力,利用一切,控制世界。依照精神分析理论,人们费其一生所追求的东西,就是他们在童年生活中严重缺乏的东西。缺乏金钱的人,他把财富作为人生的目标;缺乏尊严的人,他把尊严作为人生的目标;而嬴政缺乏的是人身的安全,空间的自由,他把征服天下作为人生的目标。这可能就是嬴政的基本心理模式。
无拘无束的逍遥世界,纵横驰骋的自在欢乐,可能多次出现在他的梦中。可是这个梦想的周围却布满敌人的眼睛和他们的利剑。所以,他要的是冲出去,到达他任何想去的地方!这后来成为嬴政一生的迷恋。世上没有哪个皇帝像他那样喜欢巡游天下。
成功后的他曾多次和皇宫武士一起化装成商人、农夫,到民间游玩,到野外探险。有一次,他们夜半路遇强盗,发生了冲突,险些丢了性命。天下一统后,更是喜欢上了出游,当然,是带着他的浩浩荡荡的大军。而这支大军也没有给他足够的安全感。他出行的时候,防范是严密的。狡兔三窟,秦帝四车,在张良刺杀他的时候,就是那些伪装车辆救了他的命。
此外,他对世界的恐惧,对安全的需要,使他建立起世上最严厉的法律制度,最强大的军队,最长最坚固的墙,最深最大的地下洞穴。对自由的渴望,使他征服六国;六国臣服之后,号令几十万大军南上北下,开始了对蛮夷的征战。
这个被囚禁的儿童,在他的心里,埋下了对世界最大的恐惧,最大的渴望。这些驱力凝结成了一颗怪异的种子,它生根、发芽、抽枝,要把枝藤伸向无边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