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细节

踏入农桑司这方寸天地,陆沉只觉眼界豁然开朗,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

他深知此行不易,肩负着紫燕倾囊相助的重托与期盼,更关乎自家那半亩药田的生死存亡,乃至未来修行之路的顺遂与否。

是以,短暂的震撼之后,他迅速收敛心神,将所有的注意力都投入到对周遭环境的细致观察与聆听之中。

他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如同一块渴望吸水的海绵,贪婪地汲取着会场内流淌的每一缕信息,尤其是那些与灵植培育、低阶法术应用息息相关的内容。

他缓步穿行于各个摊位与交谈的人群之间,竖起耳朵,凝神细听。

“诸位乡亲,诸位道友!”

一个声音洪亮、穿着体面绸衫的中年胖子,正唾沫横飞地站在一个摊位后,向围观者展示着一小袋看起来乌黑油亮的“秘制”底肥,“此乃鄙人祖传三代之‘黑玉膏’!以百年老山腐殖土,辅以七七四十九种珍稀草木灰烬,更加入了我家独门秘炼的‘地龙涎’!只需在播种时,于每穴点入少许,保管你家那凡谷,也能长出几分元气来!药田使用,效果更佳,药性至少提升一成!”

他吹嘘得天花乱坠,引得不少普通农户和不明就里的地主连连点头,目露意动之色。

陆沉也驻足倾听,初闻之下,亦觉颇为神奇。

但当他听到那所谓的“七七四十九种珍稀草木灰烬”中,竟包含了数种他从《药草图鉴》上得知药性相冲、甚至带有微弱毒性的植物时,眉头便不由自主地皱了起来。

《药草图鉴》不仅记载了药草的性味功效,亦有不少关于植物相生相克、以及错误配伍可能导致反效果的注解。

那胖子所言的几种“珍稀草木”,按照图鉴记载,其灰烬混合,非但不能增益地力,反而可能生成抑制植物生长的有害物质。

至于那神乎其神的“地龙涎”,更是闻所未闻,多半是故弄玄虚之语。

此人,夸夸其谈,言过其实,不足为信。

陆沉心中有了判断,并未声张,只是默默摇头,转身便要离开。

那胖子眼尖,见陆沉这般反应,又看他年纪轻轻,衣着普通,料定是个没什么见识的穷小子,顿时面露不悦,扬声呵斥道:“哎!那边那个小子!你摇头晃脑的是什么意思?莫不是质疑老夫这祖传的宝贝不成?!”

他声音极大,瞬间吸引了周围不少目光。

陆沉脚步一顿,转过身,迎着那胖子不善的目光和周围人探究的视线,脸上却古井无波,只是淡淡拱手道:“前辈误会了,小子只是另有所需,并非质疑。”

他的语气平静,不卑不亢,既未直接戳破对方的谎言,也未显露丝毫怯懦。

“哼!谅你也不敢!”

胖子见他并未纠缠,自觉挽回了些颜面,不屑地冷哼一声,便不再理会他,转而继续向其他人鼓吹他的“黑玉膏”。

陆沉对此毫不在意,转身离去。今日所见,印证了他之前的猜测——这交流会虽是难得的机遇,却也鱼龙混杂,信息真假掺半,绝非可以囫囵吞枣之地。

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去伪存真,方能有所收获。

他继续前行,来到另一处相对安静的角落。

此处围着的人不多,说话的是一位年逾花甲、皮肤黝黑、手指骨节粗大,一看便知是常年与土地打交道的老农。

他并未高声叫卖什么,只是在与几位相熟之人分享着自家侍弄旱田的经验。

“……要我说啊,这天时固然重要,可地力也不能不顾。尤其是咱们这边的沙土地,保水难得很。光靠老天爷下雨是不成的。”

老农声音沙哑,却条理清晰,“老汉我试过,秋收之后,地里留茬莫要烧得太干净,深翻之时,掺入些沤熟的河泥和碎草枯叶,虽费些功夫,但来年开春,那地就‘暄软’得多,也更能存住水气。还有,看苗浇水也有讲究,不能等叶子都打蔫了才浇,得看土色,清晨看露水……”

老农所言,皆是些朴实无华的田间经验,没有任何玄妙法术,却句句切中要害,直指旱地耕种的难点。

陆沉听得极为认真,频频点头。他自家那二十亩劣田,便有不少是类似的沙土地,保水能力极差,老农的这些经验,对他而言,简直是金玉良言!

他下意识地从怀中摸出一小截木炭和一块打磨过的薄木板——这是他为方便随时记录,特意准备的简易“笔记本”。

他凝神静听,将老农所说的关键要点,如“留茬深翻”、“掺河泥枯草”、“观土色判水”等,用简洁的字句,快速而清晰地记录在木板之上。

周围也有几位农人打扮的人在认真倾听,不时点头附和,或提出一两个相关的问题,气氛坦诚而务实。

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交流!陆沉心中暗道。

相比于方才那胖子的浮夸吹嘘,这位老农的经验之谈,更能解他燃眉之急。

他将木板上的字迹反复看了几遍,确认无误后,才将其小心收好,心中对这位素不相识的老农充满了敬意。

除了这些直接的经验分享,陆沉亦留心捕捉着那些修士之间的交谈。

“……张道友所言极是,引灵泉水灌溉虽好,但若不以微型符阵锁住水脉元气,大半都会逸散于无形,徒耗资源。”

“……我近日尝试以《锐金诀》疏松板结土层,效果尚可,只是消耗颇大,难以持久,不知诸位可有良策?”

“……祛病驱邪,固本培元,还是得以木系温养法门为主,辅以土行符箓稳固地力,方是长久之道……”

这些只言片语,涉及到了符阵、法诀、五行生克等更为高深的层面,陆沉听得云里雾里,却也强行将一些反复出现的术语和概念记在心中。

他知道,这些或许现在对他来说还遥不可及,但却代表着更高层次的灵植之道,是未来可能需要探索的方向。

一上午的时间,就在这般专注的聆听、观察、辨别与记录中悄然流逝。

陆沉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知识的洗礼。

他看到了凡俗农耕智慧的闪光,也窥见了修行手段在田亩之上的冰山一角。

他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也更加明确了需要学习的方向。

最重要的是,他学会了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保持冷静,如何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伪存真,如何抓住那些真正有价值、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干货”。

这份辨别能力与专注心性,或许比单纯记住几条经验更为宝贵。

他摸了摸怀中那块记录着老农经验的木板,又想起了那即将传授的《小云雨术》,眼神愈发坚定。

去伪存真,博采众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