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无标题章节

第一章春耕时节

清晨,天还没大亮,村东头的老陈家已经升起了炊烟。陈老蔫儿摸黑起了床,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迎面是一股湿润的泥土气息。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这是他从小就熟悉的家乡味道。

“老头子,别忘了带中午饭!“屋里传来妻子王桂芬的声音。

“知道啦!“陈老蔫儿应了一声,扛起锄头就往田里走。

村子里静悄悄的,只有早起的鸟儿在枝头啁啾。陈老蔫儿的脚步声在泥泞的小路上格外清晰。他走到自家田埂上,望着那片熟悉的土地,心里涌起一股说不出的踏实感。

不远处,李大山的儿子李强开着小轿车经过,车轮碾过新修的水泥路,扬起一片尘土。陈老蔫儿眯起眼睛,看着那个曾经和他一起在田里摸爬滚打的年轻人,如今却成了城里人。

“时代变了啊。“陈老蔫儿叹了口气,弯下腰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太阳渐渐升起,金色的阳光洒在广袤的田野上。村里的烟囱陆续升起炊烟,呼唤着在外劳作的人们回家吃早饭。

陈老蔫儿直起腰,擦了擦额头的汗水,望着远处自家那栋有些年头的老房子,思绪万千。儿子陈建军在城里打工,已经三年没回家了。每次打电话回来,不是说工作忙就是说没时间。

“这年头,年轻人都往外跑,村里只剩下我们这些老家伙。“王桂芬端着早饭来到田埂上,心疼地看着丈夫。

“可不是嘛,现在种地赚不了几个钱,年轻人谁愿意干这个?“陈老蔫儿接过饭盒,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吃完早饭,陈老蔫儿和王桂芬一起往家走。路上遇到了邻居张婶,她正提着一篮子刚挖的野菜。

“哟,老陈、桂芬,这么早就下地了?“

“可不嘛,这季节不等人。“陈老蔫儿笑着回应。

回到家,院子里的小黄狗欢快地摇着尾巴迎接主人。陈老蔫儿逗了逗小狗,然后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点起了一根旱烟。

“建军有消息了吗?“王桂芬问。

陈老蔫儿摇摇头:“半个多月没打电话了,不知道在那边怎么样。“

“要不...咱们给建军打个电话问问?“王桂芬试探性地提议。

陈老蔫儿沉默了一会儿:“算了,他忙他的吧。对了,东头老李家的小子要回来盖房子,说是要接老两口去城里住。“

“真的假的?要是真能接他们去城里,也算享福了。“王桂芬眼里闪过一丝羡慕。

“谁知道呢,现在的年轻人,心野得很。“陈老蔫儿吐出一口烟圈,眼神里既有羡慕也有失落。

吃完早饭,陈老蔫儿开始收拾院子。他打算把后院的菜园翻一翻,种些时令蔬菜。虽然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他还是喜欢自己种的菜,既新鲜又放心。

正当他忙着翻地时,村支书赵大勇骑着摩托车来了。

“老陈,听说你要翻后院的地?“赵大勇问道。

“是啊,准备种点菜。“陈老蔫儿擦了擦汗。

“别种了,村里要搞特色种植,搞合作社,你那块地正好在规划区里。“赵大勇递给陈老蔫儿一支烟。

“啥?合作社?我那点地不就白种了?“陈老蔫儿愣住了。

“别急,村里会给大家安排的。到时候你家的地入股,年底有分红,还能去合作社打工,比你一个人瞎折腾强多了。“赵大勇笑着说。

陈老蔫儿皱起眉头:“我种了几十年的地了,习惯了。这突然要改,我有点不踏实。“

“老陈啊,时代变了。你看咱们村这些年轻人,哪个还愿意种地?再这样下去,咱们的土地都得荒废了。搞合作社是好事,能提高产量,还能增加收入。“赵大勇耐心解释道。

陈老蔫儿低头沉思,不知该如何是好。他舍不得那片土地,那是祖辈传下来的,是他生活的根基。但现在看来,不改变似乎也不行。

“那我再想想。“陈老蔫儿最终这样说道。

赵大勇拍了拍他的肩膀:“行,你慢慢想。不过尽快决定,村里计划下周就开始丈量土地了。“

看着赵大勇远去的背影,陈老蔫儿陷入了沉思。他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只知道自己的生活即将迎来一场不小的变化。

第二章土地之争

陈老蔫儿没想到,村里的合作社计划会引发这么大的争议。短短几天时间,村里已经分成了两派:一派支持合作社,认为这是大势所趋;另一派则反对,担心失去土地就失去了生存的根本。

“老蔫儿,你可不能动摇啊!咱们这些老家伙就指着这点地吃饭呢!“李大山找到陈老蔫儿,神情激动地说。

“大山哥,我理解你的心情,但我也没说要反对啊。我就是觉得突然改变,心里没底。“陈老蔫儿挠了挠头。

“你可是咱们村的种地能手,你要是反对,咱们这派就有主心骨了!“李大山恳切地说。

陈老蔫儿犹豫了。他确实是个种地的好把式,村里人都佩服他的手艺。但如果带头反对合作社,就意味着要和村支书赵大勇作对,这个人情他可欠不起。

正在他犹豫不决时,儿子陈建军突然从城里打来了电话。

“爹,最近怎么样?身体还好吧?“电话那头传来陈建军关切的声音。

“还行,就是有点腿疼。你那边怎么样?工作还顺利吗?“陈老蔫儿问道。

“挺好的,就是最近有点忙。对了,听说咱们村要搞什么合作社?“陈建军敏锐地察觉到了什么。

“嗯,是有这个事。你怎么知道的?“陈老蔫儿惊讶地问。

“我在网上看到新闻了,咱们县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搞土地流转和合作社。爹,我觉得这是个好机会啊!“陈建军兴奋地说。

“好机会?我看未必。咱们祖祖辈辈都是这么种地的...“陈老蔫儿话还没说完,就被陈建军打断了。

“爹,时代不同了!现在种地不挣钱,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合作社能集中资源,引进新技术,提高产量,还能搞旅游什么的,增加收入来源。“

“可是...“陈老蔫儿还想说什么,却被陈建军接着说下去。

“对了,爹,我有个想法。如果咱们村真的搞合作社,您能不能把您的种地手艺贡献出来,当技术顾问?这样您既能发挥余热,又能有稳定的收入,不用整天在地里辛苦劳作。“

陈老蔫儿愣住了,他没想到儿子会有这样的想法。以前总觉得儿子在城里混得不好,没想到现在居然能想到这些。

“建军,你说的这些靠谱吗?“陈老蔫儿半信半疑地问。

“当然靠谱!我查了很多资料,也咨询了农业专家。咱们村的自然条件这么好,搞有机种植绝对有前景。只要运作得好,肯定能成功。“陈建军自信满满地说。

挂断电话后,陈老蔫儿坐在院子里,久久不能平静。儿子的视角和他不一样,看问题的方式也不同。也许,合作社真的是个机会?

第二天,村里召开村民大会,讨论合作社的事情。赵大勇站在台上,详细讲解了合作社的规划和政策。

“乡亲们,成立合作社不是要剥夺大家的土地,而是要让大家团结起来,共同发展!“赵大勇的声音回荡在村委会的大院里。

台下议论纷纷,有人点头,有人摇头。

“我先表个态,我家的五亩地全部入股合作社!“李大山第一个站起来说,“我相信赵书记,相信党的政策!“

接着,又有几个人站起来表示支持。陈老蔫儿注意到,这些人大多是村里的贫困户或者没有劳动力的家庭。

“老蔫儿,你怎么说?“赵大勇看向角落里的陈老蔫儿。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了他身上,陈老蔫儿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深吸一口气,缓缓站了起来。

“各位乡亲,我陈老蔫儿种了一辈子地,对这片土地有感情。说实话,一开始我对合作社确实有点抵触。“陈老蔫儿的声音有些颤抖,“但听了建军的话,我又觉得,也许我们真的应该尝试一下新事物。“

会场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都惊讶地看着他。

“我决定把家里的三亩地入股合作社,但我有个条件——我要当技术顾问,负责指导大家科学种田!“陈老蔫儿坚定地说。

会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赵大勇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谢谢老蔫儿的支持!有你这样的技术把关,我们的合作社一定能办成功!“

散会后,李大山走过来拍了拍陈老蔫儿的肩膀:“老蔫儿,没想到你改变了主意。“

“不是我改变了主意,而是我想通了,时代变了,我们也得跟着变。“陈老蔫儿笑了笑,“不过,我还是有点担心...“

“担心什么?有党的政策支持,有大家的努力,肯定会成功的!“李大山信心满满地说。

回家的路上,陈老蔫儿一直在思考着未来的变化。他不知道合作社到底能不能成功,但他知道,无论如何,他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推开家门,妻子王桂芬正在院子里喂鸡。

“回来了?怎么样?“王桂芬问道。

“我把地入股了,还当上了技术顾问。“陈老蔫儿淡淡地说。

王桂芬愣了一下,然后笑了:“我就知道,你肯定不会甘心闲着的。“

“是啊,我这把老骨头,还能回答土地这个老伙计。“陈老蔫儿走到鸡笼旁,抓了一把玉米撒进笼子里,“不过,建军说得对,我们确实需要改变。“

就在这时,陈老蔫儿的手机响了,是儿子打来的。

“爹,听说您同意入股合作社了?太好了!“电话那头传来陈建军兴奋的声音,“我这边已经联系了省农科院的专家,过几天就来咱们村考察。“

“真的?那太好了!“陈老蔫儿激动地说。

“对了,爹,我还想请您帮个忙。“陈建军说,“村里要搞农家乐,我想请您当厨师,教他们做地道的农家菜。“

陈老蔫儿愣住了:“我?当厨师?“

“是啊,您做的饭菜那么好吃,不利用起来多可惜啊!“陈建军笑着说,“而且,这也是宣传咱们村特色的一部分。“

陈老蔫儿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他从未想过自己这双拿锄头的手还能拿起锅铲。

“爹,您考虑考虑,不管您怎么决定,我都支持您。“陈建军温和地说。

挂断电话后,陈老蔫儿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陷入了沉思。生活,真的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了。

第三章新生

合作社正式成立那天,村里热闹非凡。村委会大院里挂满了红绸子,摆了几十张桌子,村民们欢聚一堂,共同庆祝这个历史性的时刻。

陈老蔫儿穿着平时舍不得穿的新衣服,胸前别着一朵红花,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作为技术顾问,他被安排坐在主席台上,接受村民们的掌声和祝贺。

“感谢乡亲们的信任!“陈老蔫儿激动地说,“我虽然年纪大了,但只要还能动,就会尽我所能帮助大家!“

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赵大勇看着台上的陈老蔫儿,满意地点了点头。

合作社成立后,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省农科院的专家们带来了新的种植技术和优良品种,村民们积极性空前高涨。陈老蔫儿每天忙得不亦乐乎,既要指导大家种地,又要参与合作社的管理工作。

更让他没想到的是,自己真的被聘为了村农家乐的厨师。虽然刚开始有些手忙脚乱,但凭借着多年的厨艺功底,他很快就适应了这份工作。

“陈叔,这道菜真香!您是怎么做的?“一个游客好奇地问道。

“嘿嘿,就是咱们农村的老做法,没啥特别的。“陈老蔫儿谦虚地说,脸上却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农家乐生意火爆,不仅给村民们带来了额外的收入,也让更多人了解了这个小山村的风土人情。陈老蔫儿看着这一切,心里美滋滋的。

一天傍晚,陈老蔫儿坐在院子里的藤椅上,看着夕阳西下,思绪万千。

“老头子,想什么呢?“王桂芬端着一杯热茶走了出来。

“我在想这些年的变化。真没想到,我都这把年纪了,还能看到村子变得这么兴旺。“陈老蔫儿感叹道。

“可不是嘛,当初我还担心合作社会把地收走,咱俩都没饭吃呢。“王桂芬笑道,“现在看来,这一步走对了。“

“建军最近怎么样?“陈老蔫儿问道。

“前两天打电话回来,说要在城里开一家农家乐分店,专门卖咱们村的土特产。“王桂芬说,“他还说要接我们去城里住呢。“

“真的?“陈老蔫儿眼睛一亮,“那敢情好!“

“不过,爹,您真的愿意离开咱们这个生活了一辈子的村子吗?“王桂芬试探性地问道。

陈老蔫儿沉默了一会儿:“说不想那是假话,但建军有他的想法。再说了,现在咱们村发展得这么好,说不定我以后还可以经常回来看看。“

就在这时,一阵敲门声响起。开门一看,是李大山。

“老蔫儿,快收拾收拾,咱们去县里开会!“李大山兴奋地说。

“啥会?“

“县里要表彰咱们的合作社呢!说是做得好,要作为典型推广!“李大山满脸自豪地说。

陈老蔫儿愣住了,他没想到自己的小村庄竟然能得到县里的表彰。

第二天,陈老蔫儿和李大山一起去了县城。站在领奖台上,望着台下黑压压的人群,陈老蔫儿感到既紧张又自豪。

“今天,我们要表彰的不仅是合作社的成绩,更是广大农民朋友们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精神!“县领导在台上慷慨激昂地说。

回到村里,村民们夹道欢迎他们。陈老蔫儿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和认可。

晚上,一家人围坐在饭桌前,吃着团圆饭,聊着未来的打算。

“爹,我想好了,明年就把您接到城里住一段时间。“陈建军说,“让您体验一下城市生活。“

“行,到时候再说吧。“陈老蔫儿笑着说,“不过,我在村里也还有不少事要忙呢。“

饭后,陈老蔫儿独自一人来到村口的老槐树下,望着星空,思绪万千。

他想起了年轻时在这片土地上挥洒汗水的日子,想起了孩子们在田间奔跑的笑声,也想起了这些年村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时代在变,生活在变,但有些东西却是永恒不变的——对土地的热爱,对家乡的眷恋,以及那份淳朴的乡情。

陈老蔫儿相信,无论走到哪里,这里永远是他的根,是他心灵的归宿。

夜深了,星星在天空中闪烁,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又一个关于希望和变迁的故事。

第四章归途

转眼间,春去秋来,转眼已是深冬。合作社成立一年多了,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道路宽敞了,房子新了,乡亲们的腰包鼓了,脸上的笑容也多了。

陈老蔫儿依然忙碌着,既是合作社的技术顾问,又是农家乐的大厨。虽然比以前更忙了,但他却觉得生活更加充实有意义。

这一天,陈老蔫儿收到了一封来自城里的信。拆开一看,是儿子陈建军寄来的,信上说他的农家乐分店就要开业了,想请父亲过去帮忙一段时间。

“老头子,建军来信了。“王桂芬拿着信走进院子,“他说想接你去城里住些日子。“

陈老蔫儿放下手中的农具,接过信看了起来。看完后,他陷入了沉思。

“咋样?要不要去?“王桂芬问道。

陈老蔫儿叹了口气:“我舍不得咱们村,但建军有他的想法,也许我该去看看。“

就这样,陈老蔫儿收拾好行李,准备进城。临行前,村里的乡亲们都来送行,大家纷纷送上祝福和礼物。

“陈叔,您一定要回来啊!“李大山握着陈老蔫儿的手说。

“放心吧,我一定会回来的。“陈老蔫儿感动地说。

坐在车上,望着渐渐远去的村庄,陈老蔫儿的心中既有不舍,也有期待。他不知道城里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但他相信,只要有土地在,有乡亲们在,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不会忘记自己的根。

到了城里,陈老蔫儿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一切都显得那么陌生而又充满活力。

陈建军的农家乐分店位于市中心的一条繁华街道上,装修得古色古香,充满了乡土气息。门口挂着红灯笼,墙上贴着陈老蔫儿的照片和介绍。

“爹,您终于来了!“陈建军热情地迎了上来。

陈老蔫儿打量着儿子:西装革履,皮鞋锃亮,完全没有了当年那个毛头小子的影子。

“建军,咱们这店规模不小啊。“陈老蔫儿感叹道。

“是啊,开业以来生意一直很好,所以我想扩大规模。“陈建军解释道,“对了,爹,这是我的合伙人张明,他在餐饮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经验丰富。“

一个西装革履的年轻人走过来,热情地和陈老蔫儿握手:“陈叔您好,久仰大名!我可是从小就听说您做的饭菜香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陈老蔫儿开始了忙碌的城市生活。他不仅要负责农家乐的菜品研发,还要指导员工们学习传统的农家菜做法。

刚开始时,陈老蔫儿很不适应。城里人的口味和村里人不同,他们更注重营养搭配和健康饮食,这对习惯了传统做法的陈老蔫儿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陈叔,您看这道菜能不能再改进一下?“张明拿着菜单,虚心请教。

陈老蔫儿看了看,思考了一会儿:“可以试试少放点油盐,多加点蔬菜,这样既健康又美味。“

就这样,在不断的尝试和改进中,陈老蔫儿的农家菜越来越受欢迎。很多顾客都是冲着他的手艺来的,甚至有媒体专门来采访报道。

一天晚上,农家乐打烊后,陈老蔫儿独自坐在后厨,看着空荡荡的餐厅,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孤独感。

“怎么了,爹?“陈建军走过来问道。

“没事,就是有点想家。“陈老蔫儿实话实说。

“要不,您给村里打个电话?“陈建军建议道。

陈老蔫儿摇摇头:“不用了,明天就是腊月二十三,是小年了,估计乡亲们都忙着准备过年呢。“

就在这时,陈老蔫儿的手机响了,是王桂芬打来的。

“老头子,你到城里习惯吗?“电话那头传来妻子的声音。

“还行,就是有点想家。“陈老蔫儿实话实说。

“我和村里人都想你呢!大家都说,你不在村里,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王桂芬笑着说,“对了,咱家的老房子要改造了,政府出钱修缮古村落,咱家也被选中了!“

“真的?那太好了!“陈老蔫儿激动地说。

“是啊,还有,咱村的合作社搞得红红火火,还被评为省级示范点呢!李大山叔说,等你回来要好好谢谢你。“王桂芬兴奋地说。

挂断电话后,陈老蔫儿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忽然意识到,无论走到哪里,家乡的变化都牵动着他的心。

第二天是小年,农家乐里来了很多客人。陈老蔫儿忙前忙后,但脸上始终挂着笑容。晚上打烊后,他和儿子一起包饺子,虽然手法不如城里人熟练,但那份认真劲儿却丝毫不减。

“爹,您包的饺子真香!“陈建军咬了一口,赞叹道。

“傻孩子,这可是你爷爷教我的手艺。“陈老蔫儿笑着说。

窗外,城市的夜景灯火辉煌,而陈老蔫儿的心里,却想着千里之外的小山村,想着家乡的雪景,想着乡亲们的笑脸。

他知道,无论城市多么繁华,家乡永远是他最深的牵挂。

第五章故土

转眼间,春天又到了。陈老蔫儿在城里已经度过了三个多月,虽然学到了不少新东西,但他越来越想家了。

一天晚上,陈老蔫儿正在后厨忙碌,手机突然响了,是王桂芬打来的。

“老头子,快回来吧!咱家的老房子改造好了,村里要办一个'古村文化节',专门邀请你回来剪彩呢!“王桂芬兴奋地说。

“真的?那我得赶紧回去!“陈老蔫儿激动地说。

第二天一早,陈老蔫儿就收拾好行李,踏上了回家的路。坐在回乡的大巴上,看着窗外熟悉的风景,陈老蔫儿的心早已飞回了千里之外的小山村。

回到村里,眼前的景象让陈老蔫儿惊呆了。曾经的老房子焕然一新,青砖灰瓦,古色古香,屋前的小院子里种满了花草,一条清澈的小溪穿村而过,宛如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

“老头子,你可算回来了!“王桂芬迎上前,拉着他往家里走。

走进院子,陈老蔫儿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院子里铺着青石板,墙角种着几棵果树,篱笆墙上爬满了牵牛花,一切都收拾得井井有条。

“这都是村里出钱改造的,说是要发展乡村旅游。“王桂芬解释道。

正说着,门外传来一阵喧闹声。陈老蔫儿走出院子,只见村委会门口聚集了不少人,热闹非凡。

“陈叔!您可回来了!“李大山远远地喊道。

陈老蔫儿笑着迎上去:“大山,文化节准备得怎么样了?“

“都准备好了!您的剪彩仪式安排在上午十点,到时候县里的领导也要来呢!“李大山兴奋地说。

接下来的几天,村里热闹非凡。文化节期间,游客络绎不绝,大家参观古民居、品尝农家菜、体验农活,忙得不亦乐乎。陈老蔫儿忙前忙后,指导农家乐的厨师们做传统菜肴,还要给游客们讲解村子的历史和文化。

一天晚上,文化节结束后,陈老蔫儿独自坐在院子里,望着满天繁星,思绪万千。

“老头子,想什么呢?“王桂芬走过来,给他披上一件外套。

“我在想,咱们村的变化真是太大了。“陈老蔫儿感叹道,“以前想都不敢想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

“这都多亏了合作社啊,要不是你当初支持,哪有今天?“王桂芬笑着说。

两人正说着,一辆小轿车停在了院门口。车门打开,陈建军走了下来。

“爹、娘,你们吃饭了吗?“陈建军问道。

“还没呢,正准备吃。“陈老蔫儿说。

“那我正好赶上了。“陈建军笑着走进院子。

一家人围坐在饭桌前,吃着晚饭,聊着家常。陈建军告诉父母,他的农家乐分店生意很好,准备再开几家分店,把家乡的美食推广出去。

“对了,爹,县里想请您当农业顾问,专门指导合作社的发展。“陈建军说,“您愿意吗?“

陈老蔫儿愣住了:“让我当顾问?“

“是啊,县里觉得您的经验很宝贵,想请您出山。“陈建军笑着说,“当然,您不用去县城坐班,就在村里指导就行。“

陈老蔫儿沉思片刻,然后点点头:“行,我愿意!能为家乡出份力,是我的荣幸。“

第二天,陈老蔫儿被请到了村委会。县农业局的领导亲自接待了他,详细介绍了未来的发展规划。

“陈老,我们希望能以您的名字命名一个'老蔫儿农业合作社',让更多的人了解咱们的成功经验。“县领导诚恳地说。

陈老蔫儿慌忙摆手:“使不得,使不得!我就是个普通的农民,哪敢劳烦大家以我的名字命名?“

“陈老,您可别谦虚了。您的技术和经验是我们县宝贵的财富,我们都希望您能带头示范。“县领导坚持道。

最终,陈老蔫儿拗不过,只好同意了。他知道,这不是为了他个人,而是为了村里的乡亲们,为了让更多的人走上致富路。

接下来的日子里,陈老蔫儿更加忙碌了。他不仅要指导合作社的发展,还要接待来自四面八方的参观学习者。有时候,他甚至会被邀请到外地去传授经验。

虽然忙碌,但陈老蔫儿却感到前所未有的充实和满足。他用自己的双手,不仅改变了自己家庭的命运,也为家乡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一年后,在陈老蔫儿的七十大寿宴上,亲朋好友、乡亲邻居都来为他祝寿。陈建军特意从城里赶回来,还带来了一个大大的惊喜——一台崭新的笔记本电脑。

“爹,这是我送给您的生日礼物,以后您可以随时和我视频聊天,还能上网查资料。“陈建军笑着说。

陈老蔫儿感动得热泪盈眶:“孩子,爹没白疼你。“

晚饭后,一家人坐在院子里,望着满天繁星,聊着家常。陈老蔫儿感慨万千,这一生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如今终于过上了安稳幸福的生活。

“爹,您最大的心愿是什么?“陈建军突然问道。

陈老蔫儿沉思片刻,缓缓说道:“我就希望能看到咱们村越来越富,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土地不再荒废,年轻人愿意回来建设家乡。“

“您放心吧,爹,您的愿望一定会实现的。“陈建军坚定地说。

月光如水,洒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陈老蔫儿知道,无论未来会面临怎样的挑战,只要乡亲们团结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因为这里是他深爱的故土,是他心灵的归宿。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