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照片从哪里来:你看见什么,才能创造什么
- 王小列
- 3698字
- 2025-03-31 11:24:19
你生来就有一台“超级相机”
思贤好。
我知道你最近一直在关注线上的摄影课程。目前线上诸多关于摄影的课程也引发了我对摄影新的思考和兴趣。我发现,这些课程的受众有一个共同特点:渴望通过学习技术层面的诀窍和秘籍,用一种速成的方式拍摄出令人满意的照片。我对此心存疑虑。不知道你是否和他们的想法一样。这样真能解决问题吗?一旦变换了拍摄环境,拍摄者又该如何应对呢?我担心,去学习的人终逃不过成为模仿者的命运,这也是你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所面临的最大困境。
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最终达到可以独立创作的程度,这才是我们学习摄影的终极目标。在学习摄影的过程中,你应该摆脱技术的桎梏,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思考能力。只有这样,你才能在每一种拍摄环境中找到自己独有的创作方式和视角,最终在作品中呈现出人生的真谛。

图1-1 南非德班狮子公园的长颈鹿
还记得我们去南非拍摄《战狼2》的场景吗?我们在德班的狮子公园勘景,汽车开着开着,迎面的山坡后面冒出了一群长颈鹿,当时的场面真是壮观。(2017年我们一共开车进去三次,每一次都没有开到这个公园的尽头,最终我们都不知道它到底有多大。这么一个广阔的公园,你知道它的售价是多少吗?连同公园里的所有动物,一共500万元人民币。)我们都在车里用手机记录眼前的景象,我记得我的手机画面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有人都觉得我拍出了他们眼睛看到的感觉。但是,没有人探究这是为什么。
我认为,摄影学习的第一步,是要对自己的眼睛有充分的了解。我们自己就是一台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生物相机,而眼睛是我们的镜头,也是中央处理器的一部分,不了解这一点,就太浪费资源了。了解眼睛在观察事物时的特点和规律是非常必要的,做到这一点,比你拿什么器材更加有意义。
通常,我们的眼睛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对景物的选择和取舍的。可以说,眼睛相当于一个超级敏感的变焦镜头,你要能够清楚地辨别我们的眼睛在什么时候是广角状态,在什么时候是长焦状态。
我们看到大海,会被它的辽阔震撼,但很少有人会注意到,这个时候我们眼睛的视角是怎样的。也很少有人去关注,如果进行换算,我们在观赏大海的时候,视角究竟相当于多少焦距的镜头——100mm、85mm、50mm、35mm、25mm,还是15mm?

图1-2 海边黎明
这张照片是在拍摄《战狼2》第一个镜头的地方记录下来的,这是那条不知名河流的入海口。
当时我们设计的镜头,就是从这张照片的画面开始,顺着河流慢慢地往前运动,一直冲到入海口,随后才是那艘海盗船进入画面。由于这段距离超过了三公里,我们选择任何一个位置来操纵无人机,都因为距离太远而不能实现全程遥控。为了拍成这样一个镜头,我们尝试了很多方式,最后选择在河里跟随拍摄——摄影师和遥控者各乘一只快艇,跟着无人机走,在水面遥控天上的无人机,这样才把一段超过三公里的俯拍完成。

图1-3 桃园机场外
这一张照片是在从台北桃园机场前往市区的公路边拍摄的。当时我们一行人前去台北与作家见面,就一部关于境外缉毒题材的电影合作进行洽谈。(这部电影是后来由陈虎、托尼·贾、伊科·乌艾斯主演的《三重威胁之跨国大营救》的前身。)
你看,前面三张照片都强调了横向的伸展,视觉上非常开阔、舒展。
生活中常见的情况是,我们用相机或者手机在现场拍摄了海边景色或者长颈鹿的照片后,回到家里打开一看,发现照片里的效果和当时眼睛看到的完全不同,没有了那种辽阔感,也没有了那种感染力。
这是因为,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当站在海边看大海的时候,我们眼睛的视角到底是怎样的,以及我们选用的镜头视角是不是与眼睛的视角一致。实际情况是,我们眼睛的视角远远大于我们拍照时所使用的镜头视角,所以拍摄出的照片就不能把我们临场的视觉感受记录在画面里。在电影拍摄现场,摄影师的每一个对不同焦距镜头的选择都体现了我说的这个问题,即心与手一致的问题。
还有一种情况也是容易被忽视的。当我们在城市街道中观看景物,用眼睛捕捉感兴趣的目标时,我们的眼睛用的往往是类似长焦距镜头的视角。下面这张照片是2021年3月,我们沿318国道进藏勘景时拍摄的理塘县的一个古村落。

图1-4 理塘县的一个古村落
这样的照片看似普通,但是,我再给你一张照片看看。

图1-5 路边的藏族妇女和孩子
再比如下面两张照片,第二张就突出表现了“店铺橱窗”这一重点。

图1-6 县城街景

图1-7 县城街边的店铺橱窗
观察两组照片之后,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你的眼睛居然在你毫无意识的情况下做出了取舍,把你最感兴趣的部分从更广阔的环境中提取或者说强调了出来。
眼睛与相机的区别就在于,眼睛做出选择不用等到大脑向它下达指令。眼睛极度敏感且自动,可以说它的选择完全与我们的兴趣取向同步。也许用秒来衡量都低估了眼睛的敏感度。
我们的眼睛比仪器更加复杂,其中最复杂的因素在于眼睛在观察景物的时候,离不开人内心的感受。你对景物产生的联想和共鸣,都与视觉相关。甚至可以说,这种从景物到视觉感受、从客观到主观的反馈,完全是一整套高速的自动处理过程。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眼睛这一精准、神奇的“工作过程”,这是一个“巨大的忽略”。
这说明,我们如果不去研究眼睛的工作状态,如果选择的镜头焦距与我们眼睛的视角不匹配,结果就会是拍出的画面没有看到的震撼,或者是现实中捕捉到的景物在拍摄的画面中显得很小、很不起眼,而一个了解自己眼睛的摄影师绝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无论我们对景物的感受如何,眼睛都会用最准确、最适当的焦距把景物捕捉下来。要让自己变得敏感,就需要训练我们的眼睛,通过训练具备专业的眼光。
一方面,我们要随时都能意识到自己的眼睛处在什么样的视角。如果要求再高一点,我们要随时知道我们在某个时刻的观察视角相当于多少焦距的镜头。焦段是广角、中焦,还是长焦?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说拥有了一双训练有素的眼睛。这也是一个有经验的摄影师必须做到的。一旦你能够了解自己的眼睛是怎样工作的,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向专业摄影师迈出了第一步。
1987年,我与严浩导演合作拍摄了电影《天菩萨》。当时,导演的工作方法令我特别意外,因为每一个机位他都能事先给出具体的镜头焦距。作为摄影师,在那次合作之后,我很快就让自己的视觉感受和镜头焦距达到高度统一了。
关键就在于,我不断地反观自己的眼睛,直到在现场不需要取景器就可以做出准确的判断——在某个距离想要获得什么效果,该用什么焦距的镜头。
另一方面,我想强调的是对眼睛取舍能力的训练。不知道你有没有意识到,我们的眼睛在广角和长焦状态的转换中,完全是根据我们的兴趣完成对景物取舍的。在这个过程中,取舍的主要手段类似于剪裁。
一个演员发在朋友圈的自拍照片(你肯定知道她是谁),经过我的剪裁和颜色处理,成为现在这样一张人物肖像。你肯定想不到它原来的样子。

图1-8 剪裁后的演员照片

图1-9 演员原本的自拍照
我想很多人会问:一张普通的照片怎样才能通过剪裁,实现大幅度的质量提升?我认为可以关注以下两点。
一是把你认为多余的、不精彩的部分去掉。要拥有这个能力需要海量的实践。这方面没有捷径,就好比开车,熟能生巧。二是学会“提炼”。建议你找机会看看画家是怎样写生的。你看一下,画家在画胡同或者树的时候是怎样删繁就简的。当你认真观察画家怎样用线条表现树叶、怎样画屋檐和街道时,你就会更容易明白取舍的本质就是“提炼”。
在剪裁画面中锻炼我们的取舍能力,让“剪裁”成为我们观察世界时本能的反应,最后的结果,就会是你能轻松地把你最感兴趣的内容,用适当的距离固定在画面的合适位置上。人们常说摄影与绘画是相近的,但是我觉得在实际创作过程中它们有很大不同。摄影和绘画相比,其难点就在于你很难去除不想要的部分。
聊到这里,我们的话题不知不觉就涉及了构图,构图的核心就在于取舍。构图是摄影学习的必修课,相关的图书也很多。但是我认为,在学习构图前,我们必须对自己的眼睛有充分的了解,当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之后,再去有针对性地学习构图理论,这样学习才会更加有效。在这里,我给你的建议是:不要急着去刻板地学习构图理论,那会扼杀你的天赋。
有一种取舍是经常被我们忽略的。一个朋友发在朋友圈的一张照片,经过我的处理成为现在的样子。

图1-10 《跳舞》处理后的黑白照片
你如果看到原来的照片,就会知道我在层次上做了怎样的取舍。

图1-11 《跳舞》彩色原图
黑白照片在最大程度上简化了周围的景物及其层次,突出了舞者的形体和舞姿。
通过手机自带的修图软件,我对不必要的层次做了削弱、概括,甚至省略,这就是对原图的一种取舍,是在剪裁的基础上对画面删繁就简的处理。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突出主题。
那么,剪裁或者说取舍的依据是什么呢?这与我们的“大脑中央处理器”有关。而大脑中央处理器又受到我们长期学习积累起来的审美意识影响。说到这里,另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出现了:内心的积累。
对你而言,内心的积累也是我最关心的问题,因为积累的过程是漫长的、不能走捷径的。你需要时间去消化和发酵,最终你内心的积累才会引导你对照片中的细节做主观层面的调整。所谓潜移默化就是这个意思。一个储存丰富的中央处理器比储存简单的中央处理器更容易创造出优质的画面,也更容易让画面有感染力。对于构图而言,这是第一个层次的问题,有空我们再来讨论构图的第二个层次。
好了,今天咱们就先聊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