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人人都在时势内,豪杰借势成事业》:向上借势,是成功人士的必经之道

  • 向上借势
  • 余檀
  • 4381字
  • 2025-04-11 15:06:31

人之所以为人,兽之所以为兽,是因为人有人性,兽有兽性。那么,什么是人性呢?

中国的先哲们很早就开始探索人性的真相。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孟子·公孙丑上》中写道:人有四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端是产生“仁、义、礼、智”四种美德的根源。

荀子则提出了相反的看法,他认为人性本恶,只是善于伪装罢了。他在《荀子·性恶》中说:“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

韩非子否定了孟子的“人性本善”,在他恩师荀子的“人性本恶”观点的基础上进行升华,提出了“人性本利”论。《韩非子·难二》中说:“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也……喜利畏罪,人莫不然。”意思是,趋利避害是每个人的本性。

墨子也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趋利避害。《墨子·经上》中对“利”与“害”下了定义:“利,得是而喜,则是利也。其害也,非是也。害,得是而恶,则是害也。其利也,非是也。”

与《圣经》和《资本论》并列的《君主论》,几乎是西方历代统治者的案头书。关于人性,它是这样写的:“关于人类,一般可以这样说:他们是忘恩负义、容易变心的,是伪装者、冒牌货,是逃避危难、追逐利益的。当你对他们有好处的时候,他们是整个儿属于你的。”

这与韩非子、墨子的人性趋利的观点是一致的。

明代思想家吕坤在《呻吟语·应务》中说:“势者,成事之借也。登高而招,顺风而呼,不劳不费,而其功易就。”

因此,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而借势是最好的办法。历史中凭借借势取得成功的例子有许多,明代军事家戚继光就是一位擅长借势的智者。

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字元敬,于嘉靖七年(1528)出生于山东济宁,出身将门世家。他的六世祖戚详追随朱元璋起义,在攻取云南的战斗中不幸战死。朱元璋称帝后,念其功劳,授其子戚斌为明威将军,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此后数代,戚家人始终勤勉任事、忠于职守,形成了“忠孝仁勇”的家风。

戚继光的父亲戚景通清廉自律,性情坚贞,富有军事才能。他袭职后,多次立有战功,曾被提升为都指挥等官职,后因功被召入京师,任神机营坐营官。

嘉靖十九年(1540),戚景通告老还乡。戚景通五十多岁时,戚继光才出生。戚景通希望戚继光长大后能继承祖业,光耀门楣,成为国家栋梁。

戚继光十七岁那年,戚景通已重病在床,他预感自己时日无多,遂让戚继光进京袭职。戚继光临行时,他拉着戚继光的手谆谆告诫:“吾遗若者,毋轻用之。”

戚继光答:“儿当求增,何敢轻用。”

戚继光袭职回来时,戚景通已经去世,但他的遗训却永远刻在了戚继光的心中。戚继光立誓要保家卫国,发扬戚家家风,不辱没先人教诲。

元朝末年,日本适逢南北朝时期,各地封建割据势力为掠夺财富对抗幕府,纠集浪人、士兵组成武装团伙,入侵中国东南沿海一带,时人称之为“倭寇”。

据《明史》记载,明朝建立后,方国珍、张士诚残部在兵败后逃亡海上,同倭寇相互勾结,在东南沿海一带滋扰百姓、掳掠财富,“诸豪亡命,往往纠岛人入寇山东滨海州县”。

倭寇问题贯穿了大明王朝的始终,但因海禁政策、政治腐败、军备废弛等因素,倭寇在嘉靖时期最为猖獗,成为极严重的边患问题,严重威胁到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国家危难之际,也是呼唤英雄之时,胸怀报国志向的戚继光挺身而出,勇于担当,在动荡的时代一展所长,保国护民。

他在诗作《韬钤深处》中说道:“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这正是他一生的生动写照。

倭寇严重,他便募兵、练兵,驱寇于东南沿海。北方危机,他便策马北上,练兵筑城,积极防御,保得边塞宴然,百姓安居。

戚继光为国征战四十余载,南战北守、外杀内和,为明朝沿海抗倭战争和北方戍边斗争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国家和民族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但鲜为人知的是,他能有此功绩,离不开一个人的保驾护航。

隆庆二年(1568),戚继光被调往北方蓟镇,由抗倭改为御虏。在九边重镇中,蓟镇属于边镇中的“内镇”,为大明京师门户,肩负着保护京师的重任,然而蓟镇军队涣散,战斗力低下,城墙也年久失修,防御能力薄弱。

北调蓟镇后,戚继光针对这些问题积极提出防御方针,上疏请求修整边墙,修建三千座空心敌台。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一措施在朝中引起了非议。

彼时正值徐阶、李春芳当国,二人执政偏于保守,而戚继光的御虏方略带着较强的变革性,所以得不到二人的支持。

此时,张居正已入阁为大学士,面对朝中巨大的阻力,他坚定地支持了戚继光,费尽口舌地解释修筑敌台的好处。

经过张居正的反复劝说,明穆宗最终也表示了支持,并声称“如有造言阻挠者,奏闻重治”。

在张居正的支持下,戚继光于隆庆三年(1569)就筑成敌台四百七十二座,且规制宏伟、造作精坚。经过几年紧张而又艰苦的施工,形成了“十四路楼堞相望,两千里声势相援”的防御体系。

万历元年(1573),张居正代为首辅,掌握了内阁票拟的权力,此后他开始不动声色地支持戚继光。

万历元年二月,戚继光再次上疏请求增修空心敌台,很快就得到了支持。“这增建敌台,依拟。著解发银两,并力修筑。务要坚固如法,足堪守御。”这与他在隆庆年间请求修建空心敌台时,满朝文武大臣非议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张居正当国十年,朝堂上已鲜少再出现反对戚继光的声音。在张居正的全力支持下,戚继光才得以放开手脚,在蓟镇前线施展才能,实施“练边军、修边墙、筑敌台、建车营”等各项边防主张。

他组织边军将城墙增高加厚,同时修筑了数千座敌台,平时用来监视敌情,战时可以互相应援。这些高大的城墙和敌台使长城变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铜墙铁壁。由他督建的蓟镇长城,至今雄伟地屹立在华夏大地之上,成为中华民族抵御外敌的精神丰碑。

戚继光的这些边防改革和举措使得蓟镇将士“节制精明,器械犀利”,军容整齐,军纪严明,多次击退蒙古诸部的进犯,捍卫了大明的门户,保证了边境的安宁。

戚继光在蓟镇的这些功绩,与张居正的保驾护航是分不开的。

就势论势

万历十年(1582)六月,张居正逝世,万历皇帝开始对他进行大规模清算。万历十二年(1584),司礼监太监张诚与刑部侍郎丘橓等人前往张居正家乡江陵抄没其家产,并历数他的“罪状”,公布于天下,还将他的家人张居易、张嗣修、张顺、张书等人发配充军。

与张居正关系匪浅的戚继光自然也受到了牵连。他先因给事中张鼎思的弹劾被调往广东,不久又被弹劾罢官。

张居正死后,很多人说戚继光是他的党羽。然而,细究便会发现,二人之间的关系并非结党。

张居正重用戚继光完全是出于国家形势的需求。当时的明朝边防溃散,蒙古骑兵屡次直抵国门,沿海倭患泛滥,包括张居正在内的文官集团被形势所迫,不得不做出“抬高将权”的决策调整。

徐阶、高拱、张居正三人性情不同、政见不同,但对于“修边政、抬将权”的看法却是一致的。

国防形势严峻,抬升将权、整治军纪刻不容缓。戚继光正是在这种形势下,适逢其会,走入了张居正等当国文臣的视野。

张居正的用人标准为:毋徒眩于声名,毋尽拘于资格,毋摇之以毁誉。戚继光礼敬张居正,非阿谀奉承、蝇营狗苟之辈,他忠贞务实的品格也正符合张居正对人才的要求。

《明史》中谈到戚继光屡建奇功时说:“亦赖当国大臣徐阶、高拱、张居正先后倚任之。”徐阶、高拱、张居正都曾倚重戚继光。其中,尤以张居正的支持最坚决,时间也最久。

对于张居正来说,于公,他出于国家利益考虑,为国选材,故而为戚继光扫清障碍,以使他安心保家卫国。所以,二人之间是重用与被重用的关系。于私,张居正提拔战功卓著的戚继光,可以借戚继光之势,为自己的仕途增添更多的光彩。

在当时腐败的政治大环境中,面临军事溃散、边患频发的艰难困境,戚继光若想践行抗敌保国的理想,就要向大形势靠拢,向朝廷的当权者借势,以此来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

所以,二人之间也是一种互相借势的关系。历史的风云际会给了内阁首辅与名将相逢、合作的机会,也于无意间成就了一段千古美谈。

万历十五年(1587),闲赋在家三年的戚继光被御史傅光宅上疏举荐,却遭到小人弹劾,戚继光反被夺去俸禄。郁郁寡欢的戚继光不久后便去世了。

受到牵连、晚景凄凉的老将军也许会感叹“君恩自是优功狗,世事浑如看纸鸢”的无常,也许会感叹政治的黑暗、人生的多变,但应不会为他与张居正曾经亲密的关系而悔恨。

宦海沉浮半生,他必然十分清楚,若没有张居正坚定的支持,他或许早已在黑暗的政治斗争中沉沦,又何来一生抱负的实现。

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中说:“戚继光的复杂来自环境的复杂,如果指望他简单得如同海瑞,无疑是不近情理。”

俗话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朝政政治更甚江湖。帝王之心深不可测,政治纠葛盘根错节。身处旋涡之中,稍有不慎便会招致牢狱之灾,重则可能会被抄家灭族。戚继光看清时势,并顺应时势,选择借势而行,这是特定历史时代下的智举。

历史上有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如果以成败来论,只有懂得借势的人,才成了胜利者。过去与现在,成功的法则是一样的。我们仍然需要洞察政策与形势,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互相借势,互相成就,一起走向成功。华为与李嘉诚旗下和记电讯的合作,就是一个经典的例子。

华为于1987年成立于广东深圳,最早是一家生产用户交换机的香港公司的销售代理。几年后,华为打出了自己的第一款拳头产品,年销售额节节攀升,高达十五亿元。但那时由于第一代无线通信技术的缺失,国内的大、中城市的市场已经被摩托罗拉、爱立信、诺基亚等西方公司垄断。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华为其实举步维艰。

面对大形势,任正非制定了两个战略:一是在国内实行“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以广阔的农村市场为切入点谋求发展;二是顺应全球形势,让华为走向国际市场。

彼时的香港是全球电信发达的地区之一。故而,华为计划率先进军香港市场。1996年,李嘉诚的和记电信刚刚获得了固定电话运营牌照,需要在短时间内实现移机不改号的业务。这一需求立刻吸引了任正非的目光,他意识到机会来了。只要达成与和记电讯的合作,便能打开国际市场。

任正非亲自致电李嘉诚,双方经过长时间的沟通,顺利达成了合作意向。但香港市场的交换机标准制式、客户使用习惯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华为工程师制定了应对方案,在短短三个月内高标准完成了任务,成功打开了走向国际市场的大门。和记电讯也借着华为的技术,在竞争激烈的电信市场站稳了脚跟。两家公司实现了商业上的共赢。

古希腊哲学家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这句话说的正是借势思维的重要性。借势得当,甚至能够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在当今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合作已是必须的选择。特别是自己的力量还不够强大的时候,要学会借势,借助一切可以借助的力量,才是走向成功的正确路径。

生活中,许多人不习惯与人合作,往往更喜欢单打独斗,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一人智谋短,众人计谋长。”想要取得成功,仅仅埋头苦干是不行的,必须学会借势,才能获得更快、更好的成长。

需要注意的是,打铁还需自身硬,想要向上借势,首先自身得具有一定的优势,尽可能与别人形成一种互相借势的关系,只有谋求共赢,合作才能更加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