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书绝不是对人体解剖学或广义的瑜伽科学的详尽研究报告,当然也不可能有这样的书籍。这两个领域包含的细节信息可能是无穷尽的,有宏观和微观的信息,根据个人的兴趣,所有这一切都充满了无穷的魅力,并且可能会很有用。我们的目的是向学习瑜伽的人(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提供最有价值的解剖学细节。

真实的自我即实像的自我

瑜伽涉及了解我们内心深处的东西——真实的自我。这一追求的目标往往通过神秘的术语来表达,暗示着我们真实的自我存在于某个非物质层面上。本书的立场极为不同,为了深入了解自己的内心,我们必须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通过本书,我们不仅能了解我们的解剖结构,还能直接体验到组成瑜伽核心概念的现实,这是精神体验的真正实像。在神秘(指用某些超感觉的手段所感受到的超自然现实的感知)和精神(来自拉丁语spiritus,意思是呼吸,个人有生气的、感官的或维持生命的本能)之间,我们认为有着明显的区别。

之所以瑜伽和解剖学之间可以形成这种相互启发的关系,原因很简单:瑜伽最深层的理论以对人体系统构造的敏锐而深刻的理解为基础。瑜伽的主题是自我,而自我是身体的一个属性。

练习、洞察和舍弃

我们所继承的古老教诲是透过对生活的各种表现形式进行观察而形成的。对人类的娴熟观察产生了瑜伽练习(克里亚瑜伽)的可能性,帕坦伽利提出了克里亚瑜伽的经典阐述,而莱因霍尔德·尼布尔则在其著名的宁静祷文中进行了重新表述。 在这一练习中,我们调整自己对洞察(swadhyaya)的态度,将我们可以改变的事情(tapah)与我们不能改变的事情(isvara pranidhana)区分开来。

这不正是在瑜伽背景下研究解剖学的一个主要动机吗?我们想知道自己的体内有什么,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有些东西比较容易改变,而有一些则很困难。我们应当付出多少能量去化解我们身边的阻力?我们什么时候应该考虑舍弃不太可能改变的东西?这两方面都需要努力。舍弃是一种意志行为。这些都是永无止境的问题,答案似乎每天都在变化——正因如此,我们必须永远质疑自己。

在这一追求的过程中,有一点解剖知识大有帮助,尤其是我们的探究中也包括了呼吸这一主题。是什么让呼吸成为如此重要的瑜伽老师?呼吸具有自愿和自主的双重性质,因此在我们能否控制或改变的永恒探究中呼吸可以给予指引。如果我们渴望进步,将不得不始终面对这一既个人化而又广泛存在的问题。

欢迎来到我的实验室

瑜伽为解剖学研究提供的背景植根于对我们的生命力量如何通过身体的运动、呼吸和心灵来表达自己。瑜伽这种古老的隐喻性语言来自数百万名追随者长达数千年的解剖实验。所有这些追随者都有共同的实验室——他们的身体。本书为读者提供了关于实验室的导览,并描述了相关仪器的功能和生成洞察的基本过程。我们不是提供某个特定瑜伽体系的练习手册,而是为所有瑜伽体系的身体练习原则方面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

因为瑜伽练习强调呼吸与脊柱之间的关系,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这两个系统。瑜伽根据自身与呼吸和脊柱之间的关系审视所有其他身体结构,从而成为解剖学研究的基础。此外,我们尊重相互关联的瑜伽理解,避免对姿势进行还原分析,也不会罗列长期练习这些姿势会获得哪些好处。

我们需要的东西早已存在

古代的瑜伽修行者认为,我们实际上有3个身体:肉体、精神和因果。从这个角度看,瑜伽解剖学研究的是能量在这3个身体各层次之间的微妙流动。本书既不支持也不反驳这种观点,我们只是提供一个角度,当你在阅读本书时,你的心智与身体正处于引力场中的一呼一吸之间。在此过程中的巨大获益可以使你思考得更清晰、呼吸得更自如,并且行动更有效。其实,这正是我们进行瑜伽练习的出发点:心灵、呼吸和身体的结合。

另一条古老的原则告诉我们,瑜伽练习的主要任务是消除阻碍我们的系统自然运行的坎。这听起来很简单,但与我们通常的感觉相反,我们往往认为出现问题是由于缺乏或失去某种东西。但瑜伽可以教给我们的是,我们的健康和快乐所需要的所有关键因素都已经存在于系统中。我们只需要识别并解决会阻碍这些自然力工作的那些障碍,“像农夫凿开堤坝,让水流入需要灌溉的耕地一样。” [1]瑜伽练习不论年龄、体质或柔韧性如何,这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好消息;只要有呼吸和心灵,就存在瑜伽。

从摇篮到重力

我们并没有将人体的肌肉系统看成一个由滑轮和支点组成的系统,需要充当重力的反作用力,而是将身体视为动态耦合的一系列螺旋管道、通道和腔室,它们可以从内里维持运行。

此种支持的一部分运作独立于肌肉活动及其代谢需求以外,我们将此原理称为“内在平衡”,并在脊柱、胸腹腔与骨盆之间联传的机械张力作用下观测。当这些结构所在的空腔中存在压力差时,我们的内脏器官将移向胸腹腔内压力最低的区间。

为什么需要通过练习以巩固如何利用内部支撑这些深层次来源?在我们的一生中,直肌滑车和支点都在与重力的持续拉力下进行对抗,因此会累积习惯性的张力,而我们不断调节呼吸以调整内部情绪状态。这些姿势习惯和呼吸习惯大多是无意识的,除非通过像瑜伽这样的练习将一些有意识的改变(tapah)引入系统中。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说瑜伽是一种受控的压力体验。

在此背景下,体式的练习成为一种系统性探索,目标是去除对呼吸和姿势的更深层自行支撑力的阻碍。我们在本书的各体式章节中提供了有关校正、呼吸和意识的建议,以便帮助大家进行探索。

与其将体式练习视作维持人体系统秩序的一种方式,我们更鼓励大家运用体式去发现自然存在的内在规律。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忽视齐整、布局和顺序等问题。我们只是坚持认为,适当的调整是达成更好效果的一种手段。我们活着不是为了做瑜伽;我们做瑜伽,所以我们可以生活得更加轻松、欢悦和优雅。


[1].选自帕坦伽利的《瑜伽经》第四品经文3,收录于T.K.V.德斯卡查尔出版的《瑜伽之心》(Inner Traditions International,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