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转眼过去了一个月,耗子也渐渐的融入了碧霞宫这个大家庭。晨钟撞破雾霭时,耗子正站在玉阶上校准铜漏的水位。山风掠过飞檐,惊起檐角风铃,清音如碎冰坠地。这已是我在碧霞宫的第三十一个清晨,露水漫过道袍的云肩,浸透时才惊觉,原来自己早已习惯以这种方式迎接日出。
从思绪中回过神来,耗子走进大殿之中,各位师兄都在做功课,也没人理会他。道长师父开口叫住了耗子:“理浩,你不好好做功课,转悠什么呢。”看着师父那慈祥的脸上装出的那种佯怒表情耗子噗嗤就笑了出来说:“师父,我早做完功课了,今天起来的早,感觉不是很好,就睡不着了。”道长师父说:“嗯,过来,陪为师坐会。”耗子应声坐在师父下手边上。师傅接着说:“有心事?还是怎么了,看你心事重重的。”“师父我没事。”耗子回答说。师父说:“读《道德经》了吗?”“读了。”耗子回答后接着又说:“道教的根本不应该是《易经》吗?我最近常读《道德经》感觉两者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师父笑了笑说:“这两天什么你都别做,就在咱们道观附近转转吧,什么也不要想,把身心放松,三天后,你到我的住所,我给你简单讲解一下可否?”“好的,师父。”耗子回答道。
过了三天,耗子来到道长师父的住处,只见道长师父,坐在书案前,身穿道袍,一脸严肃。看见耗子进来说道:“理浩,你先坐下。这几天我也整理一下思路,主要也是为了给你讲的更清楚,你不用在两者之间做更多的纠结。过来这是我整理的资料,我先给你说第一条…”
一、问道之根:从阴阳八卦到自然之道
师父指着案头《易经》的卦象说:“此书以阴阳为骨,八卦为脉,如乾为天、坤为地,揭示万物生克之理。就像你眼前的山川河流,阴阳流转间自有其运行轨迹。“转而展开《道德经》,目光深邃:“而《道德经》直指'道'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它更像一位智者,教你如何在纷扰中守住本心。“
二、处世之术:变通与守常的辩证
,师父笑道:“《易经》是'变易'之书,教你'穷则变,变则通',如泰极否来需顺势而为。“他蘸墨写下“上善若水“,“但《道德经》主张'致虚极,守静笃',以柔克刚方为上策。你看这竹林,随风雨而摇曳,却能千年不倒,正是'弱之胜强'的明证。“
三、治国之略:术数与哲学的殊途
师父翻开《易经》的爻辞:“古时帝王用它卜筮吉凶,定鼎中原,如《师卦》讲用兵之道,'容民蓄众'方为长久。“又指向《道德经》的“治大国若烹小鲜“,“黄老之术的无为而治,是让万物按其规律生长,而非强加干预。就像这香炉中的青烟,袅袅上升而不执着方向。“
四、修行之境:外显与内省的分野
暮色中,师父让徒弟对比两部经典:“《易经》的卦象如镜,照见外在世界的变化;《道德经》的'道'则如水,需反观内心方能得悟。“他指着山间云雾:“你看那云,聚散无常是《易经》;而云始终润泽万物,不争不抢,便是《道德经》的境界。“
师父最后将两本书叠放:“《易经》是舟楫,助你渡过世俗的湍流;《道德经》是罗盘,指引你回归内心的港湾。修道者当两者兼修,方能在'变'与'不变'间自在遨游。“竹影摇曳,青烟袅袅,耗子恍然于千年智慧的传承之道。
“理浩,你悟性高,年轻,接受新鲜事物快,这都是你的优点。但是,你这脾气太急躁,太急功近利了,急于求成就相当于杀鸡取卵,到最后什么也得不到。”师父看耗子从刚才的讲解中回过神来说。耗子低下头小声的回了一声:“嗯。”师父接着又说:“《易经》是群经之首,虽然是个门派,宗门的根基,基础,但是我想让你先领会《道德经》,道法自然:主张顺应自然规律,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无为而治:强调“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通过不干预实现治理。
辩证思维: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揭示对立统一规律。”“这是中心思想,回去读《道德经》去吧,等你在里面悟到很多东西,你也算是出师了。”耗子也没敢多说什么,直接应了一声就跑回自己住处了。
耗子到了住所打开《道德经》就开始读了起来,一读就是十来天,每天过他窗下就会听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每天就是一遍一遍的读。一句一句的理解。突然有一天师父叫停了正在读《道德经》的耗子说:“给你二十分钟整理你下你这些天读经的感受。”
耗子思索了一会儿说道:“读罢《道德经》,仿佛踏入了一片古老而深邃的智慧之海。这部短短五千言的经典,字字珠玑,蕴含着老子对宇宙、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洞察。它教会我以一种全新的视角看待世界:万物皆有道,顺应自然才是至高境界。“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开篇便让我意识到,真正的“道”无法用言语完全描述,它是一种超越具体形态的存在。这种思想让我学会放下执念,接受事物的多样性和变化性。而“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则让我明白,柔弱并非软弱,而是包容与智慧的体现。水能滋养万物却不争功,这种谦逊与无私,正是为人处世的至高境界。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竞争和欲望驱使,追逐名利而忽略了内心的需求。《道德经》提醒我,真正的幸福不在于外在的拥有,而在于内心的平和与满足。无为而治并非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规律,减少执念与干扰,让事物自然发展。合上书卷,老子的智慧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路。它让我懂得,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唯有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柔和,才能找到真正的方向。”
师父惊讶的看着耗子半天没有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