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对外贸易统管体制建立(1949~1952)

第一节 对外贸易背景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破坏,对外贸易也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完全依附于当时的英、法等殖民国家,对外贸易的性质转向半殖民化。殖民国家凭借不平等协议的贸易特权,以通商口岸、租界为据点,以协定关税和领事裁判权为贸易垄断权通道,向中国大量出口和倾销商品,掠夺进口资源,进行较为典型的殖民化贸易。尽管如此,因为打破了中国经济的封闭模式,客观上促进了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复苏和较快发展。根据经贸历史资料统计,1868~1913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从一亿二千多万关两增加到九亿七千多万关两,增长了七倍,1929年又增加到二十二亿八千万关两。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的东北、华北大片领土被日本侵略者占领。抗日战争爆发后,沿海口岸也相继沦陷,使国民党政府统治区的对外贸易几乎陷于停摆状态。但是,到1945年日本投降,中国的对外贸易很快就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应当指出的是,旧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是在殖民国家控制下运行的,是一种不公平、不正常的对外贸易体制和模式。

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中国对外贸易是畸形的,它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也是独特的。一方面,它成为殖民国家、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掠夺和剥削中国人民的工具。另一方面,它加速了中国封建专制对外贸易的解体和自然经济的瓦解,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起步与发展,使中国对接和融入了当时的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此外,它对于中国现代工业的建立和开展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在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外矛盾错综复杂,困难很多。在国际上,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在国内,人民解放战争尚未完全结束,国民党还有上百万军队在西南、华南和沿海岛屿负隅顽抗。在经济上,新中国继承的是一个十分落后而又千疮百孔的经济烂摊子。由于长期滥发纸币,市场上物价飞涨、投机猖獗、秩序混乱,整个经济处于支离破碎的状态,生产萎缩,交通阻塞,民生困苦,失业者众。面对极其困难的财政经济状况,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的措施来稳定物价和统一财经。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通货膨胀得到控制,物价日趋稳定,财政收支接近平衡。在这样的形势下,1950年6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七届三中全会,毛泽东在会上做了书面报告,向全党全国人民提出“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阶段性中心任务。党的七届三中全会及时提出了中国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战略、策略、方针,通过对工商业的合理调整,不仅使一度呈现的私营企业生产经营萎缩的态势得到迅速扭转,而且使公私关系、劳资关系的紧张局面得到缓和。

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2年底,是中国进行国民经济恢复和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准备阶段。经过三年的艰苦拼搏,中国成功地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到1952年底,全国工农业生产都超过了历史的最高水平。1952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77.5%,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145%,农业总产值增长48.5%。从1949年到1952年,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提高了70%左右,各地农民的收入一般增长了30%以上。[1]工农业生产和各项事业的迅速恢复与发展,为对外贸易的进行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同时,对外贸易的开展对新中国的经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与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