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国互联网的发展

一 概述

在中国,1987年9月,中国学术网(Chinese Academic Network,CANET)在北京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研究所内正式建成中国第一个国际互联网电子邮件节点,并于9月14日发出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揭开了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

截至1997年10月,中国上网计算机数只有29.9 万台,其中,直接上网计算机4.9 万台,拨号上网计算机25万台;上网用户仅62 万人,其中大部分用户是拨号上网,直接上网与拨号上网的用户之比约为1∶3,WWW 站点数约1500 个,注册在.cn下的域名总数为4506个,国际线路的总容量为25.408Mbps。[5]

到2008年6月,我国上网用户为8.02亿人,其中,48.9%的网民使用台式机上网,34.5%的人使用笔记本上网,上网手机7.75亿部,国际出口带宽达到8826302Mbps,网站数量达到544万个,注册在.cn域名下的网站达到331万个,各种移动应用程序(application,App)在架数量达到了415万款。[6]

这里值得指出的是,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基本重合。1984年,中国开启了城市经济改革。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网络接入水平的提升也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不无关联。

为了更加清楚地观察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图1-2列出了1997~2008年的网民数量及手机网民变化情况。需要说明的是,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1997年10月发布了《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997/10》;从1998年开始,该中心在每年的1月和7月(个别年份会有微小变动)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为了统一纵向口径,此处选择每年底的统计数据来进行分析(除去1997年为当年10月数据,2018年为当年6月数据)。

图1-2 中国网民及手机网民的增长变化情况(1997~2018年)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历次)。

从图1-2中可以看出,中国网民数量在过去22年中增长极为迅速。从增长速度(曲线的斜率)来看,可以把这22年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0年以前,在这个阶段,网民绝对数量的增加极其缓慢,到2000年底的时候,网民数量仅为892万人。第二个阶段则是从2000年到2006年,在这一阶段,网民绝对数量快速增加,在2005年的时候超过1亿人,从而为网络的发展奠定了商业基础;2006年以后,在手机上网用户的带动下,网民数量进入了高速增长阶段,平均每年新增的用户在5000万人以上。

如果我们对比2006年以后的网民增长数量和手机网民增长数量,则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在2008年以前,网民的整体增长量高于手机网民的增长量,而在2008年以后的大部分年份中,手机网民的增长数量高于整体的网民增长量(见图1-3)。

图1-3 中国网民增长与手机网民增长的关系(2006~2018年)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第19次至第42次报告)。

二 网络应用的变迁

图1-2中的网民增长数据和关于网站内容模式的三个阶段刚好差不多对应起来。在2000年以前,基本上是Web1.0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信息提供和搜索引擎服务,从内容生产的角度看,其本质特征是内容由网站提供、用户是浏览者、信息的流向是单方向的,因此,这一阶段网络应用主要是各种信息传输和检索。2000年后,网络社区开始崛起,网络交往和互动开始日益流行;2002年,以博客为代表的自媒体开始出现,[7]此后还出现了社交媒体,如人人网、微博、微信等。这一个阶段就是以用户生产信息(User Generate Content,UGC)模式为核心特征的Web2.0阶段。在这个模式下,大多数网络内容的生产主体从网络公司变成个人。而Web3.0时代则强调网络服务商对用户信息的综合利用,这一时代基本上是与移动互联网的流行开始同步的。移动互联网使得个体的人口社会信息可以和上网行为精确匹配,从而为互联网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可能。这一个阶段差不多是从2007年开始逐步到来的。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从《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999/7)》开始公布用户上网所用到的互联网服务项目统计结果。为了从用户使用的角度分析中国互联网应用的发展情况,研究者采取和前面分析网民数量相似的办法,从1999年以来的历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抽取用户使用互联网服务项目情况的数据(也就是各项服务的渗透率),通过这些使用情况的变化来分析中国互联网应用的发展历程。[8]

表1-2列出了1998~2018年中国网民的互联网应用渗透率情况。[9]这里首先值得指出的是,历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在报告中国网民的互联网应用渗透率时所采取的分类体系并不是完全相同的,除了一些基础应用,如电子邮件、搜索引擎、即时通信之外,其余的应用统计项目历年都有一些不同。主要的原因在于互联网应用在20余年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早期由于网络传输速度和PC机的处理能力问题,观看在线视频的比例很低,在线音乐的使用比例也很低。所以,在最初统计的时候,是将影音混合在一起统计的,但到了2004年以后二者是分开统计的。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互联网应用本身在发生改变。又如,个人主页是早年网络的一项重要应用,但2007年之后,随着博客等应用的兴起,个人主页悄然萎缩。即便是一些基础应用也有一定的变化,如即时通信,在最初也往往是以“网络寻呼机”的名称出现的,并且最初是和网络聊天合并在一起统计,后来才逐步分开的。[10]

表1-2 中国互联网主要应用渗透率(1999~2008年)

表1-2 中国互联网主要应用渗透率(1999~2008年)-续表1

表1-2 中国互联网主要应用渗透率(1999~2008年)-续表2

从表1-2中的数据分布可以看出,互联网应用的发展出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除了电子邮件、搜索引擎、网络论坛等基础性的应用在整个20年间一直有统计外,个人主页/空间、视频会议、多媒体娱乐(MP3、Flash欣赏等)、VOD点播、网上拍卖、个人主页/空间、阅读电子杂志、网络聊天室、网络电话、网上校友录网络金融、其他等应用到2007年的时候不再出现在统计条目中,表明这些网络应用开始逐步衰落,渗透率降低。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政务、社交网站、网络招聘、网上卖东西等内容从2002年开始成为重点关注的应用。到了2005年以后,网上银行、网络视频、在线教育、网络音乐、网上支付、网络文学、旅行预订、博客等应用开始成为重点关注的应用。

不仅如此,从图1-4中还可以看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从即时通信、搜索引擎、网络新闻、电子邮件、论坛/BBS这几类基础性的网络应用来看,网络渗透率的变化呈现不同的规律。总体来看,即时通信、搜索引擎、网络新闻的渗透率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上升趋势,而电子邮件和论坛/BBS的渗透率却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下降趋势,其中电子邮件的渗透率几乎是从2000年开始一直处于下降趋势,而论坛/BBS的渗透率则基本上从2006年开始下降,这一变化和中国网民结构的变化紧密相关。

图1-4 互联网基础应用在中国网民中的变化(1998~2018年)

与网络基础应用变化趋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网络音乐、网络游戏和网络视频的日益流行。由于这三项应用对用户的受教育程度都没有特定的要求,导致三项应用的渗透率持续上升。网络游戏在2004年以前基本上处于平稳发展阶段,而2004年则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11]在2009年达到了渗透率的顶峰(68.9%)。[12]而网络音乐的流行基本上是在2007年获得爆发式增长,然后渗透率一直处于高位,近年略有降低之势。网络视频则先后在2004年和2007年经历了两次爆发式增长,到2007年达至顶峰(76.9%)后有所回落,[13]而在2010年之后又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见图1-5)。

图1-5 网络游戏、网络视频和网络音乐在网民中的渗透率(1998~2018年)

三 中国网民构成的变化

自1997年以来,网民的年龄分布和受教育程度发生了很大变化。以下通过对历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的数据汇总来分析这一问题。需要说明的是,《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在历次发布时所采用的年龄段划分标准以及受教育程度划分先后采用了多个标准,各次调查划分标准的差异情况详见表1-3。

表1-3 历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年龄和学历划分标准

从表1-3中可以看出,历次调查中,受教育程度和年龄的调查统计口径并不一致。从年龄来看,前4次基本上调查使用了同样的年龄口径,第21次之后的历次调查使用了另一套年龄口径,两套口径之间最大的差异在于,第21次之后的调查口径对年长和年幼人群划分得更为细致,这可能是因为年长网民和年幼网民的比例都有所增加,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区分。而第19、20次调查的口径相对来说比较独特,其年龄划分将18~24岁作为了一组,18岁以下作为了一组。

而受教育程度口径的变化主要在于,随着时间的推移,受教育程度向下划分得越来越细致,到第21次之后,小学及以下作为一个独立的分组从初中以下独立了出来,而第1次调查时没有考虑受教育程度,第2、3次将最低受教育程度设为中专及以下,从第4次调查开始区分大专和本科,到第19、20次调查时将最低受教育程度设为初中以下,而此时正是移动互联网开始兴起的时候。由于手机上网开始流行,一些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开始上网,这使得细化教育水平的层次有了必要。

图1-6 中国网民年龄结构的变化(1999~2007年)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www.cnnic.net.cn)发布的有关报告中的数据整理。

从图1-6中可以看出,1999~2007年,18~24岁网民以及25~30岁网民的比例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而18岁以下网民的比例则呈上升趋势,51~60岁网民的比例有一定的上升趋势,而其他年龄段网民的比例有一定波动,但是变化不大。从年龄段来看,在2007年左右处于18~30岁的人群基本上是80后和90后,也就是说,80后和90后人群在1999~2007年触网的比例大幅上升,而年龄在30~40岁的网民的比例基本上保持了稳定。从1999年的数据来看,18~35岁的网民几乎占了网民的85.8%(42.8%+32.8%+10.2%),到2007年,18~35岁网民的这一比例约为61.9%(31.8%+19.1%+11.0%),由此可以看出,青年网民的比例总体来说呈下降趋势。

图1-7绘制了中国网民年龄结构在2008~2018年的变化。从图1-7可以看出,60岁及以上网民有一定的增加,大致从不到3%增加到5%以上,这说明新增网民中,60岁及以上的占比较高;50~59岁的网民基本上保持稳定,比例在5%左右;40~49岁网民从不到10%增加到15%左右;30~39岁的网民则在经历2008~2011年的快速增长后趋于平稳,到2018年占比为24.7%;20~29岁的网民则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从2008年的占比30%以上逐渐降低至2018年的27.9%;10~19岁网民则从2008年的35%以上的高位降至2018年的18.2%;10岁以下网民则在10余年间增长到5.1%。

图1-7 中国网民年龄结构的变化(2008~2018年)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www.cnnic.net.cn)发布的有关报告中的数据整理。

综合来看,如果从2018年倒推,那么70后在40~49岁,而80后在30~39岁,90后在20~29岁,也就是说,当前的70后、80后、90后网民占整个网民群体的67.7%(15.1%+24.7%+27.9%),即2/3左右。此外,网民的另一个年龄特点则是低龄化和高龄化趋势同时凸显,2018年,10岁以下网民和60岁及以上网民都占到了5%左右。

中国网民受教育程度的变化趋势则相对更加清晰。第18次之前的统计报告将受教育程度最低设为高中(中专)以下,并未区分初中和小学;第19次和第20次的调查将博士和硕士合并到硕士及以上,但仍未区分初中和小学;第21次以后将博士和硕士合并到本科及以上,同时区分了初中和小学(小学及以下)。为了更加清楚地展现网民受教育程度的变化,图1-8中,将划分类别先统一到初中及以下、高中、大专、本科及以上四个类别,这四个类别合计为100%。同时为了观察1999~2006年硕士、博士及以上高学历网民的变化以及2007年以后小学及以下学历的网民数量的变化情况,将这两方面的数据也纳入其中。

图1-8 中国网民受教育程度的变化(1999~2018年)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www.cnnic.net.cn)发布的有关报告中的数据整理。

从图1-8中可以看出,1999年以来,网民中具有大专和本科及以上学历网民的比例均快速下降,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网民的比例从52.0%下降至10%左右,大专学历网民的比例从32.0%下降至10.0%左右;而初中及以下学历的网民则从3.0%上升至54.3%,换句话说,到2018年的时候,网民中学历的众数是初中及以下。高中学历的变化则经历了先升后降的过程,在2009年之前,高中学历网民的比例基本上处于上升阶段,其中,1999~2001年,其比例高速增长,但2009年以后,高中学历网民的比例逐渐下降,从40%左右降至25.1%。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网民比例从2008年开始逐步增加,到2018年已经达到了16.1%。这说明,我国网民的受教育水平总体来说是在下降。

上述网民的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的变化以及前面分析的网络应用变化实际上是关联在一起的。这一变化过程需要人们结合互联网发展的历史去理解。在2007年以前,移动上网尚未普及,基本上还处于萌芽阶段。而2007年尤其2009年移动通信进入3G时代以后,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越来越高,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信息交流技术(Information Con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对用户的限制,从而出现了这一变化。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网民比例的提高为人们理解互联网参与的现状提供了基本背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