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带一路”:从大写意到工笔画(国外智库论中国与世界之六)
- 王灵桂主编
- 11542字
- 2025-04-08 14:14:34
前言 “一带一路”:从大写意到工笔画
王灵桂[1]
自2017年年底至今,围绕“一带一路”发生了四件大事:党的十九大报告5次提到“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写入新党章;“一带一路”写入新宪法;8月27日习总书记在“一带一路”五周年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并指出:过去几年共建“一带一路”完成了总体布局,绘就了一幅“大写意”,今后要聚焦重点、精雕细琢,共同绘制好精谨细腻的“工笔画”,推动这项工作不断走深走实。
座谈会上,习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指出建设“一带一路”的定位,共建“一带一路”正在成为我国参与全球开放合作,改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习总书记还明确指出建设“一带一路”的实践和文化来源,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从我国改革开放和长远发展出发提出来的,符合中华民族历来秉持的天下大同的理念,也符合中国人怀柔远人、和谐万邦的天下观,占据了国际道义制高点。此外,在座谈会上,习总书记明确指出建设“一带一路”的原则立场,共建“一带一路”是进行经济合作,不搞地缘政治联盟或军事同盟;共建“一带一路”是开放包容的进程,不是关起门来搞小圈子或者“中国俱乐部”;不以意识形态划界,不搞零和游戏。只要各国有意愿,中国都欢迎。
习总书记的讲话引起了国外智库的浓厚兴趣。许多西方国家智库认为,中国是非洲一体化的坚定支持者、经济发展的实际促进者。2018年9月27日,意大利国际政治研究所发表的《中非一体化议程:中非合作论坛的作用》报告指出,中国对非洲和平与安全的兴趣,“不仅是中国对非洲善意的标志,也是两大实体之间在商业上相互依存的标志”;中国对促进非洲一体化的兴趣,“不仅是非洲政治协调领导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需要,也在降低非洲大陆内部的贸易成本。在2018年的中非合作论坛上,中国正式支持非洲联盟(简称非盟)《2063年议程》,并宣布非洲为‘一带一路’倡议合作伙伴”,“非洲获得了一个独特的机会,可以利用中国对其议程的支持,建设‘我们想要的非洲’”。
一 北京峰会:共建“一带一路”的实践平台
北京峰会是践行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的重要平台和舞台,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习总书记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构想。
中非合作论坛成立18年。2018年北京峰会是继2015年约翰内斯堡峰会后中非领导人的再次集体会晤,也是时隔12年后再次在中国主办的峰会。
从8月31日到9月6日的峰会期间,习总书记提到“一带一路”的次数多达46次,并明确“我们要通过这个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把‘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在峰会开幕式上,习总书记的讲话引发热烈反响,会场响起29次热烈掌声。非洲国家领导人认为论坛“必将极大改变非洲面貌”;非洲国家领导人指出,某些西方国家只说不做,而中国拿出了实实在在的行动,那些认为中非合作加重非洲债务负担的说法完全是错误的,“西方挑拨离间非中关系没有市场”!
(一)会议成果
会议成果包括一个提法、两个文件、三年规划、四个坚持、五不原则、六位一体、齐步入群、八大行动、久久为功。
一个提法。中非合作论坛是中国同非洲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平台。
两个文件。峰会通过了《关于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北京宣言》(简称《宣言》)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19~2021年)》(简称《计划》)。《宣言》宣示中非双方在战略性、全球性问题上的重要共识;《计划》则重点对有关原则和政策进行细化,是共同构成未来发展中非关系的纲领和指南。
三年规划。《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19~2021年)》对未来三年中非合作进行了具体规划。
四个坚持。习总书记的“四个坚持”,描绘了中非合作共赢之路:坚持真诚友好、平等相待;坚持义利相兼、以义为先;坚持发展为民、务实高效;坚持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四个坚持”是中非团结合作的本质特征。
五不原则。习总书记指出,中国在对非合作中坚持做到:不干预非洲国家探索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不干涉非洲国家内政,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不在对非援助中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不在对非投资融资中谋取政治私利。这是中非关系不惧风雨、历久弥坚的根本原因,也是中非合作欣欣向荣、长盛不衰的“独家秘籍”。
六位一体。中非关系发展的前进方向在何方?习总书记做出解答:中非双方应携手打造责任共担、合作共赢、幸福共享、文化共兴、安全共筑、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明确了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内涵、发展方向和前进路径。
齐步入群。论坛期间,中国签署29份谅解备忘录(28个国家、非盟)。截至2018年9月6日,我国与非洲37国以及非洲联盟签署共建“一带一路”政府间谅解备忘录,签署国数量占非洲国家总数的70%。
八大行动。作为中非“十大合作计划”的升级版,它强调下一步中方将致力于加强中非在产业产能、基础设施、贸易等领域的合作,同时拓展双方在绿色发展、能力建设、健康卫生、人文交流、和平安全等领域的合作潜能。
久久为功。目前,河北、江西、湖北等23个省已经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简称国家发改委)签署了合作协议,它们将立足产业实际,探索与非洲国家开展对口合作。北京峰会期间,四川与塞内加尔、江苏与埃塞俄比亚举办了产能与投资合作对接会,江西与赞比亚举行了投资促进会。
(二)峰会特点
本次论坛层次高、规模大、活动密集、成果丰富、热烈友好、举世关注。
层次高。习总书记同54个中非合作论坛的非洲成员代表与会(少一个斯威士兰),包括40位总统、10位总理、1位副总统以及非盟委员会主席等;一同来华与会的非洲各国正部长级高级官员多达249位;联合国秘书长以及26个国际和非洲地区组织代表应邀出席。
规模大。中外参会人员达3200人,出席峰会的非洲国家领导人和代表团数量均创下历次中非峰会的记录,也成为迄今中国举办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主场外交活动。
活动密集。中非领导人共举行了峰会开幕式、领导人圆桌会议、企业家大会、双边会谈会见等100多场活动,持续时间超过一周,堪称“中非友好黄金周”。习总书记不辞辛劳,一共主持近70场双边和多边活动,包括近10场多边活动、8场国事活动,并分别会见了所有来华的非方领导人,创造了中国领导人主场外交会见外方领导人的纪录。
成果丰富。中方同28个国家和非盟委员会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签署了近150份合作协议;推出了上百项全面深化中非合作的新举措;通过了《关于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北京宣言》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19~2021年)》两个重要成果文件。
热烈友好。中非峰会洋溢着平等、和谐、团结的气氛。非方领导人在开幕式和圆桌会议上纷纷盛赞中非历经国际风云变幻考验的友好传统,高度评价习总书记真诚致力于中非团结互助的国际视野和大国担当,由衷感谢中国迄今为止为帮助非洲摆脱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公开批驳各种责难中非合作的不实之词,一致认为中国才是非洲大陆发展振兴最可信赖的伙伴。一位非方领导人说,“中国是用实际行动帮助非洲的朋友,是当你摔倒在地扶你起来的朋友”。
举世关注。中非双方各类媒体对峰会进行了全方位报道;非洲各国领导人、联合国秘书长以及国际和地区组织负责人接受专访,列举大量中非合作的务实成果和生动事例;国际主流媒体也大量播发专题报道,论坛峰会成为全球舆论关注的焦点和亮点。中非合作论坛共同主席国南非总统拉马福萨说,“非中关系已进入黄金时代”。
(三)影响深远
北京峰会为中非关系树立了新的宏伟目标,为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开辟新的上升通道。此次峰会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合作理念,提出了中非共同实施“八大行动”,推动中非合作换挡提速。非洲领导人普遍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把亚非大陆更紧密联系起来,为非中合作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峰会通过的《关于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北京宣言》《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19~2021年)》,构成未来一段时间发展中非关系的纲领和指南;“八大行动”注重非洲各国的发展需求和非洲人民的普遍愿望,是峰会务实成果的最大亮点。中非合作前景一片光明。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和非洲国家重点加强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贸易投资、能源资源开发、农业、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合作,以更加重视提高非洲的自主发展能力,更加注重改善非洲的民生和就业,以更好地实现中非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中非双方一致承诺,将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开发、科技文化、医疗卫生、媒体、旅游等交流合作,特别是加强中非青年的交往和能力建设,不断筑牢中非友好的社会和民意基础。非方对中方大幅增加对非洲国家政府奖学金名额,创新性地推出鲁班工坊、中非创新创业中心、头雁计划等举措给予高度评价。
提供强有力的安全保障。中方决定设立中非和平安全合作基金,这是中国首次在非洲做出和平与安全领域的基金安排,将为双方合作打造更加有效的平台;中方将继续向非盟提供无偿军事援助,支持萨赫勒、亚丁湾、几内亚湾等地区和国家进一步提升自主维和、维稳能力。
拓展深化南南合作的新空间。此次峰会凝聚了中非55国、26亿人民的意愿和共识,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发出了自己声音,在探索发展与合作道路上规划了中非自己的路径,对促进南南合作具有重要引领和示范效应。
做出维护国际体系的新贡献。此次峰会的召开正值国际格局深度调整之际。中国和非洲国家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坚定维护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体制,主张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为充满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的国际形势注入了正能量。
(四)北京峰会是中国面向发展中国家重要行动的标志
习总书记在峰会系列讲话中多次提及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指出,“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中非将矢志不渝地加强团结合作,在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道路上结伴前行”。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始终是中国外交长期、坚定的战略选择。这是由中国的国家定位、制度属性和价值取向所决定的,不会因为中国自身的发展发生改变,也不会因为国际风云的变幻出现动摇。
2018年是中非关系的“大年”,也可以说是中国外交的“南南合作年”。中国-拉共体论坛(简称中拉论坛)、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简称中阿合作论坛)、中非合作论坛在年内相继举办会议,实现了中国对发展中国家集体对话机制重大活动的全覆盖。中方主办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等重大主场外交活动,也是发展中国家担纲“唱主角”。这些充分体现了当前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强劲势头,也展现了中国矢志不渝推进南南合作的坚定意志。习总书记指出,“中国要深化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推动形成携手共进、共同发展的新局面”。中国将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共担使命。
共享机遇,继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一带一路”为破解全球发展难题、实现各国共同发展开辟了新路径。这次非洲国家也热烈响应,积极参与,进一步壮大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力量和声势。中国将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奉行开放、透明、包容,倡导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同发展中国家不断加强战略对接,深挖合作潜力,推动经济融合、发展联动、成果共享,实现更高水平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简称国家发改委)官员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下一步将与有关非洲国家密切沟通,推动与更多国家签订‘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争取在非洲大陆实现全覆盖”。
共迎挑战,继续加强战略沟通与协作。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遇之大变局,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振兴迎来历史性机遇,同时也面临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等时代挑战。中国将牢记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特殊责任和重要使命,坚持在国际舞台上为发展中国家主持公道,同发展中国家密切沟通,加强战略合作,共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和平衡的方向发展和完善。
共担使命,继续大力推动“两个构建”。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总书记着眼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提出的中国方案,受到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高度评价。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都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成果文件。中国将坚定不移地加强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伙伴关系,汇聚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磅礴力量,继续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不懈努力,切实承担起促进世界和平繁荣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伟大历史使命。
二 “一带一路”:成绩、贡献和经验
2018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周年。2013年9月7日,习总书记出访哈萨克斯坦,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同年10月,习总书记在印度尼西亚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自此,“一带一路”倡议走进国际视野,逐步引发全球共鸣。
(一)五年实实在在的成绩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来,得到了世界各国的积极响应和参与,取得了丰硕的先期成果。
从理念、愿景转化为现实行动。截至2018年6月,我国与沿线国家贸易额累计超过5万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超过700亿美元;在沿线国家建设的境外经贸合作区总投资289亿美元;为当地创造24.4万个就业岗位和20.1亿美元税收;目前,中国企业已经与发达国家的企业,包括一些大型跨国公司,探索开展了“一带一路”建设领域第三方市场合作。
核心理念写入联合国等重要国际机制成果文件。已有105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协议或备忘录;2017年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29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出席,140多个国家和80多个国际组织的1600多名代表参会,论坛的279项成果中,到目前为止已有265项完成或转为常态工作,落实率达95%。
一批合作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巴经济走廊建设进展顺利,中老铁路、中泰铁路、匈塞铁路建设稳步推进,雅万高铁部分路段已经开工建设,瓜达尔港已具备全作业能力。截至2018年8月26日,中欧班列累计开行数量突破1万列,到达欧洲15个国家43个城市,已达到“去三回二”,重箱率达85%。中国与17个国家核准《“一带一路”融资指导原则》,加快推进金融机构的海外布局,已有11家中资银行设立71家一级机构;与非洲开发银行、泛美开发银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等多边开发银行开展联合融资合作;加强法律风险防控,启动建立“一带一路”国际商事争端解决机制和机构。
(二)五年来对世界的贡献
综合看,“一带一路”倡议主要有三方面贡献。
第一,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复苏。10年前,国际金融危机爆发;5年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还在继续。在这种情况下,习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与有关国家一起合作项目,对促进经济增长、改善民生福祉,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比如,在“一带一路”倡议的相互对接下,哈萨克斯坦等国积极响应“一带一路”,与中国对接发展战略,把中方的“一带一路”倡议与哈萨克斯坦的“光明之路”倡议结合在一起。这几年,哈萨克斯坦经济回升,中国企业也在哈萨克斯坦得到了发展,两国人民都从中受益。这仅是一例。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也是这样,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这几年由于中国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深化发展,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双方合作取得新进展,如2013~2018年东盟大多数国家经济增长率都在5%~7%,成为世界上最有增长活力的地区。
第二,促进了双向贸易和双向投资。我国和沿线国家的相互贸易额为5万多亿美元,增长率快于与其他地区相互贸易额的增长率。中国到沿线国家投资和沿线国家到中国的投资,加起来近千亿美元,发展比较快。投资贸易以及它带来的人员往来等遇到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第三,强化了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者更大范围的合作伙伴,多数是发展中国家,但是也有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高收入石油国家,各国都有自己的发展优势,有的是资金、技术、管理上的优势,有的是劳动、资源、市场上的优势。共建“一带一路”可以把各国的优势结合起来,形成互补、共同分享发展的机遇,这是最为重要的。作为中方来说,我们存在传统的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新的优势也在形成,比如在资金、管理上的新优势。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市场资源的优势十分明显,发达国家在资金、技术上的优势更加明显,我们通过双方合作、三方合作、多方合作,把“一带一路”上各种优势结合起来,促进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民生改善。
(三)应坚持的经验
五年来的实践表明,共建“一带一路”顺应时代潮流和发展方向,国际认同日益增强,合作伙伴越来越多,影响力持续扩大。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坚强领导的结果。五年丰富实践形成的经验包括:必须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必须坚持市场经济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必须以合作共赢为目标,高质量、高标准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项目。
要加强对外协调。密切政策对接,不断扩大朋友圈、发展好伙伴,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
要加强发展共赢。深化互利合作,提升互联互通和产业发展水平,将“一带一路”打造成繁荣之路。
要加强开放引领。扩大经贸往来,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将“一带一路”打造成开放之路。
要加强机制建设。推进改革探索,拓展高技术合作领域,将“一带一路”打造成创新之路。
要加强人文交流。增进友好往来,提高文化软实力,将“一带一路”打造成文明之路。
要加强第三方合作问题。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和大型跨国公司对于通过第三方市场合作的形式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表现出了较大兴趣。
第三方市场合作是开放包容、务实有效的国际合作模式,它也体现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有利于中国企业和各国企业,尤其是与发达国家企业和跨国企业优势互补,共同为第三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实现“1+1+1>3”的共赢效果。
中国与有关国家在推进第三方市场合作方面已经取得积极成效。近年来,中方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坚持企业主体、市场导向、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积极与有关国家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目前中国已经与法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还有其他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正式签署了第三方市场合作的文件,与有关国家推动设立了第三方市场合作的基金,比如中国的“丝路基金”与欧洲投资银行建立了第三方合作的市场基金,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也与法国的有关金融机构建立了类似基金,这些基金都是在双方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建立的。而且,中法第三方市场合作的具体项目已经有了早期收获,近期还要拓展新的项目。中国和欧盟的第三方市场合作也敲定了具体的项目。同时,中国的大公司,像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与德国西门子公司已经在世界一些重点项目上达成了三方合作的协议。李克强总理在出访日本期间,中国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和日本外务省、经产省达成了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的备忘录。为了贯彻两国领导人的共识和部门的备忘录,2018年5月31日在泰国举办了中日泰三方合作的研讨会,定下了具体合作项目。泰国东部经济走廊由泰国的正大集团、中国的中信集团牵头,日本等企业合作参与竞标项目。英国等发达国家,还有一些新兴经济体,都很想与中国在共建“一带一路”上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这不仅有利于中国和开展三方合作的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发展,也有利于第三方、项目所在国的发展。未来,中方将与有关国家及其企业一道,扩大第三方市场的合作范围,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开拓投资生产经营市场,积极创新合作模式。支持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包括联合投标、共同投资等,开拓新市场,实现优势互补,多方共赢。
(四)驳所谓“债务陷阱”
近期,有国外智库和媒体炒作“一带一路”倡议给有关国家制造债务陷阱,指责中国不顾项目所在国的负债情况和偿债能力,为一些项目提供贷款,加重了这些国家的债务负担,从而获得其控制权。这完全是无稽之谈、造谣生事、故意抹黑。
一方面,共建“一带一路”的项目给相关国家带来的是有效投资、有价值的资产,当然也促进了其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而不是制造所谓的债务陷阱。共建“一带一路”的项目,无论是互联互通的项目,还是产能合作的项目,都要经过企业科学的可行性研究和严格的贷款审核。中国是亲历者,中国知道,银行的审核是多么严格。这些审核和研究对项目都是有资本金比例要求的,也都是有资产负债率约束和资金回报要求的,否则项目是通不过的,所以项目不会带来超过资产形成的债务。即使再增加或者增加的资产更多,资产也是有效的。当然有一些基础设施的投资回报周期比较长,是长期见效的,但是资产是实实在在的,将来还会升值。从实际掌握的情况看,有的外媒报道的一些国家的债务问题,与“一带一路”建设及其项目没有必然联系,其中有的国家债务水平过去就很高,有的国家债务负担确实偏重,但主要与其他国家和国际金融组织长期大量借贷有关。中国是后来者,中国企业才走出去几年?中国并不是最大的债权方。
另一方面,中方对于共建的项目和相关国家的投资合作,始终重视加强债务管理。在“一带一路”建设项目的投融资问题上,中国始终坚持以经济效益为导向,根据项目国的实际情况提供贷款,支持项目建设,避免给项目国造成新的债务风险和财政负担,中资银行在为项目提供融资前,都会对借款人的负债情况、偿债能力做严格测算,贷款后也会持续跟踪并监测相关国别风险和主权风险,比如国家开发银行就建立了国家主权信用评级以及国家风险限额管理制度,中国工商银行、中信保等机构,都建立了相关的评估监控管理体系。
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是发展中国家最紧迫的任务,对一些经济建设确有迫切资金需要的发展中国家,中资银行也会通过合理设计融资结构等多种方式,帮助其实现债务可持续,例如,柬埔寨的光缆和数字电视项目、俄罗斯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其中俄罗斯不是发展中国家,而是新兴经济体,对于这些项目,中方都是通过股权投资加银团贷款模式予以支持,这些项目均取得了良好的实效。所以,也不能一般地“听风”,说“一带一路”倡议给有关国家制造债务陷阱。
三 北京新起点:共同绘制工笔画
2018年8月27日,习总书记出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五周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9月3日至4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正式举行。在这两个重要会议上,习总书记围绕“一带一路”提到了几个关键词,包括中国方案、务实合作之路等,引起了国内外智库和媒体的广泛关注。
(一)中国方案
9月3日,习总书记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上强调以下内容。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时代的命题。面对时代命题,中国把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中国愿同国际合作伙伴共建“一带一路”;中国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观;中国坚定不移坚持对外开放。
在8月27日的座谈会上,习总书记明确提出: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合作,而且是完善全球发展模式和全球治理、推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他说,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要求,彰显了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共建“一带一路”正在成为我国参与全球开放合作、改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各方交流合作的平台,还是中国面对时代命题、改善全球治理、推进对外开放提出的中国方案。
“一带一路”倡议为何如此受欢迎?一方面,习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从我国改革开放和长远发展出发提出来的,也符合中华民族历来秉持的天下大同理念,符合中国人怀柔远人、和谐万邦的天下观,占据了国际道义制高点;另一方面,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而实现经济独立和民族振兴的趋势正方兴未艾。
本次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通过的《关于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北京宣言》指出,“一带一路”建设顺应时代潮流,造福各国人民;“一带一路”倡议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以及市场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坚持公开透明,谋求互利共赢,打造包容可及、价格合理、广泛受益、符合国情和当地法律法规的基础设施;致力于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共同发展。这样一份中国方案必然受到各方欢迎。
(二)务实合作之路
“一带一路”倡议既不是对外援助计划,也不是地缘政治工具,而是互利共赢的合作平台。五年来,共建“一带一路”推动了中国对外开放,也让沿线国家受益。就我国而言,习总书记在8月27日的座谈会上明确提到,五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大幅提升了我国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推动我国开放空间从沿海、沿江向内陆、沿边延伸,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未来,各地区要加强共建“一带一路”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对接,促进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开放,助推内陆沿边地区成为开放前沿。上文列举了五年来“一带一路”取得的成绩,在此不再赘述。事实胜于雄辩,实践充分证明:共建“一带一路”让参与国获得了实实在在成果;共建“一带一路”是言必行行必果的务实合作之路。
(三)未来如何推进共建“一带一路”?
对于未来如何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习总书记在8月27日的座谈会上指出:过去几年共建“一带一路”完成了总体布局,绘就了一幅“大写意”,今后要聚焦重点、精雕细琢,共同绘制好精谨细腻的“工笔画”,推动这项工作不断走深走实。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习总书记要求注意以下问题。
民生问题。习总书记要求,在项目建设上注意实施雪中送炭、急对方之所急、能够让当地老百姓受益的民生工程。要推动教育、科技、文化、体育、旅游、卫生、考古等领域交流蓬勃开展,围绕共建“一带一路”开展卓有成效的民生援助。民生工程能够让老百姓直接受益,推进民生工程建设有利于沿线国家民众有更多获得感,促进民心相通。
平衡问题。习总书记特别提到,在开拓市场上下功夫,搭建更多贸易促进平台,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到沿线国家开展投资合作,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等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注重贸易平衡。“一带一路”建设注重的是互利双赢,中国从不追求贸易顺差,注重贸易平衡体现出中国的责任和担当,能够让相关国家受益更多。
责任与风险防范问题。习总书记在讲话中要求企业合法合规经营,注意保护环境,履行社会责任,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形象大使,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境外风险防范,完善安全风险防范体系,全面提高境外安全保障和应对风险能力。“一带一路”建设追求的是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倡议本身也是开放透明的。就企业而言,走出去同样要践行高质量发展理念,强化风险防范意识。合法合规经营,注意保护环境,这既是企业的责任,也是最好的风险防范措施。
非洲的新角色和新作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非洲将扮演什么角色?9月3日,习总书记在出席中非领导人与工商界代表高层对话会暨第六届中非企业家大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时明确指出,中方支持非洲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
中非共建“一带一路”,是造福中非人民的共同繁荣之路;中非共建“一带一路”,是敞开胸怀拥抱世界的开放包容之路;中非共建“一带一路”,是推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的自由通畅之路。与会非洲国家领导人表示,非洲期待通过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本次峰会通过的《关于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北京宣言》明确指出,非洲是“一带一路”历史和自然延伸,是重要参与方。非洲国家支持中国于2019年举办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同意将中非合作论坛作为中非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平台;中方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非洲愿意深度参与。中非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深度合作的成果值得期待,有利于推进“一带一路”走深走实。
本书是《“一带一路”:五年历程的回顾与分析》的姊妹篇,是反映国外重要智库对“一带一路”倡议评价和看法的最新集成之作。本书的出版,相信会对有志于研究“一带一路”的各界人士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此为我们的心愿。
本书是“国际战略智库观察项目”2018年度的第六份报告。“国际战略智库观察项目”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的重点课题之一。长期以来,我们本着“立足国内、以外鉴内”的原则,密切跟踪和关注境外战略智库对中国发展的各种评述,对客观者我们认真研究吸纳,对故意抹黑和造谣者我们一笑了之,这不失为一种接地气的研究路径和方式。汇总其科学成果适时发布,也不失为我们服务国内研究工作的一种探索和尝试,这也正是我们编写系列专题报告的初衷和目标,敬请各位前辈和专家批评指正。
是为序。
2018年9月17日
[1]王灵桂,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