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实习过程中引发的研究思考

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我参加了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共同举办的社会工作硕士(中国)课程的学习。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急剧变迁,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开放和社会问题的不断复杂化,人民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承担着各种社会服务的政府部门以及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也越来越意识到专业社会工作的重要性。为了回应社会工作发展的迫切需要,2000年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协助之下,香港理工大学举办了首届“社会工作硕士(中国)课程”,其主要目的有四点:一是培训培训者,对社工专业人员及社工师资进行完整系统的培训,并成为将来继续培训内地社会工作教育人员的骨干队伍;二是培养一群有坚实专业基础的社会工作教师,去承担领导及策划我国未来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角色;三是推动社会工作本土化,建立合乎中国内地国情的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方法;四是提升社会工作教育课程的质量,推动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健全发展。

社会工作硕士(中国)课程在课程设计上有四大特色:第一,密集上课编排,以减少对学员教学工作的影响,大部分科目及实习将在内地以密集形式进行,学员在最后一个学期在香港理工大学上课,以便亲身体会及观摩香港的社会工作发展实况;第二,理论与实践结合,课程无论在课程设计、实习或论文方面均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第三,学术思维与专业培训结合,课程提供严格的学术及专业培训,使学员能够既掌握学术分析能力及研究精神,亦同时具备专业社会工作者的素质;第四,整体课程非常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课程以学员的个人学习兴趣及需要为本,鼓励学员从个人的教学及实践经历中撷取案例,针对这些事例进行学习、分析及反思,使学员的学习方向与其教学及实践兴趣能互相配合。

可以看出,重视实践教学和能力提升是社会工作硕士(中国)课程的重要特色。因此,三年的学习时间要求学员完成三次专业实习,共计800多个小时的实习时间。实习一是见习,由香港理工大学老师远程督导,要求我们从观察中以不同的身份角度(服务使用者、服务提供者、服务督导、理论与实务)去分析和反思社会工作服务现况,并找出与专业要求的差距。实习二和实习三则是在专业的社工督导老师的临场指导下,给学生一个实际的实务经历,其主要目标是建立实务与技巧,建立专业自我,包括专业社工应有的价值观、素质、工作态度和行为,学习专业社会工作不同介入方法应有的步骤与方法,建立对服务机构、单位及同工、服务对象、督导老师、其他同学伙伴及自己的服务与学习责任感,善用督导的机制。

2012年6月至8月,在实习督导叶嘉宝老师、助理督导彭振老师的带领下,我在北京市进行了为期8周总工作时间400多小时的专业实习。实习机构是北京市某区一个青少年服务中心。该中心是通过政府购买岗位(项目)的方式来为青少年提供服务的专业社工机构。其使命是推动青少年服务政策与法规的修订,宣传青少年服务理念,提供青少年服务,整合青少年服务网络,建立青少年管理信息库。业务范围是管辖区内各类青少年群体,开展心理辅导、学业指导、法制宣传、职业技能培训等公益活动,为他们的成长成才贡献力量。承接的项目有,全国闲散青少年群体教育帮助和预防犯罪试点工作,是北京首家专门服务6~25岁闲散青少年(失学、失业、失管)帮扶和管理工作的单位;依托社区青年汇开展联合国社区儿童保护工作项目,为社区青年汇提供大学生志愿者和实习生;为社区开展“青少年自护教育、青春红丝带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社区普法教育、禁毒宣传、家长课堂”等活动。本次实习,作为一个实习生,我学习和进行了不同层面的宏观与微观的技巧训练;在督导的带领下,尝试了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方法,独自完成了三个个案服务,和实习同伴一起,完成了一次小组服务活动、一次大型社区活动。

2013年2月至2013年5月,根据课程要求,我被安排在香港某青少年综合服务中心进行实习三的实习任务。该青少年综合服务中心采用综合服务模式,通过中心服务、学校社工服务、外展服务及家庭服务等工作手法,为社区内青少年提供全人及家庭为本的服务,服务领域包括外展青少年服务、青少年发展服务、学校社会工作,以及家庭服务等,务求从学校、街头、家庭和中心等多方面入手,使服务全面地契合青少年需要。其服务对象的范围包括:第一,年龄介于5岁半至30岁的儿童及青少年[1];第二,30岁或以上已婚并育有子女的家长等。在实习督导李婉芬老师的带领下,我完成了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三大方法的实习课程,实习时间共计132小时。

800多小时的实习时间悄然划过。自己从“专家”到“局外人”,从“局外人”到“局内人”,完成了一次次蜕变;从自信到迷惘,从困惑到超越,突破了一个个盲点。这次专业实习的过程,是实务磨炼的过程,对我来说,更是一个社工专业教师的心灵之旅,实习过程中有迷茫,有困惑,有震撼,有惊喜。因此,实习结束后,有一种把自己在实习中专业成长和自我成长方面的收获整理出来的欲望。经香港理工大学古学斌老师指导,决定以成书的形式与大家分享,并将题目定为“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研究的反身性书写”。

“独特的个案虽然不能证实整体情况,但是可以为人类提供新的知识产权内容和新的认识事物的方式。”(陈向明,2001a)本书的写作目的在于通过“倾诉”自己在实习过程中的经历和体会,对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理论与实务知识提出建设性的思考,以期读者或社会工作者能从中受到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