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周边外交学刊(2017年第2辑/总第6辑)
- 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编
- 5267字
- 2025-04-03 18:49:08
卷首语
石源华
2017年中国最重要的历史性事件是中共十九大的召开,最重要的主场外交是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和金砖五国首脑厦门会议。中国周边外交取得了重大进展,“一带一路”进入了初见成效的深入拓展的新阶段。本学刊收入15篇学术论文及3篇会议综述,将展现我们对于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周边外交的总结性研究以及对于中国周边局势的观察、评估与展望,敬请读者关注和指正。
“周边外交综论”栏目开篇刊载了周方银著《中国周边外交理念的现实条件与实践策略》,对于五年来中国周边外交各类新理念做了历史回顾与总结,提出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重要观点。作者指出:2013年以来,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周边外交的重要理念,这些理念对于长期指导周边外交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对于这些重要理念的基本内涵、预期目标、实现时间以及前景做了细致分析,这是没有人做过的工作。作者强调,不同周边外交理念要产生实践效果有着不同的时间尺度,对现实条件也有不同程度的要求。理念的推广也是一个不同理念相互竞争的过程。作者特别指出,客观来看,当前中国推行新周边外交理念的国际环境并不是十分有利,为此,需要顺应现实、因势利导,努力营造有利于新理念发展的小环境,通过加强危机管控,避免地区合作被本地区的安全矛盾所主导,同时,在实践过程中,继续对理念本身进行适应现实的优化和调整。
“周边外交综论”栏目的另一篇论文是赵明昊著《以“互联互通”为导向的中国周边外交战略》,将“互联互通”视为理解当今中国周边外交变革和未来趋势的核心理念之一,论述以“互联互通”为导向的中国周边外交战略。该文指出,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国与周边国家在硬件、软件和人文交流层面的互联互通程度有所增强,推动“互联互通”建设,成为构建中国外交的“伙伴关系网络”、促进命运共同体实体化的基本路径和主要抓手。其重要创新观点是,倡导“互联互通”,不仅是政策目标,也是一种新的世界观、战略思维和国际关系范式,可在“一带一路”建设实践的基础之上,积极思考和构建“互联互通理论”,进一步丰富中国周边外交的理论创新。
“周边外交综论”栏目还刊载了钟飞腾著《胡锦涛时期的中国周边外交思想》,从历史传承的角度论述中国周边外交思想的发展演变轨迹。作者指出,胡锦涛时期,中国周边外交取得了重要进展,且具有很强的延续性,“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一直延续至今,所不同的是中国更为重视与周边国家构建和谐关系,在周边关系建设上的目标越来越具体和务实,也更有能力通过加大对周边的经营和投入,让周边更能分享到中国发展的红利。作者通过阅读和分析《胡锦涛文选》中有关外交的讲话,总结了胡锦涛在周边外交领域的八大贡献,包括争取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定型“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的外交布局;将周边视作整体并作为中国发展的战略依托;明确长期坚持韬光养晦,并且根据问题特性积极有所作为;首次区分三种国家利益,强调处理周边国家关系须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提出维护海外利益,加强维权能力建设,特别是大力发展海军;提出建设“和谐周边”思想,注重软实力;强调周边关系中政治外交与经济外交的辩证关系。作者指出,胡锦涛时代,中国与周边的关系出现前所未有的深化,周边国家在经贸关系上对中国依赖大于中国对周边依赖,从而为十八大以后从更大范围上看待周边环境变革,进一步加强外交理论创新,奠定了重要基础。
“周边外交五年述评”栏目刊载了内容为5年海上维权、周边水外交和中印关系的3篇论文。赵青海著《周边海上维权五年:实践创新与经验》,全面回顾十八大以来中国海洋维权的历史及经验,论证了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是新时期中国周边外交奋发有为的最明显标志。作者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为海上维权赋予新的内涵,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则为海上维权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在新的执政理念指导下,中国政府不断加强行政和立法维权,实现争议海域常态化存在,以自主开发争取海上主动权,推动南海岛礁建设,积极引领和塑造海上行为规则和规范建设,重视海上维权法理和舆论斗争,妥善处理维权与维稳关系。强调海上维权的成功实施,是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顶层设计与底线思维的密切结合、维权机制体制建设以及正确的策略运筹举措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
肖阳著《十八大以来中国周边水外交的回顾与展望》,论述了随着跨界水资源问题的突显,“水外交”作为一种新兴的外交形式在周边外交中的独特作用和战略意义也日益受到关注。周边水外交既是中国与周边国家解决跨界水资源争端的有效途径,也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发展睦邻友好关系的合作平台。该文指出,中共十八大以来,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重要理念指导下,中国围绕与周边国家开展水外交进行实践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认真梳理和总结十八大以来中国周边水外交的新举措和新问题,对于丰富、发展和指导中国周边外交的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林民旺著《十八大以来的中印关系:发展与挑战》,回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对印度采取积极外交的历程和存在的问题。该文指出,2013年,李克强总理首访选择印度。2014年5月印度总理莫迪上台后,习近平主席很快访问印度,同莫迪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然而,随着中印之间固有矛盾的刺激,如边境对峙、第三方因素刺激等,导致两国关系逐步下滑,出现2017年的洞朗对峙。作者通过系统梳理,阐明了十八大以来的中印关系的发展变化及其内在的问题和挑战,并就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讨论。
“‘一带一路’研究”栏目刊载宿景祥著《“一带一路”与世界秩序问题》,从宏观的角度和历史的视野分析“一带一路”在整个世界史上的历史定位,提出个人独到的见解。作者指出,世界秩序的内在结构,蕴藏在世界整体运动和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之中。历史上,第一种世界秩序是欧亚大陆农业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的协调与对立,第二种世界秩序是欧洲主导的全球范围的资本主义。现行世界秩序的核心特征,是美国凭借无与伦比的军事优势,寻求统治地位。“一带一路”很有可能加速促进整个欧亚大陆的联合,最终形成一个相对统一完整的经济板块,使世界经济的基本格局从过去30年来的欧洲、北美、东亚“三足鼎立”的局面,变为欧亚大陆与北美大陆经济相抗衡的新格局,这将从根本上动摇现行世界秩序的基础。作者强调 “一带一路”是否会改变世界秩序,取决于它能否在现行世界秩序中,为“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创造出充足的物质存在条件。
“‘一带一路’研究”栏目还刊载了两篇从历史角度论述“一带一路”的论文。徐波著《古代东北亚丝绸之路的缘起、特点及现实意义》,其主要观点是:古代东北亚丝绸之路是古代陆海丝绸之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东北亚各国人民共同开辟和发展,同时具有陆海双重属性,在整个丝绸之路系统中历史最久,自始至终具有真正的丝绸往来,且是唯一具有双向丝绸往来的丝路,在全球化时代又与近代东西方贸易通道成功实现对接,成为近代东西方交往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特别强调指出,将东北亚地区纳入“一带一路”路径范围,具有非常充分的历史依据。古小松著《早期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印文化在中南半岛的交会》。其主要观点是:海上丝绸之路既是一条中国与西域进行贸易往来的航路,也是一条文化交流的途径,其交会的地区主要是东南亚。早期海上丝绸之路因船只比较小,抗风浪能力弱,不能离岸远洋航行,只能沿海而走。中南半岛成为中国与印度经济文化交流的必经地区。中国的物质文化沿海路走向西域,印度文化则循海陆路向东而来。中印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南半岛地区社会的发展,也使中印文化在该地区形成交融,尤其是古代交趾地区成为佛教文化的南北交流中心。从中印文化交流的历史看,相互之间的交融没有发生严重的文明冲突,而是一个和平交往的过程。
“周边区域合作”栏目刊载了涂波、张元著《东北亚经济走廊对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促动》。作者分析了东北亚经济走廊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阐述东北亚经济走廊的具体内容和特点,提出东北亚经济走廊对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促动作用。主要观点是:东北亚经济走廊将促进中国的中蒙俄经济走廊在朝鲜半岛地区的战略延伸,促进“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的发展;将实现同中国国内的振兴东北计划的联动,带动中国东北三省对外贸易,使其焕发新的活力;将促进中国参与朝鲜半岛和平与发展建设进程,帮助实现该地区长治久安;将试图打破以美国为首在东北亚地区对中国的战略封锁,扩大中国在东北亚地区的战略影响力等。
“周边区域合作”栏目的另一篇论文是任远喆、张航著《南海地区渔业合作及其对中国周边外交的影响》,主要观点是:渔业合作是南海海上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南海地区丰富的渔业资源面临着过度捕捞、海上执法争端加剧等风险。为此,南海地区建立了一系列渔业合作机制,中国同相关国家开展了多项双边、多边的渔业合作。随着南海地区秩序的变化,渔业问题也成为一些国家牵制中国的重要议题。中国“渔民威胁论”“渔业责任论”等论调开始出现。当前渔业问题已成为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试金石”,渔业合作是实现周边命运共同体的路径之一。作者强调应该加快理念转变、实践创新、制度建设,以渔业合作带动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周边区域合作”栏目还刊载了文莱学者云昌耀著《中国崛起及其对东南亚华人社群的影响:以印尼为例》。作者以印度尼西亚华人为例,研究中国与东南亚华人社群的动态关系。其主要观点是:东南亚华人主导着大多数东盟国家的私营部门,他们既是对中国的重要投资者,也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发展贸易的中间人。随着中国的崛起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华人社群的影响力有可能增加,它们与中国的关系也会更加密切。
“周边国情分析”栏目刊载了菲律宾学者赫奈力拓·西维拉(Henelito A.Sevilla)著《杜特尔特总统的对华外交议程走向与东盟的未来》,主要观点是:杜特尔特总统的当选为菲律宾对外政策带来了新变化,在对待美国等传统盟友和中、俄等国家的政策上出现了明显变化。这既是由杜特尔特个人领导风格决定的,也与菲律宾国内环境密切相关。国内环境影响了杜特尔特的认知、利益判断,也制约了可能的选择。作者强调菲中关系完全不是西方和菲律宾媒体一直刻画的陌生关系,菲中之间拥有诸多共通之处,并可以借此深化共同利益。此外,作者分析了两国国内所面临的问题,考察了杜特尔特的外交政策声明会如何影响东盟的政治和经济走向。
“周边热点问题”栏目刊载了有关朝鲜半岛和南海问题的两篇论文。方秀玉著《“权力政治”与中美关系——以朝核问题为个案分析》,研究了中美关系与朝鲜半岛问题。主要观点是:随着朝核导问题日趋紧迫,中美在东北亚以及朝鲜半岛地区的安全互动将越来越引人注目。冷战后中美双方没有在该地区发生过重大冲突,说明这一时期中美在该地区安全利益的一致性大于安全利益的冲突性。尽管中美在解决朝核问题上有一些分歧,但在实现半岛无核化目标等方面是一致的。中美双方应致力于共同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以推进两国共同利益、应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朝鲜半岛所具有的地缘政治特性,使它更易受大国关系的影响,尤其深受中美关系的影响。中美能否处理好半岛的紧张局势,在某种意义上又反过来影响未来的中美关系。作者强调如果中美双方都能理智地处理同对方的关系,以全球视野、战略高度、历史远见努力塑造未来几十年的中美关系新格局,那么这一双边的稳定局面就会长期保持下去,这对地区和全球的和平稳定也将是一种贡献。
赵卫华著《中外各方对南海断续线法理内涵的认知与中国南海维权的若干思考》,着重考察和研究了南海争端的焦点——南海断续线及其内部水域的法理定位问题。指出目前不仅中外各方在南海断续线法理内涵问题上认知大相径庭,国内学者在该问题上也是各持己见。作者强调“南海仲裁案”出台后,南海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中国在南海断续线法理内涵问题上原有的策略正在面临挑战。因应形势变化,未雨绸缪,积极思考维护南海稳定,确保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的长远方略,是当前中国周边战略的重要任务之一。
“会议综述”栏目刊载了《“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周边外交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绪哲)、《“转型中的中国与东盟关系:分歧管控与合作共赢”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陈妙玲)、《“‘一带一路’、周边外交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研讨会综述》(秦升)。这些会议是2017年下半年由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复旦大学分中心和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主办或合办的部分国内外学术会议,读者可以从中了解我们的学术活动动向和达到的水平,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中国周边外交学刊》第六辑的编辑和出版,是各位中外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赵明昊、包霞琴、涂怡超、贺平等老师参加了部分编辑和审读工作,上海外国语大学忻华副教授协助了本辑的英文翻译校勘工作。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行政秘书陈妙玲、武汉大学边界与海洋研究院博士研究生肖阳协助了部分编辑工作。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和复旦大学“双一流”期刊扶助计划资助了本书的编辑和出版,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石源华
2017年10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