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远去的森林:一个西南县域生态变迁的社会学阐释
- 耿言虎
- 1723字
- 2025-04-07 16:51:39
第二节 研究视角与篇章结构
一 研究视角
本书的研究视角可以分为如下三个方面。
1.生态变迁的社会机制
社会学研究需要发挥米尔斯所谓的“社会学的想象力”,将微观、个体层面的社会事实与宏观、社会层面的社会背景联系起来(米尔斯,2017:2)。具体到环境社会学领域,研究者要揭示环境问题与人类行为、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等之间的关系(洪大用,2017)。本研究在多次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发挥社会学想象力,通过对微观社会现实的把握,分析生态问题背后宏观的社会机制和一般性的理论问题,为读者展现生态问题背后的复杂性。60余年来,南芒县生态变迁中社会因素发挥了何种作用?其中国家权力、知识、资本是如何改变地区生态的?在基层社会的微观层面是如何运作的?本书将通过对森林资源管理、农业生产方式以及经济林产业发展及其造成的环境问题的分析,进一步揭示生态变迁复杂的生成机制。
2.地方传统与生态的关联
历史上,地方社会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长期互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生态知识、信仰体系、社会规范和社会组织等。地方传统与自然是互利共生的。传统时期南芒县傣族、佤族、拉祜族等地方族群的生产和生活具有可持续性,可以实现生产与生态的平衡。例如,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受到批判的山地刀耕火种农业实际上具有丰富的地方性生态知识和严格的社会规范。本书将细致分析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的地方性知识、森林保护的传统社会规范和文化禁忌等,展现不同历史时期地方社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机制。这对当下的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3.地方生态变迁史研究
社会学需要关注时序性(Temporality),正如米尔斯所强调的,社会学是名副其实的“历史社会学”,有想象力的社会学必然是具有历史穿透力的社会科学(米尔斯,2017)。本研究将地方生态变迁放置于历史的脉络中。南芒县60余年的生态系统发生了何种变化?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变化特点是什么?从生态变迁这一维度来看,目前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历史时间段:20世纪50年代前、人民公社时期、“包产到户”后。每个阶段生态问题的表现以及产生机制是不同的。例如,人民公社时期人们为追求粮食产量,采用毁林开荒的生产方式,致使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并造成了水土流失、水资源匮乏、动植物资源灭绝等后果。而“包产到户”后,调查地的生态也发生了急剧的变迁。在市场化的推进下,橡胶林、桉树等经济林木大量种植。生态问题主要表现为农业面源污染、生物单一化等。
二 篇章结构
第一章为导论。主要介绍相关的研究背景、研究缘起和研究问题,以及已有研究的述评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主要介绍调查地自然、地理、人口、民族、经济发展等相关情况。同时,分阶段介绍了当地的生态变迁史。
第三章通过对森林产权和管理制度的演变历程的分析,总结森林生态问题的产生机制。传统时期的森林管理制度依靠村规民约和信仰禁忌双重机制,对森林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20世纪50~70年代,剧烈的社会动荡造成了传统管理制度的失范。后来确立的正式的森林管理制度在运行中存在缺陷,导致了森林生态的破坏。
第四章通过对农业生产方式变迁的分析,阐释农业知识与生态变迁的关联。与生态相关的农业知识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地方农业知识、汉区农业知识和科学知识。第二,传统时期的地方农业知识对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三,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当地得到推广的汉区农业知识、科学知识虽然提高了农业产出,但是却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第五章通过对经济林产业的发展中的利益相关主体的分析,探究自然资本化对生态的影响。以利益最大化为取向的商品化生产,最大程度上汲取了地方自然资源,对生态系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自然过度资本化是市场化条件下生态问题的形成机制,自然的客体化逻辑和增值化逻辑构成了自然资本化的双重逻辑。
第六章介绍了生态危机的治理,严重的生态问题倒逼社会做出应对。目前主要的应对措施包括饮水危机的工程应对、南双河绿色长廊建设、水源林建设以及生态茶园建设等。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态危机造成的社会问题。但是,生态危机治理也面临着严重的困境。
第七章为结论与讨论。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调查地生态危机的现代性根源,表现为自然资源管理的科层化、农耕知识的外来化和自然过度资本化。本书篇章结构见图1-1。

图1-1 本书篇章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