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帝国幻象:二百年俄罗斯“国家形象”变迁

一 所谓“国家形象”概念

按照文化人类学家的共识结论,从结绳记事开始,人类即有了意识和认知能力,人类就已开始用自己的头脑去观察那些超出感官接触范围的更为遥远的外部世界,然后再以语言、图画、文字或者其他方式进行交流并将此认知和记忆保存下来。按照文化传播学家的理论,“我们不得不从政治上去应付的这个世界,既产生于想象,也产生于见解,又产生于思想”。“他会逐渐在他的脑海中为自己制作一幅视线所不及的那个世界的可靠形象。”[1]这是美国著名的政论家、专栏作家李普曼(Walter Lippmann)在《公众舆论》(Public Opinion)中的基本观点。

按照美国学者科特勒(Philip Kotler)给出的定义,“形象(image)是指人们所持有的关于某一对象的信念、观念和印象”[2],按照传统学科分类,它属于传播学和文化学范畴。

在俄文中与英文image词意最为接近的名词是образ,但近年来在俄文文献中较多地出现了image的俄文音译名词имидж。在成书于1935~1940年,由著名语言学家乌沙科夫(Д.Н.Ушаков)主编的《俄语详解辞典》(Толковый словарь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中只查到образ,释义有5条。“1.书面语:外观,样子,肖像。”“2.对于某人某物生动的视觉认识。”“3.感觉上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形象。”“4.在声音、文字,颜色等方面的思想上和感觉上的艺术反映。”“5.由艺术家或演员角色创造的直观形象。”[3]1997年,俄罗斯著名语言学家奥瑞科夫(С.И.Ожегов)在《俄语详解辞典》基础上主编并出版了《俄语辞典》(Словарь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除收入образ外(其释义基本同《俄语详解辞典》),[4]第一次收入外来词имидж。释义较为简单,“源自英文,书面语。有关某种内部形象、面貌的看法”(Представление о чьёмн.внутреннем облике,образе)。[5]这说明,имид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在苏联和俄罗斯并未流行,是在俄罗斯社会和文化转型过程中,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才正式进入当代俄语的。

当代俄罗斯哲学家和文化学家古列维奇(П.С.Гуревич)早在1991年曾对英文语境下的“形象”(image)和俄文语境下的“形象”(образ)进行了区分。[6]他认为在涉及形象主题的西方专业文献中,“image”概念被用于认识反映在人们心灵上的客体形象的特征。因此,“image”概念意味着具有比客体的形象更广泛的意义,因为它既包括了可见(纯外部)的特征,也包括了不可见(纯想象)的特征,因此образ与 image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同义词。[7]比较而言,当代俄罗斯学者认为образ 要比“舶来词”имидж更能体现俄罗斯民族和国家特征。[8]然而时下俄罗斯公共媒体和年轻一代则更喜欢使用имидж一词。因此俄文“国家形象”在20世纪90年代前则基本表述为образ государства,但是近年来更多地表述为имидж го-сударства。

所谓“国家形象”(National Image),按照早在1959年就在政治学领域首创此概念的美国学者博尔丁(K.E.Boulding)给出的定义,即是“对行为体——国家(behavioral units-country)的总体的认知、情感和评估结构”。[9]

“形象”和“国家形象”已成为时下传播学、文化学、政治学、社会学和国际关系学中的常用概念,诸如此类的论述众多,不一而足。但涉及“国家形象”概念的使用,绝大多数学者将其视为对于“国家”(country)或“民族”(nation)的日常形态的个体的心理意识和集体的心理认同,它包含了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内容。也即行为体的主体——国家和公民把自身的道德、知识、伦理、科学、艺术等人文传统以及政治制度和经济成果向本国公民和他国公民全方位投射,从而形成一种理想的“国内形象”和“国际形象”。依照约瑟夫·奈(Joseph Nye)的“软实力”(Soft Power)理论,国家形象是文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之一,其集中体现为国家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吸引力。

良好的国家形象不仅能够为一个国家赢得更广阔的国际生存空间,同时也意味着在国际事务中更高的可信度和更大的发言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