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本书的基本目标和框架结构
- 奥地利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
- 孟飞
- 2255字
- 2025-04-01 11:31:11
本书的研究目标明确,坚持宏观社会史研究和微观理论分析相结合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以宏观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和具体思想史情境为支撑,秉承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坚持社会历史分析和具体学理逻辑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透视奥地利马克思主义在时间、空间背景中的坐标,清理出奥地利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内在关联。
本书期望完成的主要学术任务有三点:首先,清晰地勾勒出一个历史的奥地利马克思主义轮廓,刻画出一个立体的奥地利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展现出一个具体的奥地利马克思主义流派群像。在这个复杂的理论过程中,驱除学界对该学派的成见,推介他们的重要思想遗产是第一位的。其次,本书偏重马克思主义思想史,所以不会用很大的篇幅介绍奥地利社会民主党的政治实践,侧重点应是奥地利马克思主义的学术价值。且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思想史研究不同于以往的人头拼凑,而是通过文献的研究归纳出这个思想流派的总体特征。最后,把一个百年前存在的思想拿出来重新梳理是要挖掘它的现实意义,西方学者做了一定的工作,但是还不够。本书的另一个重点是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奥地利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影响绝没有消逝,它的回响在当代反而越来越清晰。
因此,本书试图填补国内奥地利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较薄弱环节,即以流派的形式呈现出完整的奥地利马克思主义全貌。国内学界将能够比较深入地认识到卡尔·伦纳、麦克斯·阿德勒、弗里德里希·阿德勒等相对陌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奥地利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将清晰展现其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和国际社会主义思想史中的重要地位。另外,正如前文我分析到的,本书是思想史研究,而不是分人头的简单拼接。所以,本书将立体地展现作为流派的奥地利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具体来说就是,他们的理论基础是如何真正运用到政治实践中的,他们的哲学渊源、经济学话语与民主政治思想的关联性,他们既相关又相互排斥的学术趣味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如何造就了思想史的重大分裂。
本书共有六部分,其中包括五章正文和最后的结语。
第一章主要从政治史和思想史角度分别就奥地利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意义展开讨论。从宏观上看,整个第二国际的理论遗产都应该被重新梳理,而奥地利马克思主义作为其中重要的一支,更应受到重视。从现实政治来看,当代许多政党纲领和政治策略都直接源于奥地利马克思主义,他们的中派思维不仅旗帜鲜明,而且延伸到了最晚近的对“第三条道路”的讨论当中。从学术研究层面来看,奥地利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甚至马克思学都有渊源的关系,这是有趣的和颇具研究价值的角度。
第二章的内容是从总体上讨论奥地利马克思主义形成的背景及其理论渊源。一方面是奥地利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天然环境。地处中欧的奥地利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政治跌宕,民族问题突出,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开展,这种政治气候培育出的奥地利马克思主义具有独特的理论气质。另一个方面是思想渊源,国际上新哲学思潮兴起,其中新康德主义和马赫主义让奥地利马克思主义者十分着迷。而在奥地利国内,维也纳学派和边际学派经济学不仅影响着奥地利马克思主义者的思维方式,而且和他们过从甚密。此外,第二国际内部理论的分化和变形使得奥地利马克思主义面临在修正派和正统派之间做出选择,而他们走向了区别于以往的“第三条道路”,明确了他们在理论上的中派特色。
第三章是对奥地利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的阐述。由于他们选择了中派主义的理论架构,所以在哲学上强调调和,推崇用新思潮来补充或嫁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麦克斯·阿德勒信奉新康德主义的认识论,高扬意识第一性的哲学。而弗里德里希·阿德勒和鲍威尔则沉溺于马赫主义,用实证的认识论来替代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总的来说,无论是麦克斯·阿德勒还是弗里德里希·阿德勒或鲍威尔,他们的哲学虽然极力摆脱极化思维的旧哲学窠臼,但就奥地利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成果来看,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要义,也没有完成所谓超越,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调和与折中。
第四章重点介绍了希法亭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贡献,这也是奥地利马克思主义最被人所津津乐道的理论成果。希法亭的经济学研究根源于奥地利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起始于对奥地利边际学派经济学的批判,展开于对资本主义现代形态的审视,结束于对晚近社会主义经济策略的探讨。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金融资本》还是“有组织的资本主义”论,都不是纯粹的经济学研究,它们的目的都可归结到奥地利马克思主义对帝国主义的批判。其实,希法亭的政治意图亦是找到一种现实政治的替代选择,即走上一条独特的“第三条道路”。不过哲学观上的局限和经济学研究本身的失误,导致了他的政治规划退回到改良主义中去,折中主义终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质,也无法达到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高度。
第五章探讨了奥地利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和实践。奥地利马克思主义者在哲学和经济学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其中派思维,形成了中派主义的政治框架。虽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分裂为左、中、右三种倾向,但他们的总体规划都是比较接近的。无论是伦纳的中间偏右的政策选择,还是鲍威尔、麦克斯·阿德勒的中间偏左的理论规划,或是希法亭的中间道路,都遵循了社会民主主义改良政治的主要原则,鼓吹议会民主政治,奉行“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策略。在实践中,他们延续了理论上的中派态度,在国内主导了“红色维也纳”,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积极主张中派妥协退让路线。
本书的结语部分回顾了奥地利马克思主义的终结,指出了奥地利马克思主义者在理论上的努力和失误以及价值所在。从奥地利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中总结教训,求得对当代现实政治语境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