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全史1:群雄逐鹿(笔记插图版)
- 南门太守
- 3610字
- 2025-03-24 16:21:44
三、浴血汴水
董卓知道,即使迁了都,也迟早免不了一场血战。所以,杀完袁氏一家后,董卓又加紧了军事准备,把凉州军主力调往洛阳以东,自北向南分成三路进行布防,与关东联军的主力形成对峙:北路以牛辅为主将,对抗河东郡、河内郡的联军及白波军;中路以徐荣为主将,对抗酸枣方面的关东联军;南路以胡轸为主将,吕布、华雄辅助,对抗鲁阳的袁术和孙坚。自北向南,这条战线长达上千里,中间有沁水、河内、酸枣、荥阳、阳翟、鲁阳等要地。在河内郡屯驻的袁绍、王匡离前线最近,他们的驻扎地在黄河北岸的怀县,与洛阳的直线距离不过100里,轻骑兵半天即可到达。
王匡手下有一支劲旅,招募自泰山郡,以擅使弓弩见长,王匡命他们驻守在黄河岸边的河阳。凉州军要进攻河阳,有两个渡口可选择:一个是“洛阳八关”之一的小平津关;另一个是其西边的平阴渡口。袁绍、王匡判断凉州军肯定会从平阴渡口渡河,因为要从小平津渡河,就要先穿越洛阳以北的邙山,凉州军以骑兵为主,行进起来不如从洛阳西边方便。基于这样的判断,袁绍、王匡将防守的重点放在了平阴方向。
但牛辅只派出一支人马佯攻平阴,主力刚从邙山穿过,从东边的小平津关渡过了黄河。“凉州军”过河后,绕到河阳的侧后,抄了王匡的后路。这一仗王匡所部损失惨重,布置在黄河防线的守军几乎损失殆尽。王匡只得退回怀县与袁绍会合,不再出战。

凉州军打败王匡示意图
此战中,王匡手下的从事韩浩率兵守盟津,该地即孟津,在小平津以东。韩浩的舅舅杜阳时任河阴县令,也在凉州军进攻的路线上。凉州军攻破河阴,将杜阳抓了起来。凉州军让杜阳出面招降韩浩,韩浩坚决不从。韩浩由此知名,到后面群雄混战的阶段,韩浩曾短暂效力于袁术手下,被任命为骑都尉,后来又成为夏侯惇的部将。
河阳之战是关东联军与凉州军的第一场大仗,虽然有袁绍亲自坐镇指挥,但仍以失利告终,这让酸枣方面的各位将领变得迟疑起来。本来聚集在酸枣的人马最多,如果一鼓作气往西边打,也能形成一定气势,但大家似乎都不急着进攻,每天只是置酒高会。只有共同的敌人,却没有共同的利益,大家内心里都想让别人去打头阵,自己跟着沾光,所以都不愿意早早把本钱拿出来。
只有一个人比较着急,这就是曹操。酸枣是陈留郡的地盘,陈留郡太守张邈是酸枣方面事实上的总负责人,曹操跟他也是老朋友了,多次向他请求发起进攻。曹操为什么比别人急?除了他更具有事业心并一贯积极,现实问题他也不得不考虑。与其他人不同,他既没有现成的地盘,也没有正式的官职,手下5000多人每天都要吃要穿,虽说联军目前提供统一的物资供应,但这么拖下去对他最为不利,如果将来大家来个一哄而散各回各家,他就没地方去了。所以,曹操比别人更迫切地希望尽快打起来,这种想法张邈不便于明确反对,但也不给予支持。曹操找他说了半天,等于没说。
曹操转而向其他几路联军求助,他和济北国相鲍信也是老熟人,就跑去找鲍信,希望他能与自己一块行动。鲍信是一个有眼光、有胆识的人,这一点从当初他劝袁绍铲除董卓上就可以看出来,经过曹操的劝说,鲍信愿意跟弟弟鲍韬一起听从他的指挥。鲍氏兄弟有1万多人,有他们的加入,曹操手里就有了一支近2万人的队伍,不算少了。
曹操率领这支人马从酸枣西进,首先进入阳武县,这里已经归司隶校尉部所属的河南尹管辖了。联军没有遇到抵抗,阳武县以及附近的原武等县连地方官都找不到了。凉州军还没有占领这些地方,这些地方的官员都是朝廷以前任命的,他们不敢得罪董卓,也不愿意跟关东联军为敌,所以溜之大吉。
一直到了中牟县,才遇到一个名叫任峻的人,带着一支队伍没有走。任峻字伯达,是中牟县本地人,这个县的县令名叫杨原,本来也打算弃官逃命,任峻劝他不要这样做,杨原认为有道理,决定不走了,就在中牟县自称河南尹,任命任峻为他的主簿,把临近的几个县都接管起来,招集散勇,扩充人马。正在这时,曹操率领的联军来了,中牟县已集结起一部分人马,下一步该怎么办大家意见却不统一,任峻和本地另一位知名人士张奋主张加入曹操的队伍,但这个提议并没有获得其他人的支持,最后任峻、张奋率数百人投奔了曹操。自称河南尹的杨原没有一块来,关于他的事后面也再无记载。
得到任峻等地方人士的支持,曹操很高兴,觉得这是一个好兆头,就把任峻、张奋带来的人马编为一个旅,表奏任峻为骑都尉。表奏就是先任命再“报备”,不需要批准,袁绍自称车骑将军用的就是这个办法,曹操的这个行奋武将军也是袁绍表奏的,这个东西看起来很好使,曹操学得很快。
队伍继续前进,很快到达荥阳、成皋一带。这里附近有一条汴水,是一条人工运河,可以联结起北方的黄河水系和南方的淮河水系,东南各郡的物资通过这条河能很便捷地运来。所以,从秦朝开始就在附近的敖山上修建了一处仓库,用来囤积粮食等物资,也囤积一些军械,这就是著名的敖仓。曹操率军一路西进,当然不能放过敖仓,如果把这里占领,不仅一举解决后勤保障问题,而且也会产生很大的震动。曹操率领队伍渡过了汴水,这时候敖山的影子隐约都能看到了。大家都很兴奋,以为大功即将告成。他们以为张邈等人不愿意来,简直太傻了。然而,等待他们的将是一场惨败,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再也没有机会渡回汴水。
联军一路西进如入无人之境,这其实都是假象。制造这个假象的人就是徐荣,凉州军中路总指挥,一个可怕的敌人。在董卓手下的将领中,徐荣虽然不是一线将领,但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牛人,他不仅能打,而且最会动脑筋,这一点与其他凉州军将领有所不同。董卓手下现在大约有10万人,大部分是他的凉州军,也有一小部分并州军等新归附的杂牌军,论人数不算太多,但战斗力却极强,凉州军个个都是精兵悍将,在战场上足可以一当十。
他们都是职业军人,出生在边地,由于各民族混居形成的基因优势,个个身体强壮。他们身经百战,战场经验丰富,家属子女又都在老家,打起仗来没拖累,一上战场就死拼。他们还有一个要命的优势,那就是战马。战车退出战争主角地位后,战马就成为冷兵器时代最制胜的武器。衡量一支队伍的战斗力,要看骑兵人数的占比,以及马匹品种是否优良。在这方面,凉州军无疑占有绝对优势,他们原先也都是朝廷的部队。但董卓抓队伍很有一套,在他的调教下,这支队伍早就只效忠于董卓个人,成为董卓的私人武装。董卓在凉州时最高军职为四方将军之一的前将军,相当于大军区司令或兵团司令,他利用这一职务疯狂扩军,手下人马迅速膨胀,到底有多少人马朝廷并不掌握。
如果把现在的凉州军看作一个兵团,那“兵团司令”就是董卓,下面至少有三个“军长”一级的将领,分别是牛辅、李傕、郭汜。牛辅是董卓的女婿,能力一般,但地位特殊;李傕字稚然,凉州刺史部北地郡人,作战勇猛,诡谲残忍;郭汜又名郭多,也出身于凉州,是一名悍将。牛辅手下比较有名的将领有张济等人;在李傕手下,有名的将领有李暹、李利、张苞等人。还有一部分将领由董卓直接指挥,分别有徐荣、董越、段煨、胡轸、杨定、李蒙、樊稠等。
作为非凉州籍的将领,徐荣在凉州军中显得很特殊,他是东北人,本来是朝廷军队里的下级军官,在凉州作战时因为勇猛职务不断晋升,后来归董卓指挥,由于有勇有谋,因此深得董卓的信任。现在,徐荣看到联军队伍冲自己而来,考虑到人数不足,不宜把战线拉得太长,所以他主动放弃前沿的武阳、原武、中牟等据点,把重兵布防在成皋一带,在此以逸待劳。
曹操率领的联军刚渡过汴水,即遭到了凉州军的突然攻击。联军人数占优,但战斗力却相差悬殊。联军的士兵多是新招募的,虽然也经过一些训练,但时间很短,战场经验几乎空白,手里的武器装备也很差。凉州军不仅骑兵人数多,而且在此等候了多时,在他们的进攻面前,联军瞬时大乱。
但是,让凉州军也略感吃惊的是,这支很不齐整的队伍却没有望风而逃,而是展开了拼死血战。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联军一方处于下风。混战当中,曹操的战马被乱箭射死了。曹操从马上摔了下来,战场上失去战马,面临的危险系数就会大增。紧要关头,有个人过来把自己的战马让给曹操骑,曹操一看原来是曹洪,他不愿意骑。曹洪急了,恳求道:“天下可以没有我曹洪,不能没有大哥你呀!”曹操这才上马。曹操最后拼命杀出了重围,他能保住一条命,曹洪让给他的这匹战马立下了大功。这匹马的名字叫白鹄,是一匹名马,骑上它即如乘风而行,闭上眼只听见风声在耳,马蹄好像不曾着地一样。
联军重新退回到汴水边,他们刚从这里渡的河,但到了河边却发现一件搞笑的事,他们过不了河了,原因是水太深。他们前面肯定是乘船过的河,当时没想到马上就得回来,所以没有把船准备好。徒步作战的曹洪挺命大,最后也安全撤了出来,他沿着汴水去找船,总算找到了,这才让大家过了汴水。
好在凉州军没有追来,曹操把人聚拢起来清点,卫兹、鲍韬战死,自己和鲍信都负了伤,所幸曹洪、曹仁、曹纯及夏侯惇、夏侯渊、任峻他们倒没有什么大碍。这是一场惨败,没有死在战场上的人大部分也都开了小差,几乎可以用全军覆没来形容了。身边只有从谯县带出来的人还紧紧相随,这里离谯县不远,曹操就带着他们先回了谯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