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师范教育的黄山钟鸣:以安徽省立第二师范学校(1912—1927)为中心
- 吴浩
- 1989字
- 2025-03-24 16:31:01
第三节 胡晋接创办思诚小学堂的实践
在清末徽州兴办新式小学堂的风潮中,胡晋接创办的绩溪仁里思诚小学堂堪称其中翘楚,亦为其在民国初年投身中等师范教育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胡晋接(1870—1934),字子承,号梅轩,徽州绩溪县城人,是清“礼学三胡”(胡匡衷、胡秉虔、胡培翚)之后裔,15岁应试成为秀才,后考入府学,为郡廪贡生。胡晋接在青年时期即立下“教育报国”的理想:“欲改造中国而非改造中国思想界不可。然欲改造中国之思想界,又非改造中国教育制度不可,盖教育乃一切思想之源泉,而小学又为教育之基础也。”
胡晋接22岁时在绩溪城西白石鼓汪氏家塾任教,只教汪希颜、汪孟邹兄弟及他俩的堂兄弟汪杰夫三人。汪希颜、汪孟邹两人都在二十岁之前进学成了秀才,后去南京进陆师学堂求学深造。汪希颜早逝,但颇具英武之气,尝自况“学书不成,弃而学剑,亦大丈夫所不得已耳”,在南京陆师学堂与后来叱咤风云的陈独秀、赵声、章士钊等结下深厚的友谊。汪孟邹在胡晋接的鼓励下,先在芜湖开办科学图书社,1913年在上海创办亚东图书馆,出版了一系列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优秀作品,为现代著名出版家。
1903年,在江苏通州经商的绩溪县仁里村程序东、程秀斋、程松堂、程石堂兄弟四人,受张謇在通州创办近代教育的影响,出资于家乡兴办新学,创办私立思诚两等小学堂,聘请胡晋接担任堂长主持教务。程氏兄弟捐地五亩建成三层楼房,楼前开辟东西两花园,教室、图书室、体育室和师生宿舍及音乐、体育、美术和实验器材一应俱全。程氏兄弟还不惜重金礼聘留日学生程仲沂(字宗泗,民国时为省立第四女子师范学校创校校长)、饱学宿儒毕恩桂(字醉春)、通州师范毕业生程敷锴(字铁华,地理专家)等专家学者来校任教。
思诚小学堂于1904年春正式开学,学制八年,分为初小五年、高小三年。课程设置有:修身、国文、算学(包括代数、几何)、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图画、音乐、手工、习字及体操等各科。
胡晋接在思诚小学堂办学时期,非常重视修身科的教学,于1906年编写《高等小学修身教科书》。《绩溪金紫胡氏家谱》中辑录了胡晋接为此教科书所撰自序。他在序言中论及编撰修身教科书的意义:
吾国明哲惕于危亡,颇有教育普及之思想。顾吾国民道德之颓落至今日已达极点,无论与学之不易、与教授之难得其人也,就令一时学堂遍设、学科完备,而于监理一切。苟无精神上修身之学以养成国民资格,则仍器械的教育而已。而且漫无界说之自由,复足以长其狂荡恣肆之习,以故学界之中吵嚣、隳突、溃乱、决裂之现象时时而有。世固未有不能泯其争于内,而有以为强而能胜其争于外者。语云:少成若天性,习惯若自然。此小学校之所以必注重于修身教科也。
该教科书分为“尚实”“尚公”“尚武”“法制大意”“经济大意”五篇。山东大学图书馆藏有该教科书残卷,从“内篇一·尚实”第一课至第十七课凡三十八页。胡晋接在开篇前两课即开宗明义,专门论述“吾身与时代之关系”“吾身与国土之关系”:
今与诸生言修身学。诸生所必须注意者:一为吾身所居之时代,一为吾身所居之时代之中国也。诸生者,固皆中国四百兆人中之一分子。其于救国之危亡,皆与有责焉者也。若人人皆受教育,有人格,有职业,有国家思想,而国强矣。吾愿吾国民,皆造成世界二十世纪之国民。吾愿吾国民,皆造成世界二十世纪之中国国民。
胡晋接在思诚小学堂长校八年,培养的学生多成为一时俊彦。1907年12月,思诚两等小学堂第一届学生毕业。毕业生有许怡荪、程乐亭、程士范、胡翼谋、章希吕、汪乃刚等,赴上海吴淞复旦公学、中国公学、南洋公学等校继续求学,后多成为徽州文化教育界知名人士。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胡适与许怡荪、程乐亭这两位思诚小学堂毕业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受惠甚大。胡适早年一段时间沉沦于上海的花花世界,许怡荪极力规劝他“应留美考试”。程乐亭资助胡适二百大洋作为赴美留学旅费。胡适也一直感念许怡荪、程乐亭的襄助,在二位早逝之后,分别写下多篇诗文悼念以寄哀思。特别是在《许怡荪传》一文中,胡适将其誉为“最忠厚,最诚恳的好人”“最富有血性的人”:
他待人的诚恳,存心的忠厚,做事的认真,朋友中真不容易寻出第二个。他同我做了十年的朋友,十年中他给我的信有十几万字,差不多个个都是楷书,从来不曾写一个潦草的字。他写给朋友的信,都是如此。
…………
我偶然说了一句可取的话,或做了一首可看的诗,他一定写信来称赞我,鼓励我。我这十年的日记札记,他都替我保存起来。我没有回国的时候,他晓得我预备博士论文,没有时间做文章,他就把我的《藏晖室札记》节抄一部,送给《新青年》发表。我回国以后看见他的小楷抄本,心里惭愧这种随手乱写的札记如何当得我的朋友费这许多精力来替我抄写。……
从许怡荪为人之诚,可以看出其深受胡晋接当日在仁里思诚小学堂修身科教学潜移默化的影响,一生不负“思诚”之名。胡晋接的办学实践由私塾而入小学,为后来开创安徽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铸就坚固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