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城市文化的竞争力

第一节 创意都市:原创力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21世纪,世界进入大竞争时代。这种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文化的竞争和文化生产力的竞争。

21世纪又是世界城市大竞争的时代。城市大竞争是指当今世界范围内国际化大都市之间的竞争和较量。这种竞争将在经济、社会各方面展开,随着城市硬件不断完善,最终“文化活力”或“软实力”将成为竞争的重要“筹码”。成功的城市将是具有独特文化和文化原创力的城市。

那么,在当代城市经营中,什么是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呢?追根溯源,城市之间的博弈最终是一种文化原创力的较量,是创意或创造力的较量。创意是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什么是创意产业呢?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y,或译为“创造性产业”),也被称为创意经济(Creative Economy),是一种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的经济实践。创意或创造力是创意产业的核心词,对它的解释纷繁多样。英国学者查尔斯·兰德利(Charles Landry)给出这样一个解说:“创造力是一个被过度使用的概念,这一概念难以定义和把握,并且经常与艺术联系在一起。简单地说,真正的创造力包括:再思考或从最基本的原理出发思考问题的方式,从似乎杂乱无章或截然不同的事物中发现共同线索的能力、实验的能力、敢为人先的能力、修改规则的能力、想象未来方案的能力,以及或许是最为重要的,一个人在边缘状态下而不是在完全状态下胜任工作的能力。”查尔斯·兰德利. 伦敦:文化创意城市[M]//林拓,李惠斌,薛晓源. 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2002~2004).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73.这个关于创意产业的解说强调了个人能力的开创性、开拓力、想象力和行动力。从产业来看,早在1986年,著名经济学家罗默(Romer)就曾撰文指出,新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新机会,所以新创意才是推动一国经济成长的源动力。无疑,创意也是推动城市发展的源动力。

“创意产业”这一新术语的出现,具有其自身的背景和语境。新术语、新行业的出现往往是针对旧术语、旧行业的反思与批评,是对旧行业的理论范式、现有机制、政策趋向和实际运作的调整或反拨。创意产业的兴起一方面是对现有产业的机制、政策和运作模式的总结,另一方面也是对其缺乏创造性的批评。

创意产业之所以具有竞争力,就是因为它强调通过“越界”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寻找和培育新的增长点,推动文化与经济发展,在全社会推动创造性发展,不断促进社会机制的改革创新。

近年来,欧洲、美国、澳大利亚和其他国家发布的报告和研究成果大大丰富和发展了关于创意部门和创意产业的新观点。这些报告中创意产业包括:广告、表演艺术、广播媒体、博物馆、软件开发和交响乐等。一些经济学家对创意产业进行了详细研究和调查,力图建立一门新的创意产业文化经济学。文化经济理论家凯夫斯(Caves)对创意产业给出了定义:“创意产业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具有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或是单纯的娱乐价值。这里所指的创意产业包括书籍、杂志,视觉艺术(油画与雕刻),表演艺术(戏剧、歌剧、演唱会、舞蹈),有声唱片,电影电视节目,以及时装、玩具和游戏等。”理查德· E.凯夫斯. 创意产业经济学 艺术的商业之道[M]. 孙绯,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3.

凯夫斯力图描述和总结当代创意产业的特征。在他看来,创意产业的经济活动会全面影响当代文化商品的供求关系及产品价格。创意产业建立了一条在新的全球经济、技术与文化背景下,适应新的发展理念,把握新的核心要素,建构新的产业格局的通道。

对于当代城市经营来说,一种更具实践意义的创意产业的考察方式将创意产业与雇佣人员数量的平均值和标准差联系起来。如美国密苏里州经济研究与信息中心发布的《创意与经济:密苏里州创意产业的经济影响的评估报告》就将创意产业定义为:“创意产业是指雇用大量艺术、传媒、体育从业人员的产业。产业对艺术的依赖度是通过计算下列工作内容所占的比例确定的,这些工作属于‘艺术、设计、体育和传媒行业’类。分类是根据联邦政府所制定的‘职业分类标准’进行的。任何产业只要其艺术相关的职业比行业艺术雇员平均值高至少一个标准差,即可被界定为创意产业。在本研究里,任何产业的创意工作雇员超过10%(等于比平均值高一个标准差)即被定义为创意产业。”

在这里,创意产业有三个基点,一是它与文化——艺术、设计、体育和传媒行业相关;二是它的主体是新创业的有新的文化创意和运作方式的企业;三是从事创意工作的雇员超过10%。第三条甚至成了划分是否成为创意产业的实操标准。

创意产业对于美国和英国许多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纽约艺术联盟的相关报告《文化资本:纽约经济与社会保健的投资》显示:2000年,纽约艺术与文化非营利组织所创造出来的经济效益超过57亿美元;商业营利的艺术与文化组织(包括百老汇、画廊、拍卖会、影视产业等)的经济效益则高达88亿美元;营利与非营利的纽约艺术与文化组织总共创造了145亿美元的经济效益。文化产业为整个纽约市提供了总计达13万个工作机会。该报告还将文化产业看作纽约经济的“核心财富”(corea sset),它对纽约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就业方面,而是形成某种整体效应(见图1)。Alliance for the Arts. Cultural Capital :Investingin New York’s Economic and Social Health,p2.从该图可以看出,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核心财富”对地区和城市发展的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直接的文化产业领域的单一影响,而是对相关产业、就业、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综合的整体性影响。文化经济在整个国家、地区和城市发展中引发的这种“综合效应”已经非常明显,这也是文化经济与传统产业经济形式的重要区别之一。

图1 文化产业是纽约的核心财富

(资料来源:纽约艺术联盟的相关报告《文化资本:纽约经济与社会保健的投资》)

如果说在当代世界国际化大都市的竞争中,纽约已在文化经济领域拔得头筹,那么伦敦则紧随其后。伦敦是一座文化产业高度发达的国际化大都市。几个世纪以来,它延续了英国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直是欧洲的创意中心。

在最近几十年里,伦敦完成了由一个制造业城市向消费型国际大都市的转型。伦敦是一个国际时尚都市,因其流行文化和亚文化而蜚声全球。国际著名杂志《新闻周刊》曾称伦敦为“世界上最酷的首都”。作为“酷的因素”,它的流行音乐、戏剧、另类戏剧、设计和时尚是其创意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它的特有实力展现在表演艺术、音乐和现在日益强大的视觉艺术等领域。在街头时尚和流行文化方面,伦敦理所当然地被视为“世界领袖”。伦敦约有68万人从事创意产业的工作,创意产业产值占伦敦经济的15%,其劳动力人数占伦敦就业人口的20%,总交易额在25万亿~29万亿英镑之间。从事创意产业的人只占整个英国人口的12%,但创意产业的艺术基础设施却占40%,音乐唱片工作室占70%,音乐商业活动占90%。同时它还拥有英国电影和电视生产的70%、广告的46%、时尚设计的85%和建筑实践的27%。在最近十几年时间里,伦敦人数增长最快的职业是“服装设计”,服装设计者的数量在这一阶段增长了88%,艺术家、商业艺术家、平面设计家增长了71%,演员、艺人、舞台监督、制片人和导演增长了47%,撰稿人、作家、记者增长了43%。伦敦创意产业的海外收入约在38.52亿英镑,出口则是25.22亿英镑。除了大约25700人属于个体工作者,伦敦还有大约11700家文化产业公司和集团。

伦敦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在于它有一个积极的、良好的、有效的政策环境和主导战略。1999年,伦敦重新划分行政区域,调整政府机构,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依据当时《大伦敦市政管理机构法令》,伦敦设立了一个文化战略委员会,负责规划、协调和发展各类文化机构,制定、补充和执行伦敦的文化发展战略,并建立和完善伦敦的文化合作组织和地区文化联盟。文化战略委员会成立后制定了各类文化发展战略和文化政策,2003年参与了《伦敦市长文化战略草案》的制定。在这一草案中,提出了一系列促进文化发展的政策,如政府将更多地投资世界级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吸引和创办更多的世界级文化盛会,建立英国和伦敦的特色文化品牌,推动创意产业的投资和发展,通过文化加强社会的联系,发展文化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公共场所的文化潜力等。总体的战略规划和一系列的实施举措,给伦敦的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证和政策支持。

伦敦在文化上具有世界性的重大影响,源于它有一个多样化的、复杂的,并且面向国际文化创意产业的体制。伦敦有将近50个超过万人的社区,使用超过300种的语言。这一多元体制能培育和支持大量当地的和国际的艺术活动。这些活动种类繁多,既包括商业的,也包括得到资助的,还有自发的艺术产业运作。这些活动和实践造成的巨大吸引力催生出源源不断的信息流、人才流,使伦敦呈现出令人惊异的繁华,保持持续不断的活力,并产生吸引青年和不同族群的亚文化。

伦敦的创意产业布局很有启示意义。其创意产业不仅集中在伦敦市中心,而且分布在哈克尼、伊斯灵顿、卡姆登城、布里斯顿或哈默史密斯等近郊区,以及泰晤士河南岸到绍斯沃克和德普特福德,集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创意园区。这是由于城市中心到边缘的地价级差而逐步形成的。青年创意者慕名来到伦敦,创业初期只能到价格比较便宜的边缘郊区去发展。这种不断的开发和中心外移形成了伦敦现在的创意产业格局。

有人才有创意,有人的创意才有创意产业。伦敦的持续发展根本上源于它源源不断的创意人才储备。伦敦的创意人才来自四面八方,主要通过国外的移民得到持续补充,创意人才建构和推动了这架创意机器的成功运转。在伦敦,从犹太人到印度人,从新知识工人到寻求庇护者,都找到了栖身和发展的空间。这是伦敦作为一个创新型国际化都市的原动力。伦敦的多媒体、音乐、电影等领域的人才既有伦敦培育出来的,也有不少是从伦敦之外引进的。

21世纪,对于世界来说,创意经济在寻找最好的高地。对于中国的城市来说,创意经济在寻找最好的大脑。一个城市创意的成功,取决于这个城市拥有的创意者数量和质量。创意人才是城市博弈中关键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