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餐一顿之后,微醺的朱由检夜宿坤宁宫。
虽然说朱由检也确实想享用一下自带幽香的娇娆狐媚,但为了大局考虑,回宫之后的第一晚,他还是留在了坤宁宫。
毕竟周玉凤是他的皇后,是他的正妻。
再加上慈庆宫里那一幕,早就惹得朱由检是心旌大动,毕竟这具身体也只是一个十九岁尚未及冠的少年,血气方刚,张嫣那绝世的容颜和玉雕一般的身体,差点没让朱由检流出鼻血来。
如果不是顾及到张嫣特殊的身份,朱由检都有着当场把她给办了的冲动。
现在回到坤宁宫,朱由检便再无任何的顾忌了,拿出了他征战遵化的劲头,大杀四方,纵横捭阖。
春宵苦短,朱由检一夜的征伐尚未结束呢,窗外已传来王承恩公鸭似的嗓音:“皇爷,该上朝了。”
朱由检恋恋不舍地从龙榻上起身,周玉凤亲自给他穿上龙袍,戴上冠冕,眸中满含着柔情蜜意。
以前的崇祯,极为地勤政,几乎是风雨无阻,从来也没有缺勤过早朝。
而现在朱由检重生之后,却是第一次上朝。
本来重生后的次日,朱由检是有机会上朝的,但当时的他茫然没有头绪,出于逃避的心理而免了朝。
此后更是假借通州狩猎为名,溜出了京城,奔赴遵化,御驾亲征,自然就更没有上朝的机会了。
此番回京,朱由检肯定是躲不过直面群臣了。
不过经过这半个月来的积淀,朱由检已经完全地融入到了“皇帝”这个角色之中,也能很好地把握原主的性格脾气和行事作风。
最起码,在朝臣面前,朱由检有着足够的自信和从容。
权力确实是一个好东西,难怪古往今来,这么多的人为之迷恋为之疯狂。
朱由检知道,挟遵化大捷之威,他这个皇帝的威望已经达到了空前的鼎盛之势,以前的朝臣或许还有几分的轻视,但经此一战之后,恐怕再没有人敢小看他这位少年天子了。
穿戴整齐之后,用过早膳,朱由检离开了东暖阁,乘坐步辇,直奔皇极门而去。
此时晧月西斜,寒星点点,临近数九,天气愈发地更加寒冷了,人嘴里呼出来的白气都瞬间能凝结成霜。
带刀侍卫护在步辇的两侧,步趋而行,薄底快靴踩着青石板的厚霜,发出吱吱呀呀的响声。
朱由检微闭双目,思考着上朝之后的状况。
很显然,前身留给他的那些零散记忆并不足以让他游刃有余地面对这些朝臣,世事如棋局局新,朱由检今日上朝,仍旧将会是面临一个两眼一抹黑的情况。
不过既然之,则安之,朱由检并没有对上朝一事有什么畏惧的,就算自己对朝中的情况一无所知,但只要做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见招拆招即可。
很快朱由检就来到了他御门听政的地方——皇极门。
所有的礼仪都按步就班的进行,朱由检坐在了皇极门内的龙椅上,表情漠然地接受百官的朝拜。
接下来,就是百官奏事。
第一个递交奏章的是内阁辅臣钱龙锡,上表称颂皇帝御驾亲征遵化大捷之功勋。
不得不说,钱龙锡这篇锦绣文章写得真是好,骊六骈四,文采飞扬,称颂朱由检“有太祖之风,雄才伟略”,“尧天舜日,汉武唐宗”,“封狼居胥,直捣黄龙”,“建奴群奸俯首,蒙古宵小称臣”,“旷古未有之战绩,空前绝后之辉煌”。
朱由检听来,顿时感觉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这种无趣的肉麻吹捧,恐怕也只有这些擅长揣文弄墨的东林党人能写得出来。
朱由检偷眼打瞧,文武百官之中,有含颔首赞许者,也有面露不屑者,泾渭分明。
不用说,赞许者便是和钱龙锡一党的,而讥嘲者,则属于不同党派的。
等钱龙锡念完,朱由检古井无波地道:“钱爱卿之言,谬赞了,遵化之捷,非朕一人之功,乃是数十万军民同舟共济齐心协力的结果,更是数千将士浴血疆场马革裹尸,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换来的胜利,朕何德何能,敢窃天功?大同总兵满桂,团练总兵孙祖寿,拼死而战,血洒疆场,朕已对满桂和孙祖寿进行了追封,建坊立祠,以供后人瞻仰。钱爱卿,你文章写得好,那就劳烦你写两篇悼文,去祭奠满孙二位将军吧。”
钱龙锡拍马屁拍到了马蹄子上,不禁是脸上一红,赶紧地领旨退下了。
本来昨天东林党一派的大臣都商议好了,由钱龙锡出头,写一篇赞颂皇帝的锦绣文章,歌功颂德,皇上一高兴,说不定就能把打赌的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再追究了。
但没想到朱由检根本就不吃这一套,钱龙锡是碰了一鼻子的灰,只能是灰溜溜地退了下去。
同为东林党人的兵部尚书王洽听到朱由检盛赞阵亡的满桂和孙祖寿,顿时是如芒刺在背。
有功必赏,有过必罚,这可是上位者一贯的手段。
建奴入侵,军情阻塞,他王洽身为兵部尚书,绝对是难辞其咎的。
几天前,王洽就听到过朝中有流言,有言官准备要弹劾他。
而且,王洽自己也明白,他早在皇上面前失了宠,身为兵部尚书,如此重大的军事行动,皇上居然没有让他来参与。
而整个兵部,能陪驾随征的,也只有右侍郎李邦华,而且他还是皇上钦点的。
种种迹象来看,兵部易主只是迟早的事。
如果王洽连这一点都看不清的话,那也枉他混迹官场几十年了。
看到有言官蠢蠢欲动,王洽不敢再犹豫了,立刻上前奏道:“臣王洽年老体衰,已无法胜任兵部尚书一职,还乞骸骨归乡,望陛下恩准。”
历史上王洽就是因为己巳之变被打入天牢,最终病死在牢里的。
虽然说朱由检力挽狂澜取得了遵化大捷,但也同样无法掩盖王洽在这次事件之中的无能表现,赏功罚过,王洽定然是难逃其罪。
这次王洽倒是表现的十分聪明,主动请辞,朱由检心念一动,道:“准了。王爱卿久在兵部,阅历非浅,倒不妨为朕推荐一个合适的继任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