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王字倒着写

“西——山——蜂——窝——煤——厂——东——市——直——营——店,咦,这蜂窝煤是个什么东东,你们有谁知道吗?”

蜂窝煤?这可是从来也没听说过的东西呀。

难道说是与蜂蜜有关?但后面还挂了一个煤字,似乎是与煤炭又有关联,但具体是何物,那得见了实物才能知道。

王进益此时也忍不住了,背着手蹓达了过去。

对面黑底金字的招牌的确很亮眼,王进益清楚地看到了蜂窝煤这三字,不禁心里也有些犯嘀咕,猜测着这个蜂窝煤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有人不嫌事大,调笑道:“进益兄,看来这家店真是要卖煤炭一类的东西,这回贵商行可是要遇着对手喽。”

王进益鼻孔里哼了一声,冷笑道:“班门弄斧!我们王家坐拥四个窑口三家炭行,京城里所有的炭行也得唯我王家马首是瞻,敢在我王家门口开店,真是不知死活。诸位,今天王某把话撂这儿了,三个月后这家店若不关张,我王字倒在写!”

有人不禁是暗暗腹诽,这王字倒着写,还不是一样是王字,这话说了等于没说。

不过这话他可不敢说出口,明显地看出王进益脸色不善,没人敢自讨没趣。

更何况今天做东的是王进益,所谓吃人嘴短,拿人手软,这些人立马开了嘴炮,巴结起王进益来。

“那是,王家乃是行业翘楚,这京城里卖炭的卖煤的,王家若说是第二,绝对没人敢称第一。”

“也不知道这是哪家不开眼的,居然敢把店开到王氏煤业的对面来,真是关公门前耍大刀,寿星佬上吊——嫌命长啊!”

“这店,早晚得黄——”

“……”

王进益这时脸色缓和过来,呵呵一笑,道:“什么劳什子的破店,老子还真没有放在眼里,来来来,咱们继续,别因为点芝麻绿豆的小事,扰了咱们的酒兴。”

众人刚举起杯来,就听见楼梯登登登地响,一个青衣小帽的家丁跑上楼来,看到包间内满满一桌人,微微地愣了一下神,不过他还是走到了刘发奎身边,耳语了几句。

刘发奎脸色顿时刷地就变白了,站着起冲着众人拱手道:“抱歉抱歉,家里有些小事,在下得回去处理一下,就先走一步了,大家吃好喝好。”

说罢,便匆匆离去。

众人是一脸的懵逼,这酒喝得好好的,怎么说走就走了。

紧接着,王家的管事也是匆匆而来,看着王进益欲言又止的模样。

“有话快说,有屁快放。”王进益本来今天心情不错,但接二连三的事情实在是大煞风景了,不禁有些恼怒。

管事的只得道:“老爷,小的刚刚打听清楚,对面的蜂窝煤厂直营店可不仅在东市开了一家,在京城里和城外一共开了十三家,都是今儿开业,场面隆重着呢。”

“十三家?”不光是王进益给惊到了,就是在场的人也无不惊骇。

他们都是做生意的,当然清楚目前京城的商铺租金,一口气连开十三家,这么大的手笔,得是什么样的富商巨贾啊?

“而且,小的听说这……这蜂窝煤,都是用粉煤制成的……”

“什么?”王进益倒吸一口凉气,惊得是目瞪口呆,好半天,才算是缓过劲来,想了想,道:“既然是粉煤做的,那肯定不会好烧,纵然拿出去卖,也决计是比不过炭块的。”

管事的吞吞吐吐地道:“老爷,小的出去看过了……那蜂窝煤不但好烧,而且……而且价格便宜,一块蜂窝煤约有四斤重,只……只卖四文钱……”

“合一斤一文钱?卧槽!”王进益是大暴粗口。

因为他太清楚这蜂窝煤的杀伤力了。

王家炭行卖的炭块,品质好的,一斤能卖到十五六文钱,就算那些品质低劣的,不太好烧的,也能卖到五六文一斤。

蜂窝煤一文钱一斤,就算是不好烧,那也比下等炭便宜五六倍,更别说好烧了,如此一比,王家的炭今年还能卖得出去吗?

众人见王进益如此失态,也赶紧地告辞离开,这宴席是搞了个不欢而散。

王进益今天是趁兴而来,没想到却是这么一个结局,而且原本怀里揣着的四千两银票也瞬间不香了。

他长长地叹了口气,匆匆下得来楼,回到店里去了。

……………………………………………………

鞭炮齐鸣,陈应运抬头看着由万岁爷亲笔题写的牌匾,激动之心油然而生。

虽然仕途之路终结了,但陈应运有理由相信,跟着万岁爷,绝对是前途不可限量的。

原本陈应运想请万岁爷来出席今天的开业典礼,毕竟这蜂窝煤厂自己只是一个管事的,真正的后台大老板,是万岁爷。

但朱由检没有同意,毕竟他的身份太特殊了,出席这样的场合不太方便。

想想看,皇上开一工厂,内阁六部各地官员都得来道贺吧,三条街恐怕都挤不下。

以后做生意反倒是难了,时不时地会被御史奏上一本,与民争利。

所以朱由检叮嘱陈应运,以后这个蜂窝煤厂,切不可打着他的旗号行事,一切都按正常的商业模式去运营,真遇到了难以解决的困难,可以让王承恩出面来帮忙。

蜂窝煤厂必须要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道路,一切交给市场来说话。

大明实现工业化,那是朱由检愿景,蜂窝煤厂只是朱由检试水的第一步,所以绝对不能把权力掺杂到其中。

工业化将会是一条漫长的曲折的充满艰辛坎坷的道路,但同时也将是大明王朝走向富强的唯一道路,想不被时代的潮流所淘汰,只有勇于开创,突破樊篱,才会迎来曙光的那一刻。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蜂窝煤厂也只是历史长河之中最不起眼的一束微光,将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大规模的近代化工厂将会建立。

但后世的人,也将永远会铭记这一天,铭记大明帝国历史上第一座工厂的诞生。

这是一座不朽的丰碑,是大明走向辉煌的起点,有着非凡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