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代机关办文办会办事一本通
- 于立志编著
- 3087字
- 2025-03-13 16:45:19
第3讲 文稿要生动活泼
机关文稿生动活泼,才能使人爱听,才有吸引力。写文章,最忌满纸大概念、满嘴空道理。机关干部起草文稿要使用易被受众接受、鲜明生动的语言,而忌讳那种晦涩难懂、空泛乏味的说教。我们起草公文,目的是给人看的,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字里行间甚至语气语调都要蕴含感情,充满真情,自然畅达,文章才能动之以情。看有感情的材料,让人感到春风扑面,容易受到感染和激励。
毛泽东指出:“文章和文件都应当具有这样三种性质: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4] 1958年3月胡乔木在写文件方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道:“写文件要生动,不生动人家不愿意看。”他强调,公文“要引人看……要有吸引人的力量”,“要能吸引人、打动人”。胡乔木还指出,写文件就是要用道理说服人,不但说服人,还要能打动人,说服着重在理智方面,打动人除了理智方面还带有一点感情,使看的人真正被你动员起来。
怎样使文稿生动呢?就是把握典型事件的情节。情节波动越大、越复杂,也就越生动。如调查报告的生动主要靠事实和观点。
机关公文写作达到生动性的要求,除应具备新颖的观点和典型的材料两个基本要素外,还必须在语言运用上“脱俗”出新。这样,可以极大地增强公文的表现力,使行文新鲜活泼,生动感人。从实践来看,除双关、象征等少数辞格外,绝大多数修辞手法诸如比喻、排比、层递、借代、引用、设问、拟人、夸张、衬托、惯用语等都可用来描绘或渲染事物的特征,使语言生动形象,同时还能显现出独特的风采,给读者以深刻明了的印象。
在文稿中,用比喻能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概念的东西形象化,它是一种非常实用的讲话技巧,具有明显优势和独特魅力。比喻即打比方,是利用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较形象、具体、容易理解的事物来描绘所要表现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运用比喻可昭然提示文章主旨,强调主题,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和注意,便于读者理解和掌握。许多伟人在讲话中精心比喻,使精辟论述同形象描绘浑然一体,从而产生理想的宣传效应。如《共产党宣言》开篇写道:“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5]列宁在向苏联广大工农群众演讲时,就把资本主义比作一具已经死亡但还在腐烂发臭的尸体。这个比喻既尖锐深刻又容易使人记住。1942年2月,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说:“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6],“语言无味,像个瘪三”[7]。《毛泽东选集》第一到第四卷中单成语、典故就有150多个,可见毛泽东是引经据典、善譬博喻的大师。郭沫若说:“听了毛主席的讲话,好像热天吃了冰淇淋,又好像疲倦后喝了一杯热茶。”
起草领导讲话稿不要光讲大道理,言之无文,而要通过生动且富有吸引力的语言,阐述深刻的道理。1930年,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预言中国革命胜利时写道:“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8]这里运用比喻和排比手法,显得文采飞扬、气势如虹,令人精神振奋、踔厉奋发。
一次,毛泽东在一篇讲话中引用一个神话故事作比喻,生动地说明了路线和政策的重要性。故事是这样的:张果老下华山,去蓬莱朝圣,这个人不是凡人,是个仙家啊!他骑毛驴,和我们不同,是倒骑的。走着,走着,遇到了吕洞宾,传说吕洞宾也成了仙啊!问张果老到哪里去?张说:“上蓬莱朝圣。”吕洞宾有点惊异地问:“蓬莱在东,你骑毛驴向西,怎么能到?”张果老生气了,认为自己有理,反驳道:“我的脸是朝着东方的蓬莱的啊!”毛泽东讲完故事后说:即使革命的人,如果路线政策不对,革命还是不能胜利。张果老虽然面向蓬莱,但路走错了,永远也到不了蓬莱。[9]
要运用幽默的语言。适当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是改变讲话稿枯燥、晦涩、无趣的好办法,因为幽默的语言借助于想象,机智而巧妙地运用引人发笑的技巧,使听众领悟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增添幽默感的语言,可以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双关、借代等方式,也可用漫画式的描写。
把一句或几句话放在最重要的地方。一篇讲话里能有一两句话讲得精彩而独到,就能使通篇讲话生辉。“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这句话是晋代陆机提出的,大意是在文章中把一句或几句话放在最重要的地方,就成了精彩动人、发人深省、催人奋进的警句。这样精彩的语句是全篇讲话的中心所在,是讲话人思想之精髓,一般放在讲话稿的开头、中间或尾部,“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
在写作中可适当使用修辞方法。使用排比,可使文章逻辑严密、层次清晰、气势恢宏。使用对仗,可使语言整洁,易于传颂。使用短句,使文章富有节奏和韵律感。使用历史典故、成语,使文章语言精练,含意深刻,概括性强。引用历史典故是为了说明观点,应紧扣话题,不能泛泛而谈,不能喧宾夺主;要抓住历史典故的核心与本质,在不违背原意的基础上,进行高度提炼概括,省略不必要的重复和陪衬,使之既短小精悍,又说明问题。
要善用群众语言,看似土气,实乃生动,接地气、带露珠、添生气。群众语言是指在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与人民群众沟通交流时,出现的口语化、接地气、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的语言。如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老百姓把“大包干”解释为“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后来讲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又概括出“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些群众语言描绘形象,具有立体感,讲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情真意切,品起来意味深长。
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等同志的文章,就善于运用党员干部耳熟能详的群众语言和鲜活的民间俗语。毛泽东的语言平易近人,明白晓畅,许多党员干部耳熟能详,比如谈实践的重要性的“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让人一看就明白,读一遍就能记住。像毛泽东常用的“书生气”“门外汉”“打开天窗说亮话”“英雄难过美人关”“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老虎屁股摸不得”“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东方不亮西方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邓小平使用的“老祖宗”“旧瓶装新酒”“摸着石头过河”“天不会塌下来”等都很生动形象,为文稿添彩不少。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善于运用群众语言,讲故事、举事例、摆事实,旁征博引,娓娓道来,掷地有声,具有亲和力和感召力。如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奋斗创造美好生活时用到的“撸起袖子加油干”,生动通俗,催人奋进。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机关公文一般分为开头、主体和结尾三部分,这三部分素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誉。公文的开头要像“凤头”那样美丽精彩,主体要像“猪肚”那样充实丰富,结尾要像“豹尾”一样收束有力。一方面要对各种语言加以精选和加工提炼。多种语言成分的合理运用,如成语、谚语、格言、人民群众的口头语,可以增强语言的幽默感和新鲜感,使语言表达生动而富于情趣。另一方面要通过向群众学习、向古人学习,用群众口语、成语、古语、格言等来丰富我们的语言。诗词名句具有深刻的哲理和特定的含义,其正确性是被无数事实证明和后人所公认的。在讲话中适当引用诗词名句,能增强讲话的哲理性和感染力。
起草公文,要注意“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有些公文如命令、指示、决议等指令性、法规性很强的文件,语言讲求庄重严肃,一般不能使用口语,只能使用现代汉语的规范化的书面语言,否则会破坏这种公文的语言风格。如“改革开放后,农民的钱包一年比一年鼓,日子越过越好,就像吃甘蔗由尾吃到头越吃越甜。”要把这样的意思写入这种类型的公文,就得改为:“改革开放后,农民的收入年年增加,日子越过越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