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衣生活中的秩序:衣料、贵贱与男女

对今天的人来说,穿衣是下意识的行为,无须思考,想的只是衣服会不会称心。但古人从赤身到穿衣,是有着漫长过程的,他们究竟是何时穿上衣服的?按《墨子·辞过》的说法是,有古代圣王“为衣服之法”,人们才穿上了“适身体、和肌肤”的衣服。至于这位圣王是谁,华夏族自称炎黄子孙,所以这位圣王有说是炎帝、也有说是黄帝的。《庄子·盗跖》记,神农之世,已是“耕而食,织而衣”了,那神农氏炎帝就是这位“圣王”了。但《周易·系辞下》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世本·作篇》也有黄帝臣“伯余作衣裳”“胡曹作衣”的说法。

不管怎样,“垂衣裳”治天下,既达到了为民御寒防晒的目的,也实现了衣服遮身蔽体的伦理功能,这正如汉代刘熙《释名·释衣服》说的:“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芘(庇)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

随着人类的进化,衣服的功能又远不止于此了,它被赋予更多的规矩,用以显示夷夏、文野、上下、亲疏、男女等的不同。

“人生在世,衣食二字”“吃饱穿暖”,这些民间常见的说法,都直白地道出了衣、食是人基本生存需要的浅显道理;“衣食住行”,衣、食打头,也可见衣、食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购物方便,网购衣服时,查查款式,看看是否适合自己的职业;再看看颜色,是喜欢的素淡抑或艳丽;还有材质和尺码,更是根据自己的感受与情况,而做选择。古人的穿衣,就不是如此简单了。进入阶级社会后,衣就不仅是御寒防晒、蔽体遮羞之物了,《周易·系辞下》孔疏说:“衣裳辨贵贱,乾坤则上下殊体。”衣划分着夷夏,也彰显着文野,上下、亲疏、男女都被划定了一套套穿衣规矩,而这些规矩的主旨,就是《续汉志·舆服上》说的:“非其人不得服其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