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崖边农事:二十四节气里的村庄
- 阎海军
- 4022字
- 2025-03-28 11:29:14
雨水
载歌载舞、秧歌社火、秦腔大戏,浸着黄土地苍凉气息的娱乐活动,一直进行到雨水节气时,不得不停下节奏。
积肥
雨水。
中国南部,已是春雨绵绵送春归。
而在西北高原,依然冰天寒地。
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地黄河流域,因海拔落差,上中下游之间也有着巨大的气候差异。
在中国三阶地理结构中,处在第二阶位的区域,四季气候变化的进度,最接近二十四节气。陇西黄土高原处在中国三阶地理结构最高阶位青藏高原与第二阶位黄土高原的接壤过渡地带,高寒是这一区域一年之中最常见的面孔。雨水节气到来时,陇西高原上的农人还得裹着厚厚的棉衣,迎接大雪纷飞,每天的行踪难免踩着咯吱作响的雪径。

撒粪的农妇,有机肥是补充地力最原始、最环保的办法
冒风雪、顶严寒,是每个西北农人要面对的冬天日常。不过,没有重大劳作,人的心情总归是舒展的,行动完全是自由的。休闲放松的过年模式,从小寒、大寒持续到立春,才进入高潮阶段。载歌载舞、秧歌社火、秦腔大戏,浸着黄土地苍凉气息的娱乐活动,一直进行到雨水节气时,不得不停下节奏。
在《四民月令》中,有“农事未起,命成童以上入大学,学五经……砚冰释,命幼童入小学,学篇章”[8]的记载。作者崔寔是东汉官员,作为士大夫阶层,他对下一代入仕极度重视。这一传统实际上一直延续到了今世。我小的时候,政府想方设法让农村孩子都读书,但也有倔强的老农,坚决认为种田比读书更重要,会让孩子远离校门。至于女孩子的命运就更差了,当地70后乡村出生的女孩子,读过书的寥寥无几。
“过了惊蛰不驻牛。”
这是陇西黄土高原流传千百年的农谚。
惊蛰是高原上开展农业生产的号令,从入冬以来处于蛰伏状态的农人,必须赶在惊蛰到来前筹备好一切春耕备耕工作。雨水距离惊蛰只有15天时间,此时,闲不住的勤快农人带头做起了摋粪的活计。
经历一个冬天的积累,每户农家的大牲畜圈里,都攒起了厚厚一层粪肥。毛驴、黄牛、骡马食量大,是攒粪的高手。绵羊矮小,但成群饲养数量多,日积月累,同样会让圈舍堆积出一层厚厚的羊粪。从不同的圈舍里,挖出板结如石块的粪坨,一车车拉运到场院宽阔处。再用枹子[9]仔细击打,然后用铁锹将击打过的粪末堆积起来,一个圆锥体粪堆就形成了。向圆锥体不断堆积,细碎的粉末坐于锥体,鸡蛋大小的颗粒不断滚落到圆锥底部。滚下来的颗粒,再进行二次击打,直到全部变成粉末,壮大到锥体。
粪块较少,有铁锹、有枹子,就能完成摋粪任务。一旦粪料过多,枹子也奈何不了。此时,还得借助耱。块状的、颗粒状的粪料,全部堆在粪堆周围。牛拉动,人站在耱上加重力量,围绕粪堆转圈。经历反复耱压,粪块和颗粒逐渐变得细碎起来。一边耱,一边将细末铲起来摔向堆体。粉末堆积,块状物继续滚落。如此反复,所有的粪料全部粉碎成细末才算完成工作。即使有颗粒,个头也不能超过大拇指。
摋粪的农活,两三人过于吃力。四五人最为适宜。家庭人口庞大的,可以全家出动。人口过少的,还得请帮工。劳作两三日,家家都能堆出一个两人多高的大粪堆。
摋粪,摋碎的不全是粪,而是土粪尿结合的板结体。这个板结体,也叫厩肥。这是当地农民用㙴[10]圈的办法形成的特殊创造。
毛驴在圈内排泄,粪便堆积,再有尿液搅和,漉沥不堪,这样的环境十分不友好。拉来干燥的纯黄土,向圈内铺撒一层,立马变得干燥起来。接着,毛驴继续排泄。隔几日,农人再铺一层土。这个过程,就叫㙴圈。

小河沟曾是黄土高原畜物饮用水源地,2020年,小河彻底干涸
㙴圈,一来为了保护动物,给动物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湿滑滴沥的环境,动物一旦卧倒休息,必然会十分难受。纯黄土㙴干圈舍,动物的活动场所会变得舒服一些。另外,㙴圈还有一个大目的,可以为庄稼积肥。一层粪尿、一层黄土,再经过动物踩踏,形成坚固的板结,也构成了深度的质化。经过堆沤腐熟后,有机质、速效养分含量大大提升。
以今天现代人的眼光看,这是一项肮脏恶心的劳动。在大型养殖场,动物粪便的清理必然是以及时为要。而陇西黄土高原农牧兼业的小农家庭,一直是这样养殖动物的。及时清理粪便,拉运到田地进行覆埋,发酵后用作肥料,完全是可行的办法。如果农活紧张,人根本没有充裕的时间这么做。特别是冬三月,雪封路滑,农人碍于运输艰难,大都要采取㙴圈的办法。
20世纪,农人㙴圈是每日必做的功课。㙴圈选择的黄土,必须干燥,必须纯正。一般挖取地下土层为最佳。我刚记事的1980年代中期,一户人家的壮年家长,就因为挖取㙴圈土时,土崖坍塌,丧生了。他在几年前,随同生产队的手扶拖拉机拉运木料时,经历过翻车。别人死了,他活下来了。人们都说他命大,但是他又在另一项看似没有危险性的劳动中失去了性命。
摋好的粪,山一样堆着,需要快速地运送到地头。早年的山村,没有像样的农路,运输方式只有肩扛背驮。毛驴、骡子,背架鞍子,鞍上装置背篼,一趟接一趟运送。肥料被均匀分配到七沟八梁的地块里。运到地里的肥料,要及时用土覆埋封锁,以免风干和跑肥。
借助畜力,能将人大大地解放。农业合作社时期,生产队牲畜不旺,每年送粪时节,还得人工上阵。担粪是挣取工分的劳作之一。集体化劳动,总有担粪青年要设法偷懒,多一些休息,少一些重量。再后来,有了架子车,套上大牲口挽车,运输更为省力。
山高路陡,送肥的工作,总得一周或者十天左右才能完成。
后来,公社提倡净粪上山。所有的人畜粪尿直接被运到田地里,用干土㙴在田地里进行沤制。待到春播时人去地里摋粪。这样,运输成本减少了一半。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田,二岁不起稼,则一岁休之。”[11]如果没有粪肥调整土壤中营养物质的供应,则只有让土地在休息中恢复地力。故而没有肥料,土地长不出像样的庄稼。
除了人粪尿、大牲畜的粪便可以做肥料,生火做饭和烧炕产生的草木灰,也是上好的肥料。还有经年累月烧过的土炕,打碎了也是肥料。谁家砸了土炕做新炕,炕土会一粒不剩地运到地里。发现炕土肥料功能的人,必然是个心细的农民。或许,他的一次无意识的尝试,新增了一条种田积肥的经验。
农业合作社时期,为了响应上级增产促收的号召,生产队长根据炕土能增肥的教条,下令将地主的院墙挖倒了一半,敲碎后运到地里当肥料。院墙只是板结的土质,其实肥力远不及炕土。直到改革开放后,生产队解体,地主家被没收充公的院落,重新归还给了地主后代,地主的后人又补齐了被破坏的院墙。
老农并不清楚土肥的化学成分,以及它们对应土壤的关系。他们沿用千百年的经验,一直指导着他们缓慢而沉重的种植方法。
中国古代农业的要旨,就在积肥施肥。粪土是农业生产的核心问题。
《氾胜之书》“区种法”说:“汤有旱灾,伊尹作为‘区田’教民粪种,负水浇稼。”[12]另外,还说用骨汁粪汁浸泡搅拌种子,“以区种之。大旱,浇之。其收至亩百石以上,十倍于后稷”[13]。
汤时,宰相亲自研究种田之法,可见古人将解决吃饭问题置于何等重要的位置啊!
“区种法”的关键,在于粪肥为庄稼撑腰,即使坏田也能长出好庄稼,“区田,以粪气为美,非必须良田也。诸山陵,近邑高危倾坂,及丘城上,皆可为区田”[14]。
氾胜之在论说“区种”粟时还把粪直接称作美粪,“区:种粟二十粒;美粪一升,合土和之。亩,用种二升。秋收,区别三升粟,亩收百斛”[15]。
按他的说法,用类似园艺培育一样精细的“区种”技法种粟,只要肥料足够多,保准丰收。
包产到户年代,人人种地为自己,农民更是惜粪如金。山村缺水,大牲畜每日中午和晚上都要赶到河沟去饮水。这个过程,总有毛驴要排泄。豢养大牲口少,人勤快的,会借这个机会拾粪。日积月累,也能积攒一些肥料。

古堡:村庄最古老的建筑,见证了一代接一代人的荣辱兴衰
父亲爱学习,曾被选为科技带头人,到县农业部门接受科学种田培训。他曾经认真记录的课堂笔记里,有“人畜粪尿年排泄量和折算化肥量”的详细对比表,人畜粪尿被折算成氮磷钾的准确分量。
其时,乡民依然按照老办法种田,只会拼命积攒粪肥。化肥作为工业产物,农民大都毫无认知。据说公社快解体前,曾为生产队送来了一些磷肥,由于认识不足,堆在路边放了很久,直到板结成石块,也没有上到地里去。
人畜粪尿能换算成氮磷钾,炕土、草木灰也一样。炕土经过长期烧制,含有一定量的速效氮成分,对小麦、糜谷增产效果良好;而草木灰含钾丰富,对洋芋增产明显。
培训归来,父亲大胆尝试了化肥种田。他花费大把银子买来氮磷钾肥,施于土地。发小甚为不解:“弄两个钱不容易,你给地里埋钱干啥?”
众人眼中,父亲成了一个不务正业、违反常规的人,遭到了诸多讥讽。
一年下来,父亲的麦穗果真比别人的长。他的发小们心底里暗自羡慕,但明面上依然不服气。背地里,也偷偷用起了化肥。慢慢地,乡民开始大面积尝试化肥种田,明显的增产效果也促使大家逐渐接受了化肥。发展到后来,农民个个都是无化肥不种田。
2023年1月,新加坡《联合早报》刊登文章称:欧洲科学家有重大发现,宣称人类粪便可以用来当化肥种蔬菜,并且安全性高。据说,这项发明还在欧洲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但这消息把中国人逗笑了。即使不种菜的城里人,也会反问,难道这不是常识吗?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施用粪肥的技巧,中国先民很早就已掌握了。《说苑·建本》载:“孟子曰:人知粪其田,莫知粪其心。粪田莫过利苗得谷,粪心易行而得其所欲。”孟子用粪肥田作比喻讲道理,至少证明其时农民已经熟练掌握这项技能。
化肥用久了,粪肥已经变得可有可无。
春节假期结束,离开村庄时,村里的一位养殖户正在用农用三轮车向地里送粪。他拉到地里的是原生态牛粪,没有做任何沤制。倒在地里也懒得用土掩埋,不怕风吹日晒雨淋,不怕肥力流失。他家里养了20头牛,隔三岔五就要清理一次牛粪。于他,再无惜粪的必要。
这是发生在2023年的良性循环链——有充裕的牛群,土地不缺粪肥;土地能种出丰收的玉米,牛不缺饲料。这样一个可持续的良性循环,早前从无建立,而是一直运行在相反的恶性循环里。
化肥与粪肥到底谁更安全,说法不一而足。人对一件事物的适应,必得经历漫长的驯化过程。欧洲人发现粪肥比化肥安全性更高,其实大可不必笑话,或许人家只是工业化过于彻底,忘记了传统。毕竟,农业中国的嬗变,也有这个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