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法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指南》,是第五届社科法学研习营的讲义。这届研习营的主题是“学做法社科”。我们在课程设计上,特别注重怎么教同学们做研究,“授人以渔”,也强调研究的前沿性和体系性。因而,可以说这是一本社科法学的研究方法指南。

编成这样一本有体系性的教学用书,我们至少花了十年。 2013年,我们举办了第一届社科法学研习营。这届研习营讲稿以《法律的经验研究:方法与应用》 (王启梁、张剑源主编)为书名出版。 2014年,我们接着举办第二届社科法学研习营。这届研习营讲稿以《法学研究中的定量与定性》(周尚君、尚海明主编)为书名出版。之后,第三届、第四届社科法学研习营相继举办,讲稿却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出版。也许是相隔时间过长,更因为有了足够的知识积累,第五届社科法学研习营讲义与已出版的两个读本相比,有了很大不同。前两个读本侧重研究入门介绍,更适合本科生和硕士生等初学者阅读,这本讲义则更关注专题的深度,能够为进阶研究提供指引。十年,有这样一个大的跨度,正是我们志同道合、共同努力的结果。

十年前,我们举办第一届社科法学研习营时,学员还是以硕士生和本科生为主。到了第五届,只有博士生和博士后才有可能通过竞争成为学员。不仅受众不同了,讲者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最大的感受是,主讲人不仅代表他自己,其背后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研究团队或一定规模的研究群体。这也促使我们下决心,把这届主题定为“学做法社科”。学者们从不同领域进行讲授,或同一领域的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讲授。将他们所讲的内容组合,就形成了社科法学的教学体系。

十年来,各领域的研究群体规模日益扩大,相对稳定的研究团队也越来越多。云南大学有很强的法律人类学研究团队。团队较早是由张晓辉教授开创的,现在的中坚力量是王启梁教授,年轻一代还有张剑源教授等人。 2022年,朱晓阳教授从北京大学退休后转聘到云南大学任教,更是增强了云南大学法律人类学研究实力。上海交通大学则有很强的法律认知科学团队,中坚力量不仅有李学尧、林喜芬教授,还有更资深的葛岩、秦裕林等教授。这个研究方向的团队(群体)也不限于上海交通大学,比如,本届研习营邀请到的郭春镇、王凌皞两位教授也做法律认知科学的研究,他们与李学尧教授是同门。

在法社科的各个研究进路中,法律社会学的研究群体规模最大。其中不仅有两位在香港大学任教的代表性学者——贺欣教授、刘思达教授,还有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以陈柏峰教授为带头人的研究团队,成员包括龚春霞、于龙刚和刘杨等学者,他们注重基于田野调查的法律经验研究。法律定量研究的发展也很快。本届参与主讲的刘庄副教授、吴雨豪助理教授其实是年轻一代中的佼佼者,他们与同做定量研究的唐应茂、程金华等教授的关系较为密切,这几位教授都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律经济学研究的发展似乎并不如预期,但中国海洋大学显然已成为法律经济学的研究重镇,那里有以桑本谦教授为带头人的研究团队,本届研习营的主讲人戴昕教授,也曾长期在中国海洋大学任教。法律社会理论的研究规模似乎超出预期。本届研习营请到的杨帆教授、彭小龙教授都是目前的研究翘楚。

虽然由于各种原因,还有一些老师没有被请到本届研习营,但总体来说,本届研习营师资聚集了目前国内从事法社科研究的绝大部分最有代表性的中青年学者。我们也就有信心编出一本反映法社科研究最高水平的研究方法指南。经过反复推敲,特别是结合张剑源教授给出的建议,我们并没有按照当时的讲授时间顺序编排,本书最后分为进路、方法和技艺三编,呈现的都是法社科研究方法的传授。具体来说:

进路( Approach)即研究进路。对研究者来说,法社科的研究范围很广,必须在特定专业领域加以精进,故称之为进路,并作为第一编。这一编主要讲授怎样做法律人类学、怎样做法律认知科学、怎样做法律与人文研究。当然,法社科的研究进路并不限于这三种,比如,还有法律政治科学、法律社会学、法律经济学等。

方法( Method)即研究方法。社会科学包括法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类。因此,第二编方法的前两章分别介绍了法律定性(经验)研究和法律定量研究的过程。当然,如果将法律经验研究方法、法律定量研究方法分别称为法律社会学、法律数据科学的研究进路,也并无不妥,只是强调的侧重点不同,进路更接近于学科的理解。如何运用社会理论也放在方法编,因为理论本身就是分析工具。如果研究既不是定性也不是定量,理论就更是方法。在这一编中,我们还将如何进行经济分析与演化分析作为方法。这问题也不大,就像我们也将教义分析称为方法一样。

技艺( Technics)即研究技巧。这是在研究中需要运用的更为具体、更技术层面的方法。第三编技艺中的四章分别涉及如何观察、如何叙事、如何对话与如何写作,这基本贯穿了法社科研究的整个过程。如何观察是我们进入田野时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如何叙事是指观察之后怎样完整讲好一个故事,需要不断提问和不断解释。如何对话在很大程度上涵盖在如何叙事与如何写作之中的,它强调的是学术研究要从批评和对话开始进行写作。最后一讲如何写作,主要介绍怎样进行谋篇布局、怎样进行文字修改,以及怎样投稿的问题。

总的来看,本书是按照进路、方法和技艺三编来指导学生怎样做法社科研究。这样的安排呈现出研究从宏观把握到微观处理的过程。这也体现出法社科的研究风格——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当然,研究方法指南还缺少“根本之根本”即方法论( methodology)的介绍。故我在这里做些补充,也就是再回到问题的起点,即什么是社科法学。

社科法学,全称是法律的社会科学研究、法律和社会科学,又可以简称为法社科、法社会科学。它是运用社会科学来研究法律问题。现被称为“法学方法论”的那些知识,所指代的是运用教义分析法律的方法,而且,主要是德国法学传统的民法学方法论,主要包括法律解释方法、法律漏洞补充和法外续造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显然,法学方法论其实只是法教义学的方法论,而不可能是社科法学的方法论。社科法学的方法论来源,除既有的法学方法论以外,还有社会科学的方法论。由于社会科学处在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的光谱之间,也就有两个面向。社会科学研究在认识论上有两种类型,既有主客二分,强调客观中立、价值无涉,注重科学实证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也有主客不分,强调研究者参与观察、价值有涉,注重理解的社会科学研究。相应的,在方法论上也有两种类型,既有注重因果推论的解释( explana-tion),也有注重前因后果的意义阐释( interpretation) 。社科法学的方法论主要是社会科学方法论。在这个意义上,我更愿意称其为法社会科学(法社科),而不是社科法学。

法社会科学主要有两种研究视角。第一种是研究法律与社会( law and society)的相互关系,这是外部视角的研究。大部分的法社科研究是外部视角的研究,从而区别于法律规范或法教义学的内部(内在)视角研究。第二种是研究法律实务,特别是司法裁判过程中社会科学的应用( social science in law) 。这往往在事实、证据、推理、解释方法、后果考量问题上与传统法解释学或法教义学“直球对决”,因而这部分法社科研究也可以称得上是内部视角研究。这两种研究视角构成了法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两大部分。当然,从研究范式来讲,内部视角关注的是应用,难称得上有研究范式;外部视角的研究有很强的学术传统,法律与社会研究范式就代表着法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甚至可以说,就是法社会科学研究范式。

此外,运用社会科学,特别是知识社会学对法学(其中也包括上述两种视角的研究)进行反身性思考,这是自反视角的研究,构成法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第三个部分。在这个意义上,以前有人批评社科法学是知识杂糅就难有说服力。因为所有看似“分离”的研究,都不会超出这三种视角——法律与社会研究的外部视角、法律中的社会科学应用的内部视角和法学的知识社会学的自反视角。这三个部分共同构成了法社会科学的知识体系。

从短期来看,在中国,既有法教义知识体系,也会有法社科知识体系。但从长期来看,共同目标是形成中国法学的自主(自觉)知识体系。当然,我们作为法社科研究者,目标是用社会科学来迭代既有的法学知识包括法教义学,从而形成一个有解释力的中国的法社会科学知识体系。这个法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实际上就是中国法学的自主知识体系。要达到此目标,不能靠夜郎自大,而是要扎扎实实打基础,进行知识竞争。

也因此,作为一项共同的事业,至少是逐渐形成更多共识的事业,法社科的研究者需要合力和接力,需要更多地深耕细作。由于法社科研究一直不在正式的学术建制之中,我们比其他学科更需要建立“无形学院”——学术共同体,更需要薪火相传、培养新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十年来,一共举办了五届社科法学研习营,老师们的热情极大,都是召之即来,不谈报酬,甚至自费前来。这感染了每一届学员,加速了法社科知识的传播。学做法社科,不仅成为越来越多学生的知识需求,也成为越来越多学者的研究自觉。

第五届社科法学研习营的举办和这本研究方法指南的完成,除有赖各位老师和学员的热情参与以外,还离不开童孟君、张孝晨、王慧玲、王坤宁、高凯铭、郭梦瑶、金上钧、张浩然、张沛新、柯玉璇、邓森月等同学的协助、整理。大量的协调工作是由代伟来做的,因此,我请他与我共同担任本书主编。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和法理学科的同事们也给予了有力支持。特别是在法学院的支持下,我们成立了法律与社会跨学科研究中心,从而能更好地举行各种活动。

最后,要谢谢北京大学出版社。这届研习营是与燕大元照合作举办的。正是在杨玉洁编辑的鼓励和敦促下,这本研究方法指南才得以顺利成书。当然,书出来了,行不行,要靠读者的检验。我们会细心收集各方面意见,继续努力。过十年再看,是不是可以与更多师友一道,推出更多数量、更高质量的法社科教学用书。

侯 猛

2024年4月23日于北花市大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