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与保护传承:以宁海古戏台为例
- 夏秀敏 周璟璟 吴珊珊
- 853字
- 2025-03-28 11:10:23
2.2 历史沿革
宁海自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设县,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宁海县废除,并入临海县,相继属处州、扩州和永嘉郡。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于临海县置海州,复置宁海县,治所海游(今三门县海游街道),属海州。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海州改为台州,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宁海县并入章安县。唐永昌元年(公元689年),复置宁海县,县城为广度里,南宋之后亦称缑城,建治初,有城围600步,筑4门,后废。唐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县东大片区域划归至新建的象山县。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台州改为临海郡。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临海郡复为台州。五代时,台州属于吴越国。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台州入宋版图。宋嘉定年间(公元1208—1224年),城区在驿道置2门,西面称望台、北面称朝京。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台州改为台州路。明清时期,均属台州府。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冬,为御倭寇,知县林大梁倡建新城,次年落成,城高约7.4米,厚约5.5米,周长约4700米。建5门即东靖海、西登台、南迎薰、北拱辰、西北称小北门,皆有城楼。环城凿护城河,深约3.1米,宽约4.6米,布石桥以通往来。后城门经整修,增小南门,并称小北门为望阙门,小南门为登瀛门。1949年宁海县初属台州专区,后隶属宁波专区或台州专区。1958年11月,撤宁海县,并入象山县,属宁波专区,城垣于当年拆除,其址建环城路。政府驻地为原宁海县的沥洋(1962年更名为“力洋”),次年4月移至原宁海城关。1961年12月,恢复宁海县,属宁波专区。1983年7月,宁波地市合并,实行市管县制度,宁海县归属宁波市。
古县署旁有县圃,建有云锦亭、岸喷亭、真爱亭、青云榭、横翠阁。其间古木参天,绿树成荫。宋薛抗有《县圃十绝》记其景色之佳。城内有两条河。一条是桃源河,亦称桃溪,南起白石头路西首,北流入拱辰门内侧之蒲湖,上有泥桥及永春、桃源、步云、春浪、三步等桥。另一条是玉带河,亦称广度河,起于古县署前,向东、西分流,曲折围绕桃源河、蒲湖。今桃源河已改为地下水道,诸桥均废,地面成桃源路;玉带河也成为地下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