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宇宙(第一卷)
- (德)亚历山大·洪堡
- 9849字
- 2025-03-28 12:37:37
导读(二)
张九辰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研究员)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Version·
洪堡对自然的感悟超越了时空,即便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仍然能够引起我们的共鸣,这或许就是经典的魅力所在。
洪堡构建的把地球想象为一个巨大的生命体的自然观,至今仍然影响着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尤其是在地球进入“人类世”的时代,细读洪堡在两百多年前的观点,不得不感叹他理解自然界的超前意识和思想。这,就是《宇宙》的精髓所在。

柏林自然博物馆举办纪念洪堡诞辰250周年特展。
170多年前用德文写成并出版,随后被翻译成英文、荷兰文、意大利文、法文、西班牙文等十几种文字的《宇宙》中文版,经过漫长的等待,今天终于跟读者见面了。
《宇宙》是德国学者亚历山大·洪堡在晚年花费了三十余年的时间撰写而成的集大成之作。此书在1845—1862年间陆续出版了五卷,总览了当时关于物质世界的整体知识。本书是《宇宙》第一卷的中文译本。第一卷通过对宇宙全景的概述,展示了世界万物之间的联系和自然动态。后四卷的内容简介请读者参考本书末的《译后记》。
洪堡是一位划时代的人物。他的研究涉猎广泛,《宇宙》中涉及的知识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大地测量学、制图学、自然地理学、地质学、古生物学、气候学、地磁学、水文学、海洋学、解剖学、人类学、语言学等众多学科。其中有些领域被后人认为就是由洪堡创立的,比如气候学、植物地理学等。可以说,他为多门学科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洪堡被后人称为地理学家、博物学家、探险家、作家,其探险足迹遍及南北美洲、欧洲和北亚。后世对于洪堡的研究热度,从他去世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从大西洋到太平洋,自然界中不乏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洋流、山岭、河流、湖泊、冰川、城市、学校、矿物、植物,甚至月球上的环形山脉。1859年洪堡去世,这一年成为古代地理学和现代地理学的分界点。
《宇宙》为读者设计了一幅大型的自然画卷。他将物质的外在世界和精神上的内在世界统一在《宇宙》之中。书中讲述了人类如何提出一个大胆的科学猜测,又如何通过艰苦的努力,把科学猜测升华为经验上的确凿事实。书中以讨论自然原理为主,强调写作的目的就是解释一切自然现象的联系性,进而阐明自然现象的统一性。洪堡对自然的感悟超越了时空,即便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仍然能够引起我们的共鸣,这或许就是经典的魅力所在。
洪堡也十分重视文字的“旋律性”,1这令他的著作在讲述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时,没有我们平常阅读西方译著时的那些“不适感”,比如:晦涩的文字、一连串的著作名、陌生的人名、抽象的概念术语……洪堡总是用优美、平实的语言,把各种思想和理论的闪光点编织在一起。即便是涉及人物,也是重点介绍他们的观点,仿佛是在向读者介绍一位老朋友。
洪堡出版过大量的地理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他经常打破简单的文字叙事方式,使用图表等方式增加阅读的视觉效果。洪堡借用自然景观画的技法,通过着色和绘制地形图的晕线法获得了三维的视觉效果,用艺术的画法表达了抽象的科学概念,将知识与美学结合起来,把大量的科学数据压缩到一个很小的空间里。当然这种做法也曾引起一些学者的质疑,担心他为了达到完美的视觉体验和良好的阅读体验而降低系统化和标准化的科学要求。但是洪堡的著作总是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宇宙》的出版,在欧洲引起了强烈反响和经久不衰的关注。
关注西方科学史的读者,经常会在许多文献中读到关于洪堡和《宇宙》的评述。由于迟迟没有中译本出版,笔者几次拿起《宇宙》英文版,又几次放下。因语言能力的欠缺,阅读英文版《宇宙》犹如雾里看花,缺少阅读中文经典的那种酣畅淋漓的快感。尤其是洪堡对早期英文译本的不满,进一步增加了笔者对《宇宙》英文版的抵触情绪。而读者眼前的中译本基于《宇宙》德文原版,译文优美流畅,为中国读者提供了很好的阅读体验。
《宇宙》:洪堡一生的积累
洪堡的青少年时代正处于18世纪末期欧洲的启蒙时代,这是一个由知识来扫荡愚昧、用理性来认识世界的时代。进入19世纪,洪堡迎来了事业的巅峰期。在这个被誉为“科学的世纪”里,自然科学的各门学科相继建立或者成熟起来,并迎来了工业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科学的迅速进步:恒星视差的发现,科学地证明了地球的运动以及恒星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天王星和海王星的相继发现,展示了科学理论的生命力;高空磁学、温度和气压的观测,为人类认识大千世界提供了数据支撑;从物种渐变论到进化理论,颠覆了人类对地球万物的起源认知;对地球物质化学成分的认识、关于地球形成原因的争论,改变了人类对于地球历史的观念……随着对自然界认识的不断深入,科学专业的分工越来越精细,专精一艺成为时尚,科学“通才”渐趋没落。
《宇宙》写于1843—1844年间,此时“科学家”一词出现了。而在此之前已经有了“数学家”“天文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等词汇。这些词汇的出现,标志着科学专业化时代的来临。这个时代也是科学地理学的创建时代,洪堡成为其中的一名开拓者。此时,人类对于地球表面的探索基本完成,欧洲人着迷于对未知区域和自然万物之间关联性的科学研究。身处新旧转换的时代,洪堡既像传统博物学家那样通过细致观察和精确测量,尽可能充分、准确地搜罗与归纳信息;又像科学家那样,排比、归纳与分析事实。洪堡之后,通论地理学开始停滞发展,而专论地理学进入了兴盛时代。正是以洪堡为代表的一代人的不懈努力,为通论地理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而也促进了地球科学各分支学科的繁荣。在时代转换的特殊点上,洪堡当之无愧地成为承前启后式的集大成者。
洪堡时代的欧洲,科学家们还在努力地了解大自然,只是不同的学者研究的路径各不相同。有些人强调要坚持理性思考,有些人则更加相信感性的经验。当多数科学家通过分类、归纳把大自然切分进行研究时,洪堡则为读者们展示了一幅自然界的整体画卷。在洪堡的思想中,自然界是一个整体,无论是气候带、植被带,还是地球磁场或岩石圈,它们总能在洪堡的笔下构成一幅全球网络图,每种自然要素都有其自己的位置,同时又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洪堡在《宇宙》前言中谈到,“近50年来这部作品以模糊的轮廓始终在我心中上下翩跹”。其实,洪堡关于《宇宙》轮廓的萌芽,可以追溯到他的青少年时代。洪堡从小在柏林市郊环境优美的别墅里长大,自然界成为他的第一课堂。肯普(J. H. Campe,1746—1818,《鲁宾逊漂流记》的德文版译者)的作品让少年洪堡对陌生的远方充满了向往。洪堡在青年时代曾经师从熟悉热带和极地植物的植物学家韦尔登诺(C. L. Willdenow,1765—1812)。而林奈(C. von Linné,1707—1778)的植物分类法和维尔纳的矿物分类法让他认识到,植被是受地理和气候条件制约的。他还学习过电学和磁学……这些科学训练为洪堡日后研究自然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787年,洪堡进入奥德河畔法兰克福欧洲大学学习行政管理和经济学, 1789年转入哥廷根大学,在这里比较解剖学家、体质人类学家布鲁门巴赫的人种研究给洪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790年春天,洪堡跟随探险家、博物学家福斯特在荷兰、英国、法国等地旅行。福斯特曾经跟随库克(J. Cook, 1728—1779)船长进行环球航行,出版了《南极和环球旅行记》(英文版)、《约翰·莱茵霍特·福斯特和格奥尔格·福斯特的环球旅行记》(德文版)。在这次旅行中洪堡第一次见到了大海和英国植物学家创建的植物园。福斯特优美的文笔,以及强调通过观察自然界不同现象之间的联系以揭示自然界基本规律的方法,对洪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欧洲考察结束以后,1791年,洪堡进入欧洲地质学的中心之一弗莱贝格矿业学院学习地质学。始建于1765年的弗莱贝格矿业学院位于德国的采矿中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矿业学校。中国地质学家王烈(1887—1957)曾经于1911—1913年间在那里学习。弗莱贝格矿业学院因为德国著名地质学家维尔纳长期在那里宣讲“水成论”而盛极一时,各国学子纷纷前往该学院聆听维尔纳的报告。1790年洪堡发表了处女作《莱茵玄武岩的矿物学观察》。1792年在完成学业之后,他到巴伐利亚东北部的一个小镇担任矿井监察员,并在那里研究了地下植物和矿层结构。洪堡通过对矿区所见植物的研究,撰写了生平第一篇有影响的科学论文《弗莱贝格矿区的地下植物区系》。
1797年洪堡母亲去世,留下了一大笔遗产。洪堡继承的遗产足以支撑他的生活,这促使他辞去公职去实现发现新世界的梦想。几经周折与努力,在去东方、南极等地探险的计划失败后,去美洲探险的计划终于得以实现。1799—1804年间的美洲探险后,洪堡带回了四十余箱动植物和矿物化石标本、数百张素描图、成千上万条观测数据,此外还有大量涉及自然科学、人种、民族、文化等的笔记资料。回到欧洲后他居住在巴黎,用二十余年撰写了大量的地理著作。后来人们把他在拉丁美洲的旅行记录汇集在一起,成为34卷本的《去往新大陆赤道地区的旅行》。其中在墨西哥考察基础上撰写的《墨西哥》,成为区域地理学的经典著作。1815年他的《去往新大陆赤道地区的旅行》头两卷发表以后,在欧洲掀起了新的探险热潮。达尔文在随“贝格尔号”旅行时随身携带着此书。
旅居巴黎二十余年后,洪堡于1827年5月回到德国,开始致力于推动德国科学的进步。他参与组建了柏林 - 哥廷根科学中心。1828年他在柏林主持召开了全德自然科学家和医生代表大会。他还举办了大量讲座,仅在1828年的11月,就在大学中举办了61次讲座。2此后的半年中,洪堡每星期都会举办几次讲座。1827年冬季至1828年春季,洪堡在柏林皇家科学院做了一系列公开演讲,漫谈地磁、火山、陨石和日月星辰。这些演讲把看似不相关的学科和知识联系在一起,也使洪堡头脑中的自然画卷逐渐清晰起来,这些讲座的内容后来写进了《宇宙》第一卷中。
1829年,60岁的洪堡应俄国沙皇的邀请去西伯利亚探查矿产资源,后又到帕米尔一带考察。他在这次考察中开创了地磁探矿法。短暂的亚洲之行则催生了2卷《亚洲地质学和气候学的部分见解》和3卷《中亚细亚——关于山脉和比较气候的研究》。俄国之行后,洪堡建议欧美科学家联手搜集更多的全球地磁数据。此后几年间,地磁观测站就在全球各地普遍建立并开始交换观测资料,可以说洪堡促进了国际科技合作的开展。
长期的努力和积累造就了《宇宙》。这是一部涵盖了人类生存环境方方面面的鸿篇巨制,正如洪堡所说:“一部自然宇宙学著作,一幅宇宙画卷,不应起始于地球,而是要从弥漫于太空的物质讲起。随着视线范围聚焦缩小,不同物种独特的丰盛性就会更加清晰地显露出来,自然现象也显得越发繁盛,人类关于物质属性异质性的认知也丰富了起来。”
洪堡绘制的自然画卷:本书各篇导读
在经验性观察和理性分析的共同引领下,《宇宙》第一卷作为一部“知识的集合体”分为三篇向读者徐徐展开了洪堡构思的自然画卷,既有对宇宙知识的一般性概括,也有思考性的认知以及对宇宙的理性理解。
洪堡在《宇宙》中创造了“自然宇宙学”的概念,并在书中多次对这个概念做了说明。“自然宇宙学”这一概念既预示着撰写《宇宙》的思路和方法,也决定了《宇宙》的内容框架。这个框架是如此宏大,以致第一卷的第一篇专门介绍了欣赏自然的方式和宇宙法则的研究路径。
在第一篇中,洪堡把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传统自然哲学的综合认识阶段和科学理解宇宙秩序的阶段,并用实例介绍了如何在宏观的叙述中把自然科学的追求抬升至一个更高的立足点:以当时的科学成果为素材,用独特的处理方式生动地讲述宇宙万物的整体关系。洪堡的科学研究基于他在野外考察过程中深入的观察与思考,以及对庞大的自然界信息资料的分类、归纳和解释之上。野外的观察使他意识到,一切有机形态之间都存在一种神秘的联系,于是洪堡决定在《宇宙》中“把一幕一幕的自然图景按照主导思想排列起来”。
洪堡在长期的学术积累中曾经首创了等温线、等压线和地形剖面图等图解方法,用这些图来反映自然现象的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他研究了气候带分布、温度垂直递减率、大陆性和海洋性气候差异,提出了气候不仅受纬度影响,还受海拔、风向、植被、地形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他根据植被景观的不同进行区域划分,引领了植被区划的方法;他还根据地磁测量数据发现了地磁强度从极地向赤道的递减……这是这些积累给了洪堡理解世界的宏大视角和深刻的思想,这些都充分体现在了《宇宙》的叙述之中。
第二篇介绍了“自然宇宙学”的概念、内容及其描述方式。“自然宇宙学”由“自然地理学”演变而来,洪堡认为“自然地理学”的概念并不确切,但可以通过扩展视角,把地球上和太空中所有存在的事物综合在一起,把自然地理学转化为“自然宇宙学”。
“自然地理学”一词最早出现于17世纪的欧洲,研究除了人类以外的自然环境。到了洪堡的时代,“自然地理学”在欧洲已经被普遍使用,但学者之间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和使用并不相同。有些学者把自然地理学当成对自然界进行记录描述或进行探险发现的工作;有些学者则把它看作是对区别于人类内心思想的外界自然之物的探索。显然,洪堡对于“自然地理学”的概念解释并不满意,他想用“自然宇宙学”取而代之,用比较的方法解释自然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宇宙”一词源于古希腊学者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指世界的秩序,地球和万物的总和。洪堡的宇宙也同样包含了整个物质世界,他说:“‘宇宙’是一个宏大的词汇,意为‘世界秩序’‘秩序的饰物’,它自有一份尊严,除了这样的写作手法,我们别无其他选择。”
洪堡曾经试图把“自然宇宙学”变成像数学、物理学那样精细的科学。但是它研究的对象太过复杂,无法用数学、物理学的方法简单地解决,洪堡只好另辟蹊径,他计划对整个物质世界进行一次大综合,而比较与归纳就成为他理解自然界的重要工具。洪堡在第一篇末尾指出:“我所理解的宇宙学并不是那种引用自然历史、物理学、天文学著作一般性重要成果的百科全书。在本部宇宙学著作中,这些科学成果仅仅只是素材,只有当它们能够解释宇宙力量的合力运作以及自然产物彼此间的催生与制约时,才会被部分采用到。”
“自然宇宙学”思考的是宇宙中所有被创造的和既已存在的事物(即自然现象和自然力量),以便在多样性中识别统一性,探索地球现象之间的共性和内部关联。当然,洪堡也意识到了“自然宇宙学”的研究对象过于宏大,很难像当时一系列新兴自然科学那样建立起成熟的学科体系:“也许有朝一日,我们所有的感性认知都会转化为人类对自然的统一认识,但我们距离这一时刻还很遥远。这一天究竟会不会到来,也十分值得怀疑。不过自然现象错综复杂,宇宙浩瀚无边,这足以让希望化为乌有。尽管我们无法洞察宇宙的全部,但对其中部分问题做出解答并追求对宇宙现象的理解,却永远是自然研究的最高目标。”
第三篇的内容占据了《宇宙》第一卷近80%的篇幅,从“太空篇”到“地球篇”向读者徐徐展开了洪堡描绘的自然画卷。这个画卷的内容丰富多彩,其中《太空篇》从星云、银河、太阳系,到彗星、流星、黄道光;《地球篇》从地球的形状、密度、热能和发光现象,到陆地、海洋大气,最终到地球上的生物……书中“把人类同时获悉的各种知识,以当今的规范、明晰而又提纲挈领地呈现出来”。
第三篇通过对宇宙中各种现象的叙述,向读者介绍了天文学、地质学、地理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最新成果,及其与自然宇宙学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里不妨以“地质学”为例做个说明。洪堡时代正是地质学的“英雄时代”,此时欧洲人摆脱了宗教神学的束缚,开始从科学的角度研究岩石的成因、地壳运动变化的方式,并形成了多种学说。各种学说在学术论战的过程中都在寻找更多的证据,努力完善各自的理论体系,进而推动了地质学的理论进步,促使这门学科在研究范式和方法上逐渐形成共识并最终成为一门科学。
《宇宙》向读者展示的自然画卷,“虽然叙述了很多学科分支,但它们都汇聚在整个自然科学中,如同万道光芒汇聚于同一个焦点”。这是一场酣畅的宇宙旅行,读者在旅程中了解了那个时代自然科学的最新进展、遇到了众多的大师级人物、领略了他们的学术风采和科学思想。不知不觉之中,洪堡让读者认识到了自然界是相互关联的统一整体,为读者打开了看待自然的宽阔视野。
《宇宙》涉及的重要学者
洪堡生活于欧洲学者英雄辈出的时代。他一直活跃于自然科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探险家构成的社交网络中,这为他带来了大量的新知识和新思想。在各种关于洪堡的传记中,都讲述了他与歌德、达尔文等人的交往故事。这里重点谈谈《宇宙》中涉及的几位人物,以及他们的思想和理论对洪堡的影响。
德国学者瓦伦纽斯(B. Varenius,1622—1650)被洪堡称为伟大的地理学家。1650年他的代表作《通论地理学》(也有译作《普通地理学》)出版,对这门学科的发展产生了久远的影响。书中指出,通论地理学是研究地球的总体情况,并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做出解释。瓦伦纽斯强调通论是用数学和天文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通论地理学可以借助理论上的建树,为学科的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瓦伦纽斯提出的概念影响了欧洲一百余年,直到康德才进一步阐述了寻找区域之间的联系、寻找地理现象共同特点的重要性。
由于英年早逝,瓦伦纽斯指出的新方向却未能加以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宇宙》就是瓦伦纽斯观点的具体实践。洪堡指出:“由于瓦伦纽斯当时赖以汲取素材的辅助性学科还存在缺陷,所以他的论述与创作一部宇宙学巨著的恢宏事业还尚不匹配。而撰写一部最广义的比较地理学杰作则是专属于我们当今时代的任务,这部著作应该映照出人类的历史,映照出地表样貌与民族迁徙方向及文明进步之间的关系。”
与洪堡同年去世的李特尔是科学地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比洪堡小10岁,据说是在27岁时与洪堡见面以后才开始转向地理学研究。虽然属于洪堡的晚辈,但李特尔的研究成果引起了洪堡的重视,并在《宇宙》中提到李特尔的著作是“内涵丰富的伟大著作”。他们两人都把“区域”作为认识自然界的核心概念。但是在二位的理论中,人类的地位是不同的。李特尔认为地球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创造出来的;洪堡则认为人类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是自然界平衡中的要素之一。他们在寻找普遍性原则的过程中,又各自形成了偏重自然特征(洪堡)或人文特征(李特尔)的不同倾向,建立起了地理学的自然和人文两种传统。
德国地质学家布赫(C. L. von Buch,1774—1853)是《宇宙》中提及次数较多的学者。他是欧洲著名的地质学家,也是洪堡的校友、朋友。两人都出身于富裕的家庭并因此都能够广泛地旅行。两人又分别于1790年和1791年先后进入德国弗莱堡矿业学院,跟随著名地质学家维尔纳学习地质矿物学,这里是欧洲著名的“水成论”大本营。“水成论”是在18世纪被欧洲学者普遍接受的、解释地球演化过程的假说。洪堡和布赫最初都接受了这个观点。两人都在欧洲具有崇高的声望并且个性十足,两人最终也都放弃了“水成论”,接受了解释地球演化的另一种学说——“火成论”。但是布赫一直专心于水 - 火理论的论证,而洪堡则关注于自然界的关联性。布赫深入扎实的工作为洪堡提供了实证支撑,《宇宙》中不乏对布赫的溢美之词。
天文学知识在《宇宙》第一卷第三篇的自然画卷中只占约四分之一的篇幅,这可能与《宇宙》第三卷将专门介绍天体空间法则有关。洪堡在第一卷第三篇的自然画卷中侧重于描述地球,他虽然有着丰富的野外工作经验,但其天文学知识主要来自同时代的天文学家。好在洪堡生活在天体物理学创建的伟大时代,光学仪器的出现为天文观测带来了革命,这是人类对宇宙天体的认识出现了质的飞跃的时代。
德裔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W. Herschel,1738—1822)是《宇宙》中经常提及的人物之一。赫歇尔是恒星天文学的创始人、天王星的发现者。他编制成了第一个双星和聚星表,出版了星团和星云表,他还研究了银河系的结构,提出了恒星分类法则和演化学说。赫歇尔的观点在《宇宙》中被多次引用,洪堡形容赫歇尔“像哥伦布一样率先驶进了一片未知的宇宙之海”。
当然,洪堡的心目中最重要的人还是他的哥哥、德国教育改革家、外交家和人文学者威廉·洪堡。洪堡兄弟是18—19世纪欧洲学术界的双星:德国柏林著名的洪堡大学是哥哥的杰作;德国的洪堡基金则是以弟弟的名字命名的。3仅两岁之差的兄弟二人专业不同、生活方式不同、性格迥异,但是对未知的探索精神却又十分相似。两人年轻时在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领域开拓各自的事业,却又在一起共度晚年,一起从事研究工作。《宇宙》中多次引用了威廉·洪堡的观点,更是以他的文字作为本书第三篇的结语。洪堡最后写道:“威廉·洪堡的这些文字美丽而高贵,它们发源于情感深处,请允许作为弟弟的我使用上述引言来结束这部描述宇宙万物的自然画卷。”
洪堡与中国
洪堡阅读过中国古代名著《禹贡》,认为中国古代的地理学水平超过了古希腊,而且“中国人长于观测自然,详细记载了观测到的天象”。虽然没有到中国进行考察过,但是洪堡十分关注中国的情况并努力搜集相关的文献资料。
洪堡在《中亚》一书中表达了壮年时代曾经渴望到中国考察,在《宇宙》中更是称赞了中国先进的科学技术,遗憾的是他一直没有机会到中国旅行。1829年,洪堡在中亚之行中翻越阿尔泰山脉抵达中国边境,拜访了中国边防哨所的指挥官并获赠了几本中文书籍。
中国人对洪堡的成就也给予了高度评价。1933年,南京钟山书局出版了中国地理学家联合编译的《新地学》。书中开篇介绍的“新地学开山十二名家”中第一位就是洪堡,说他是“近世地理学创立者中之第一人”。1959年洪堡逝世一百周年,世界各地都举办了大型的纪念活动。中国学界不但派人参加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举办的纪念会,而且在1959年5月6日,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友好协会、中国地理学会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在北京联合举办了纪念会。中国很多著名的地理学家先后撰文纪念洪堡:《中国地理学报》发表了竺可桢(1890—1974)、黄秉维(1913—2000)等人的纪念文章,《北京大学学报》发表了侯仁之(1911—2013)的纪念文章。456现代中国学者关于洪堡的研究成果更是深入且丰富,不胜枚举。
洪堡的中文版传记也出版了多本,如《洪堡与地理学》《洪堡》《洪堡兄弟:时代的双星》《创造自然:亚历山大·冯·洪堡的科学发现之旅》等。
洪堡在身后没有留下财产,但是在他去世的第二年(1860)通过捐赠创立的联邦德国亚历山大·冯·洪堡基金会,让全世界数以万计的学者受益。早期该基金用于资助在国外从事研究的德国学者。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货币贬值,1925年德国政府支持重新设立洪堡基金,开始资助赴德留学的国外学者。至1945年洪堡基金再次被迫停止之前,该基金对中国学者的资助一直占据首位。1953年由一些学者再次推动创立洪堡基金,1978年中国重新向洪堡基金会提出了申请,此后中国与波兰、美国、日本和印度成为洪堡基金资助最多的五个国家。
时代的局限
伟人也难以超越他所处的时代,洪堡亦如此,书中对科学的认知停留在19世纪中叶的理论水平。这里以洪堡在描述宇宙时多次提到的“以太”为例:“云雾状物质飘浮在浩渺的太空中,呈现为以太的形式,有时候它们弥散开来,无形无状无边无际;有时候它们又汇聚成为星云”。
“以太”是一种假想的物质观念,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设想,其内涵也随着科学的发展而演变。“以太”最初带有神秘色彩,后来逐渐增加科学的内涵,几乎在整个19世纪的科学研究中,一直离不开“以太”这种假想物质。19世纪“以太”说风靡一时,物理学家认为它是一种电磁波的传播媒质。但是随后的实验和理论表明,如果没有“以太”,很多物理现象更容易解释。到了19世纪末期,越来越多的物理实验证明了“以太”并不存在。这些实验结果被称为“19、20世纪之交物理学天空上的第一朵乌云”。直到进入20世纪,爱因斯坦(A. Einstein,1879—1955)大胆抛弃了“以太”,创立狭义相对论,“以太”才最终退出了科学的舞台。
大千世界丰富多彩、变化不断,个人能力毕竟有限,洪堡的自然画卷向读者更多展示的是欧洲和美洲的画卷,对于其他大洲的情况则较少涉及。但是瑕不掩瑜,洪堡构建的把地球想象为一个巨大的生命体的自然观,至今仍然影响着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尤其是在地球进入“人类世”的时代,细读洪堡在两百多年前的观点,不得不感叹他理解自然界的超前意识和思想。这,就是《宇宙》的精髓所在。
1 [德]安德烈娅·武尔夫.创造自然:亚历山大·冯·洪堡的科学发现之旅[M].边和,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8:129.
2 [德]安德烈娅·武尔夫.创造自然:亚历山大·冯·洪堡的科学发现之旅[M].边和,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8:191.
3 关于兄弟二人的故事可参阅:[德]曼弗雷德·盖耶尔.洪堡兄弟:时代的双星[M].赵蕾莲,译.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6.
4α 竺可桢.纪念德国地理学家和博物学家亚历山大·洪堡逝世100周年[J].中国地理学报, 1959, 25 (3):169-172.
5 黄秉维.亚历山大·洪堡的生平及其贡献[J].中国地理学报,1959, 25 (3):176-179.
6 侯仁之.洪堡评传[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 (6):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