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镇社区生态空间评价方法与应用
- 刘涛 彭荣熙 王雷 张海英
- 1252字
- 2025-03-28 19:25:25
前言
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提出在乡村地区实现 “生态宜居 ”目标。本书立足人与生态的互动关系,面向乡村地区“三生”空间协调发展需求,聚焦村镇生态空间的评价方法和技术应用。本书基于遥感影像、土地利用调查、自然地理和水文气象等多源数据,研发了村镇社区生态要素分类识别与提取、生态敏感性评价、生态适宜性评价等相关技术,并在村域和镇域两个尺度上开展了案例应用。全书共由7章组成,遵循理论探讨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思路。第1章是引领性的绪论部分,系统性地介绍了村镇社区生态空间优化的重要性及其微观尺度特点;第2章对村镇社区尺度的生态要素进行了细致的分类;第3、4章结合具体案例详细介绍了在这一分类体系下如何基于遥感影像数据实现村镇生态要素的快速识别;第5、6章分别介绍了村镇社区生态敏感性与适宜性评价技术;第7章则是对生态敏感性与适宜性评价技术应用的实际案例检验。
本书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4个方面:第一,构建了村镇社区生态要素分类的新框架,明确区分生态功能要素和生态干扰要素,突出不同生态要素在村镇社区生态系统中发挥的正负作用,有利于根据生态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生态要素优化策略;第二,创新了基于高精度遥感影像数据的村镇社区尺度生态要素识别方法,大幅提高了识别精度和效率,为村镇社区生态敏感性与适宜性评价奠定了通用性的数据基础;第三,针对微观尺度生态要素之间邻接关系密集、相互作用强烈的特点,提出生态要素邻接效应的分析框架和算法,提升了生态敏感性评价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第四,基于村镇社区生态过程微观尺度特点,参照国家现行的相关评价规程,优化了村镇社区生态敏感性和适宜性评价技术流程,使其更加适用于村镇社区尺度的生态评价工作,增强了实用性和可推广性。
本书的主要内容源于“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村镇社区生态系统空间优化与规划关键技术”(2019YFD1100803)的工作成果。技术研发和应用工作得到了项目负责人崔东旭教授、课题组司马蕾副教授和吴冰璐副教授及其研究团队的大力帮助,得到了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王峻处长和其他工作人员的持续支持。作者感谢复旦大学方雷和华东师范大学姚申君两位老师及其团队的技术支持,感谢在技术研发和应用过程中参加技术研讨并提出宝贵建议的刘云中、田莉、李双成、曹广忠、张小艳、王茂军、黄大全、张学霞、缪杨兵、谢玉静、王雨、陈义勇、王洁晶、王锡泽、史秋洁、肖磊等诸位老师,感谢在技术应用方面提供调研和数据支持的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及平谷分局、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院(原山东省土地调查规划院)、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平谷区大华山镇及砖瓦窑村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以及北京大学戴林琳老师。特别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王树通、赵旻枫老师对书稿进度的敦促和细致高效的编校工作。
作为课题负责人,刘涛设计了研究的整体框架和工作思路,统筹负责现场调研和书稿撰写及校对工作。彭荣熙、王雷、张海英等辅助完成了上述工作。课题组也有其他多名成员参与了课题研究和书稿撰写,包括肖雯、苏浩然、朱羽佳、田丽铃、李钧泓、李佳瑞、李从容、熊玉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