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国宪志:全球化时代的比较宪法
- 刘晗
- 1741字
- 2025-03-27 18:39:43
四、 本书内容与结构
本书试图为中国比较宪法的“文档”点击一次“刷新”,为其“地图”点击一次“放大”,为其“软件”启动一次“升级”。具体而言,本书试图超越国别宪法研究,通过回溯宪法理论的元问题,并根据全球范围内宪法发展趋势处理衍生性问题,拟实现三个目标:
就时间层面而言,本书旨在全景式地展现二战以来、特别是冷战以来,全球范围内宪法体制的最新发展态势,以及各国宪法的最新动态(特别是判例),以此更新比较宪法的知识体系,尤其侧重总结冷战结束以来全球化的宪法模式对传统主权国家为基础的宪法模式的更新和突破,并在客观陈述基础上进行批判性的评价。
就空间层面而言,本书努力克服“留学国别主义”的弊端,打开更大的学术视野,不仅进一步深入研究欧美西方国家的宪法发展,而且更加关注亚非拉等“第三世界国家”的问题,从而补全比较宪法的研究视域。此外,本书侧重于理解外国宪法的发展态势和内在原理,而非采取纯粹借鉴和参考的态度。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效果,本书主要采用就国外宪法进行比较研究的方式,仅在必要的些许地方进行一定的中外比较。
就方法层面而言,本书结合功能主义和文化主义的视角,界定和考察晚近在国际学界盛行的“新比较宪法”范式,特别剖析其在宪法教义层面的跨国借鉴现象,洞悉其背后的全球主义冲动,指出其成就与限度。在分析具体问题时,本书力图将原则、制度与权利放到不同国家政治文化和历史传统中,不仅比较宪法文本和司法判词,更要解读语词背后的深层结构(宪法文化、政治惯例和社会意识)。
就行文结构而言,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宪法基本理论”分为三章,力图构建当代成文宪法的认识框架,依次讨论宪法的概念与渊源、宪法制定和制宪权问题、宪法的修正和宪法变迁问题。第一章试图展现,当代国外宪法中对于宪法渊源的界定,不再局限于人民主权产物——成文宪法。法学家和法官通过“不成文宪法”的概念寻找符合全球普遍主义精神的宪法规范。第二章则从宪法制定的前沿问题出发,展现当代的制宪权不再简单地是人民实际参与并表示同意的过程,而是出现“强加的宪法” ( imposed constitution),甚至民众参与越多,宪法通过越难。第三章处理修宪问题,试图展现当代的宪法实践中修宪遭遇的实质限制(“不可修改性”)和司法审查(“宪法结构”),特别着重论述司法机关通过司法审查来介入传统上被认为是政治问题的修宪程序。
第二部分“权力机构:理念与实践”分为四章,旨在描述新比较宪法在政府权力结构领域的最新发展,尤其是横向分权制衡和纵向分权问题。第四章通过分析当代世界主要国家政府体制的最新发展,试图指出传统比较宪法将孟德斯鸠式的权力分立奉为宪法体制经典的做法在当代已经不切实际,新的发展趋势已经突破“三权分立”模式,走向了“新分权”,即一方面超越了“三”种权力,加入独立管制机构等新的权力分支,另一方面超越形式化的分权制衡,开始出现权力交织。第五章则重点处理纵向分权的问题,尤其是晚近以来主要国家整体走向地方分权的趋势,及违宪审查机构介入中央地方关系问题,并用司法技术来处理纠纷。第六章聚焦司法机关的宪法审查权,剖析其起源、发展和当代前沿问题,指出当前司法审查模式除了经典的美国和德国模式之外,出现了弱司法审查模式,而且司法审查处理问题的范围也不仅限于基本权利问题,而是涉足高度政治性的问题。第七章以行政权的历史发展,展现“9·11”事件以来热门的紧急状态权问题,指出长久以来通行的“新罗马”的宪法专政模式已经远远无法应对全球化时代的紧急状态问题。
第三部分“基本权利前沿问题”分为四章,选取当代基本权利宪法保护实践过程中极具代表性的问题,展现当代前沿趋势。四种权利体现了宪法权利的交叠,也体现了宪法的司法解释难题。第八章描述表达自由当代宪法实践的新发展,特别探讨在互联网新媒体时代表达自由的具体含义。第九章和第十章则描述两项涉及人身自由的争议性宪法问题(堕胎和性取向),凸显新型道德文化权利对宪法实践的挑战,尤其是宪法中没有明文列举的权利问题。第十一章处理社会经济权利,特别是司法审查能否处理积极权利的问题,展现在新自由主义背景下,宪法在文本中承认社会经济权利的同时,实际上得不到强有力的司法执行。
在结论部分,本书将对当代比较宪法的整体图景和中国比较宪法学的方法论进行总结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