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
艺术无国界,各有各的味
艺术家的人生阅历奠基并决定着艺术家对艺术认识的水平和高度,决定了其审美视野的宽度、广度以及思想境界的高下雅俗。
艺术家个人的精神品质、格局、胸怀、风范,往往与其艺术作品有着某种内在的、必然的关联,有着极高的吻合度。
欣赏艺术作品,通常人们都是从笔法、墨法、章法来评判作品的质量与水平,而要深入了解、解读作品所表达的深刻内涵,单单从笔法、墨法、章法以及艺术品外在形态揣摩作者的意蕴,解读作品的内涵,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清楚地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的人生经历、精神风貌、人格品质等,才能对艺术品有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解和解读。当然,这样的解读与理解,还要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品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均有所不同。比如,同样是花鸟画,中西方画作的风格就有很大差异,这里,我们不妨首先看看中西方文化有哪些差异,搞清楚这个问题,对我们解读、分析、欣赏中国花鸟画艺术品具有指导意义。
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差异,笔者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是经济制度的差异造成文化的差异。我国的传统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传统的儒家思想造就了人们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的处世原则。以古希腊文明为代表的西方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其远不像我国古代社会那样倚重农耕,西方人喜欢探索,文化比较外向,经过工业经济时代的洗礼,工业文明更加造就了西方人以独立、自由、平等为处世原则的基本特征。
二是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文化的差异。我国处于半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之中,这使中国人的思维自古以来就较为封闭内敛,人们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强调时间积淀,提倡“以史为镜”,较为缺乏空间意识。这种思维塑造了大多数人们求稳好静的性格特征,对新鲜事物、未知事物缺乏足够的兴趣去主动探索。
而海洋型地理环境的开放性,让西方人自古希腊时期就开始注重研究自然客体,探索自然奥秘,加之海洋环境的山风海啸、动荡不安,也构成了西方文化注重空间拓展与扩张和对未知世界的不断探索以及较为普遍的冒险精神等特征。
三是历史背景的差异造成文化的差异。中西方由于各自的历史背景、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审美心理、风土民俗等的不同产生较大的文化差异,许多都是在社会发展、历史沉淀中日积月累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
基于上述原因,形成了中西方文化各自的鲜明特征。要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就要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以及社会风俗习惯,从而有利于我们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使我们的跨文化交际与交流借鉴更有效、更顺畅。
那么,是什么影响着中西方艺术品创作与鉴赏出现差异呢?归纳起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
一是中西方人们不同的思维模式决定了创作与鉴赏的差异。中国人喜欢跳出现实站在生命的高处思考问题,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着深刻的思考,很大程度上多以直觉思维或者感性思维模式对待世界;西方人则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以及看待世界的本源。
二是中西方人们对待利益的不同侧重决定了创作与鉴赏的差异。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团体利益,即家族利益、社会利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主流观念向来主张克制自我欲望,强调富有家国情怀,倡导为了集体、社会、民族、国家的献身精神;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不上团体与国家利益。
三是中西方科学观的不同决定了创作与鉴赏的差异。中国人大多相信既有的先贤的经验,相信已经成为共识的权威,甚至崇拜或者迷信权威。在前人引导下走路,多多少少缺乏创新和探索意识的主动性;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敢于质疑和挑战权威,富于冒险、探险精神。
四是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决定了创作与鉴赏的差异。中国人重视人伦道德,西方重视契约精神;中国人重视人情,西方重视理智;中国人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伦理则重于竞争;中国儒家思想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自我道德修养。西方的伦理道德则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后天道德教育。
五是中西方处世哲学的不同决定了创作与鉴赏的差异。中国人内敛、自省,喜欢“日三省吾身”,把自我修养身心看得很重,崇尚整体稳定,把世界上的一切,包括自然和他人都作为个人应当融入的对象,“天人合一”思想就是最好的诠释;西方人普遍性格偏于独立、外向、强悍、富于进取性,崇尚个人意志,把世界上的一切,包括自然和他人都作为个人应对的、需要征服的对象。要仔细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还有很多很多,这里不再赘述。
在这样不同的文化条件下,中西方的艺术创作与鉴赏便出现较大的差异。下文仅就花鸟画艺术的差异作一比较,便于读者朋友更好地鉴赏与批判。
二、中西方花鸟画艺术的差异
中国花鸟画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其表现的笔墨情趣、人格力量、思想意识、价值取向等均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表现的是人与自然万物的审美关系,是艺术家抒发情感、间接批判或者褒扬自然与社会生活的表现形式,并以此提升人们的审美情趣与道德修养。
中国的写意花鸟画重视线条的运用,通过线条的勾勒表达意象、物象之间的境界。与传统书法艺术中的行书颇为相似,运笔多中锋、侧锋、逆锋、颤笔。中锋要求落笔中正,不偏不倚,运笔有韧劲有力道;侧锋要求落笔偏侧横扫,展现浑厚之感;逆锋多为改变正常走笔方向,以加重笔触的苍浑感;颤笔是中锋落笔,即在颤动中运笔,通常讲的一波三折就是采用此法。中国的写意花鸟画效果突出华润、松活、灵变、沉重、洒脱、挺拔、刚健、生涩、苍老等多样性变化,强调画面的生命力,笔法上往往是轻中带刚,柔中带骨,笔断意连,气韵贯通。画法上有皴擦,有顿挫,有钩斫,也有泼墨。根据使用水墨色彩上的差异,可以分为水墨花鸟画、泼墨花鸟画、设色花鸟画、白描花鸟画、没骨花鸟画等许多种类。不论何种表现方式,花鸟画创作都强调源于自然、源于社会,注重写生,而不是单纯的模仿,是在真实描绘物象的基础上,表达花鸟的生命力及其与自然、与人类不可分割的某些特征,重视传神、传韵、传意,倡导立意高远,强调笔墨情趣的变化,达到画面丰富多彩。
西方花鸟画更加重视透视法运用、解剖学运用、背景原理运用,强调观察物象的真实形态、构造、穿插等整体关系,所表达的建筑、水果、器皿、花鸟虫鱼等往往与真物一致;背景方面则追求实物必有背景以及真实意义上的环境、光影等,强调画面饱和,一般不留大量空白。技法上尤其注重描摹、描写、复摹、填绘、套色、刮涂等技法,程式繁复,优点是可以反复修改最终达到理想状态而成型。
中国花鸟画不受透视法局限,往往依照艺术家个人心性任意驰骋,将书法形式与水墨绘画相结合,大多一气呵成,体现出书画同源的特征。相比较而言,中国花鸟画更加追求神似、意象以及画外之音、画外之意,通过画笔扩张,表达物象之力、之美、之性格特征,画面讲究计白当黑,也注重删繁就简,从而彰显出与西方花鸟画不一样的风格特征。
中西花鸟画作的差异还表现在调子不同、章法不同等方面。比如,西方花鸟画强调质感,追求逼真、写实、立体、色感、空间感、比例等综合因素的对比关系,画作落款简单明了。而中国花鸟画则强调用笔的长短、粗细、曲直以及不同的点、线、块、面、浓淡、枯润等多种变化及运笔轨迹。从传神角度来看,中国花鸟画更突出气韵生动,以形写神,笔法上要求平、圆、留、重、变。墨法上要求墨分五色即焦、浓、重、淡、清。章法方面,一般都是绘画与诗文、书法、篆刻四者有机结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画意,交相辉映,这是中国花鸟画追求的至高境界。
当然,艺术是相通的,艺术也是没有国界的。中西方绘画的目的相近,都是通过某种方式将人类的美好瞬间、美好物象、美好情感加以描绘、刻画,以影响更多的人去欣赏、批判。画家对点线面原理的运用也是相同或者相近的,这是共同的基本元素,画作都是反映在一定介质上的艺术品,比如纸张、画布、墙体、建筑物、实用器物等。尽管文化传统不同、思维方式不同,但画作共同表达着艺术家的理念和意境,反映出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思想倾向、艺术性、时代性和历史性。
三、捕捉灵光一现是艺术家的至高境界
在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当中,那些长久流传下来的经典艺术作品,大多是人民大众所普遍喜爱和欢迎的。
自古以来中国画都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历代拥有绘画艺术技能者往往都是文人、政客,纵观古代历史,除了极少数专业的宫廷画师而外,几乎没有专业画家和职业画家。中国画从来都不是高高在上、曲高和寡而束之高阁的艺术品,往往是能令人们感到身心愉悦的伙伴,如流传千古的北宋张择端笔下的《清明上河图》,就生动记录了汴京的城市面貌。画作中的元素均是人们常见的、生动的具象,作为那个时代风土人情、建筑艺术、服饰文化、市井生活等的集大成者,《清明上河图》表达得并不抽象,甚至还很具体。
中国画是画家人格精神的物化,艺术家通过对于创作对象的细心观察,捕捉神形,汲取创意灵感,表达对万事万物的情感与情绪。心怀大爱之人,才能创造出体现大爱的艺术作品,通过画笔将自己对自然万物灵性的理解乃至敬重、崇拜表达出来。自古以来,凡接地气的艺术家,就是将身心、将灵魂与自然万物、与人类社会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人,这样的艺术家符合时代审美需要,是人民大众欢迎喜爱的。因而,评价艺术家的作品价值,不单单要从技法、笔法、色彩、力道上进行考量,更应该从艺术家的人格力量以及其对自然、社会、人生的高度理解、概括、凝练、升华多方面考量,在这里,艺术家作品所表现的时代感尤为重要。
艺术家的人格修养、学识水准、笔法技法应该是统一的,三者并驾齐驱,才能够心手相一,才能够创作出高品位的充满人文气息、文化色彩与时代特点的艺术品。
艺术创作中,灵光一现是经常发生的,善于捕捉灵感,这是优秀艺术家的过人之处,他们可以将稍纵即逝的点点滴滴、事物形态、情感与情绪通过艺术加工与描绘转化为神奇与不朽。
艺术家的个性风格各异,粗放豪迈的艺术家,眼里充满着人间大气象,如海天山水、风雨雷电、人生百态,突出一个大字;细腻内敛的艺术家,则善于从细微处入手,尤其善于捕捉常人经常忽视的每一个细小精彩的瞬间,诸如小鸟振翅、蜻蜓点水、蚂蚁搬家、蜜蜂打架……着眼点与入手处不同,呈现的作品形态就千差万别。但无论何种形态,都离不开艺术家个人的心性、性格、气度乃至精神。因而,一位成功的艺术家,往往能够捕捉到转瞬即逝的灵光一现,并将这个瞬间通过自己的笔触转化为永恒。
四、中国写意花鸟画的特点
中国传统写意花鸟画分为大写意与小写意。大写意突出离形、尚意、神韵、格调八个字,熟悉并解透此八字,才能够真正读懂大写意花鸟画作品及其艺术追求。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大写意具有比较抽象的特点,更具有夸张的艺术手法。相比于大写意的抽象与洒脱,小写意花鸟画则更偏重于自然与具象,笔墨、色彩交代得更具体细致。写意花鸟画突出线条的形态,古人的“寓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讲的就是用笔独特的方法,强调文质相兼,雅俗共赏。实际上,写意旨在追求一种淋漓尽致的抒情,不受对物象描头画脚、力求逼真的束缚,不是照搬自然,而是紧紧抓住花鸟鱼虫与人们生活遭际、思想情感的某种联系,加以强调或者突出。在这里,艺术家既重视真,又注重美与善的表达,强调通过对花鸟画的欣赏,来影响人们的志趣、情操乃至价值观,从而彰显艺术家的内在意识与追求。
本书通过对著名画家刘延风写意花鸟画的赏析,介绍写意花鸟画的相关历史文化知识,介绍相关的技法、墨法、章法等常识。本书谨以一家之言,与读者朋友共勉,对花鸟画艺术的鉴赏若有一定参考意义,则是作者极大的欣慰。
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是为序。
2020年5月初稿成于兰州大学三闲斋,再改于2020年12月
张宏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