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做出系统、深刻的关于金融风险治理的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有关金融安全和金融风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为做好新时代金融安全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会议上强调,“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维护金融安全,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件带有战略性、根本性的大事。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金融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关键领域之一,金融开放是提升我国金融机构、完善资本市场及做强做大金融业等的重要途径;然而,金融开放是把“双刃剑”,它同时会使我国金融机构、金融业等面临更大的外部冲击,若金融安全边界不牢,极有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为应对经济安全、信息安全等非传统安全的挑战,党的十八大后我国成立了国家安全委员会,负责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2015年1月颁布的《国家安全战略纲要》指出,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强调应重视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资源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领域。2015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通过实施,其中第二十条提出“国家健全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和金融风险防范、处置机制,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和基础能力建设,防范和化解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防范和抵御外部金融风险的冲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金融进一步提升了开放层次。目前,从行业准入层面看,我国金融其实已完全开放。金融开放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金融技术和经验,使国内金融更快地融入国际大环境中;另一方面也会对国内资本市场、金融市场、金融环境带来影响和冲击。国际上的“热钱”以及资本逐利本性也会冲击和损害国内金融体系,金融信息的外泄以及金融人才的外流也会削弱或影响国内金融实力,国际资本通过金融制裁、实体企业制裁等手段严重威胁我国金融价值及金融价值基础安全,威胁我国金融安全边界。

基于此背景,为更好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风险防范、金融稳定与安全等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更好地运用习近平总书记系统的国家安全理论体系指导防范金融风险及构建新时代我国金融安全边界,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金融安全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组织开展金融安全与风险管理相关课题研究,此书正是相关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

研究中心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专家团队开展金融安全与风险管理的课题研究,共成立四个课题组,围绕“银行挤兑的心理因素及防范”“外汇管制的界限”“系统性风险的产生机理及预警体系”“国家金融安全边界构建”等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通过案头调研、现场调研等方法对课题涉及的金融体制机制相关政策制度及法规、金融监管机构及相关金融机构等进行研究和调研,吸纳了发达国家金融风险与金融安全等方面的相关经验启示,并多次组织相关专家对研究课题的设计、报告撰写、成果体现等进行研讨,最终形成研究报告,并集结成此书。

银行挤兑是引发金融危机的直接导火索之一。预防银行挤兑的发生,需厘清银行挤兑发生的群体心理的形成机制及其变化的影响因素,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风险承担机制,对发生挤兑危机的银行机构进行有效救助,并按市场化原则对问题机构进行分类处置,维护市场信心和金融稳定。外汇管控失效是金融安全边界直接损毁的重要原因之一。应通过增强汇率弹性、平衡利差和汇率关系、增强经济发展潜力等来夯实汇率稳定的基础,并通过稳步推进资本市场开放、推进外汇市场市场化运转、顺畅外汇交易通道、完善资本市场价格竞争机制、丰富防控资金外流的政策工具等,实现资本自由流动、固定汇率制度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三者的良性互动。发生系统性风险是金融安全边界崩溃的表征。通过阐明系统性风险的动态演进机制、产生机理等,从宏观经济、市场情况、部门杠杆率、流动性风险、脆弱性五个维度构建系统性风险的预警体系,可以有效预防系统性风险的发生。金融风险的有效防范需要牢固的金融安全边界。应明确金融价值及金融价值基础的主要内容,厘清各类金融价值及各类金融价值基础间的边界关系,确定金融价值及金融价值基础的安全边界、标准或阈值,构建监管体制机制、金融机构、政策法律、自律性组织、粮食等核心金融主体的安全边界,以切实保障国家金融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准确判断风险隐患是保障金融安全的前提。本书遵循“识别金融风险-防范金融风险-构建金融安全边界”这一逻辑思路,共分为四篇。第一篇为“银行挤兑的心理因素及防范”,主要通过梳理银行挤兑的逻辑、理论模型及相关案例,总结出银行挤兑的心理因素,叙述了国内外挤兑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处置过程,并针对国内银行挤兑心理提出应对模式和防范的对策建议。第二篇为“新时代我国外汇管制的界限确定:政策空间与市场操作边界”,主要通过梳理国内外外汇管制的做法和经验,进一步分析当前我国外汇管制的必要性、压力及动力,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资本市场体制改革的对策及建议。第三篇为“系统性风险的产生机理及预警体系”。首先,对金融稳定的内涵、判断方法、边界与金融安全的关系等进行详细分析介绍;其次,介绍了国内外金融稳定监管机制的相关机构及其成功经验;再次,从金融系统风险的内涵、成因等方面介绍了金融系统性风险的相关理论;最后,对金融系统的动态演进机制、发达国家监测金融系统性风险的经验及成熟的金融系统风险监测指标体系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金融系统性风险的监测与预警体系。第四篇为“新时代国家金融安全的边界和构建”。首先,对新时代国家金融安全边界的概念、内涵、特征等进行分析界定,并阐明新时代国家金融安全边界构建的理论依据、国家金融安全边界的组成要素及其影响机理;其次,分析总结金融强国、构建国家金融安全边界的经验;最后,分析我国构建金融安全边界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构建我国国家金融安全边界的对策及建议。

本书较多地使用了“金融安全边界”“金融价值”和“金融价值基础”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诠释和宽泛的解读,目前这些概念鲜有使用。我们在研究过程中,认为国家金融安全应有边界维护,而且边界可以是多层次、多维度的,从而使人们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金融风险与安全问题的多样性和重要性。金融除服务实体经济外,也是经济的价值体现,所以在使用“金融价值”和“金融价值基础”时,我们试图从金融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阐述价值被威胁所造成的金融风险,并引申到国家金融安全问题。当然,由于认知和理论水平有限,我们尚未从理论上和原理上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挖掘,这是本书的不足之处。

事物是动态发展的,金融风险的特征、表现形式以及对安全的危害也会动态变化,在不同的时间,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及传染路径等可能不同,对安全的影响程度也会有很大差别。中国经济在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时,会遇到各种风险和挑战,金融也不会一帆风顺地驶达彼岸。从国家安全建设的高度理解和认识金融问题,要用动态的视角去识别、预警和防范,并根据不同时期的风险特征动态构建和完善我国金融安全边界,服务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并为全球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智慧。

参与本书撰写的有夏斌、朱小黄、俞勇、曹诗男、张微林、姚金伟、郑鸿。在课题形成过程中,研究中心多次组织有关方面专家进行讨论,王景武、张红力、曾俭华、郝爱群、周诚君、孙蚌珠、龚六堂、王哺劬、孙熙国、赵锡军、张圣平、王巍、王晓波等专家参加讨论,并提出了有价值的修改意见;韩毓海、李琦就讨论内容提出许多建议。俞勇对本书架构和叙述方法进行了系统整理。张晓燕在本书编撰过程中做了很多沟通协调工作。全书由王洪章总撰定稿。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首任院长于鸿君对课题给出了很多指导,提出了许多重要的修改建议,并欣然为本书作序,太和智库在研究中心的课题研究和本书出版过程中,给予了支持和帮助,北京大学出版社的林君秀女士在本书出版过程中给予大力支持,裴蕾和张燕两位编辑对书稿进行了精心的修改,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王洪章
2022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