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乡村振兴与特色产业

(一)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相较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国有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经济形式,而且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发展壮大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是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物质保证。

1. 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发展历程与现状

在探究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之前,有必要首先摸清该经济形式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发展历程,从而更好地、更深入地把握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改革的脉搏。

农村人民公社发展时期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至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推行人民公社集体所有制经济体制,彻底解决了农村土地私有、农民劳动积极性不高、贫富差距大等问题,对奠定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发挥了积极作用,与计划经济体制高度贴合,兴修水利、按计划种植、集中推广农业技术等,充分体现了国有经济体制的优点,保持了较高的生产力水平,但也带来了模式僵化、活力不足等问题。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

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劳动力的工作热情得到了极大的释放,推动劳动力按市场配置。在这个大背景下,农村开始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取得土地使用权,在农业技术不发达、全球化产业分工还未展开的情况下,生产力得到解放,劳动效率大幅提升,但也带来了劳动力使用效率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等一系列问题。

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发展时期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迅速提高,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城镇化速度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以乡镇企业、养殖、联合种植等为代表的集体所有制经济发展迅速,有力地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探索中取得了很多类似大邱庄、华西村的成功经验,但也存在发展不均衡等新的问题。

2. 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市场竞争加剧,优势不断丧失

进入21世纪,我国已经进入全球经济大循环体系,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在这一轮优胜劣汰的过程中,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正在经受新一轮的洗牌和考验,特别是网络经济时代,依靠信息封闭、市场垄断、模式创新取得的竞争优势很难保持,集体所有制经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缺乏活力,产业优势逐渐消失,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日益下滑。

市场集聚效应造成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人才、资源流失

改革开放试点先行带来了全国经济的大发展,同时,市场调节作用的发挥也造成资金、人才、资源在东部沿海城市大聚集,这使得原本发展得有声有色的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受到很大的冲击,在全国人力资源成本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依靠低廉的人工成本和消耗资源发展的模式将难以为继,持续下去,对整个经济的发展会带来不利影响。

在政策和法律层面缺乏研究与实践

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来源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受业态和政府监管的限制,目前,没有更多的政策和法律规范支撑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包括资本运作、合并重组、税收、补贴等引导政策很难制定,加之地理位置、交通、信息等条件的限制,转型很慢,缺乏风险识别、管理的机制等,出现了很多自生自灭的情况。

3. 主要思考与解决方案

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面临新的改革挑战

集体所有制经济体制的优势在于村集体能够对村办企业实行统一管理,同时调动群众积极性,合力发展;其劣势在于集体所有制经济主要以第一产业为核心,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较强,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较弱。不论是人民公社模式,还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模式,都是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发展到今天,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出现了新的问题和困难,需要统筹规划,在现有基础上向新的层级发展。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引导

在世界经济中,中国的地位和分工不断稳固,并向新的层级跃进,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特别是乡镇企业在上一轮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可开发空间很大,政府应当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优势,更加关注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在全国一盘棋、产业布局、资源调配等方面下功夫,跨地域规划引导,打破以村为单位的小规模发展经营模式,按产业链规划,释放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的活力。

加强法规建设,保护劳动者积极性

除了收入水平的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均财产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财产形式日益多元化。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在权属确定和转让、收益分配等领域依据的是统一的法律,细分程度较低,更多的是依靠村级组织,主要是村“两委”负责人的决策、政策把握程度进行运作,国家机关管理的幅度也较小,在经济规模较小时体现出灵活、快速的优势,但是在参与产业竞争时就出现很多劣势,缺少可行性强的法律法规支撑。

加强理论研究,提供智力支撑

我国逐渐与世界接轨,不断引进先进的工具和手段、吸纳国际型人才,促进经济转型和发展,但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特色。目前,虽然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等也在跟进研究,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多以单点研究为主,缺乏数据分析、理论依据,对引导、指导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转型和发展的支撑不足。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

发展集体所有制经济,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在集体所有制经济壮大以后,要注重民生工程建设,让村民享受到集体所有制经济的丰硕果实。几轮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但相比物质文明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投入,以及劳动力接受培训、享受健康文化生活明显不足,导致管理和从业人员思维受限,反过来影响了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的转型和发展。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为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面临转型和管理的一系列难题,政府应当加强理论研究,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强引导监督,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督作用,保证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另一方面,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引导产业逐渐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型。通过政策支持、法律规范、加大投入,以及引入现代化科学技术与标准化管理制度,做大做强集体所有制经济,为国家产业升级和参与全球竞争增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