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特色国际经济法学探索(上、下册)
- 曾华群
- 1152字
- 2025-03-28 14:00:57
自序
敝帚自珍,人之常情。在融媒体时代,出一本自选文集,反映本人有关中国特色国际经济法学的探索,自以为或有“私人定制”式的增进学术、经验和情感交流的意义。
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步入复兴大道,欣欣向荣,举世瞩目。为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国际经济法学在我国产生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话语”。本书汇集本人教学之余在海内外发表的有关中国特色国际经济法学的代表作。全书分为六编十五章。第一至四编是论文集,分别探讨“国际经济法的‘中国特色话语’”“国际投资法的中国特色实践”“国际贸易法的中国特色实践”和“香港涉外经济法律实践”等四个领域十个专题,合计三十八篇论文。可与大家共勉的是,全部论文均为本人潜心面壁独力完成之作。早期的手抄卡片、复印资料和近期的网上资源收集,亦是亲力亲为。本人以为,主题性文集的独特学术价值是,由于汇集作者持续研究同一主题的成果,较系统反映其学术观点的形成和发展,更有利于深入理解其基本立场和学术理念,引发进一步的研究和交流。
知行合一,功夫在诗外。在汇集学术论文的同时,本书希望为学界同行和广大读者提供多层面、有个性的相关信息,以期深化互动交流。第五编和附编是本书在论文集结构方面的拓展和创新。第五编题为“中国特色国际经济法学科的创建”,选择具有代表性、参考性的信息资料,从学科建设实践、学会工作感悟和治学心得分享等方面反映本人参与创建中国特色国际经济法学科的实践和体会。附编题为“惠风和畅 家国情感”,是本人感念父母亲人、分享成长经历和温馨情感的文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本人所处的家庭环境、社会背景和时代特色。
人有生命、慧命、使命,贵有自知之明、感恩之心、奉献之志。在一定意义上,本书是一个“50后”学者对家庭、母校和国家的感恩汇报。梦幻机缘。 1978年初,在经历了三年“文革”和九年农工生活后,本人有幸“由工转学”,成为恢复高考后的首届(1977级)大学生,在厦门大学历史系攻读历史学。 1982年初,成为厦门大学法律系国际法专业的首届(1981级)研究生,开始了在国际经济法领域学习、教学和研究的漫漫长旅。一直以来,秉持“知识报国,兼济天下”愿景,自信自强,且行且珍惜,内心充满感恩。感恩亲爱的父母亲人,感恩“惠风和畅,敬业奉献”的家风!感恩亲爱的“厦门系”母校厦门第五幼儿园(1959届) 、厦门民立小学(1965届) 、厦门第一中学(1968届初中)和厦门大学(1981届本科、1984届硕士、1990届博士),厦门大学更是我家四兄妹共同的母校!感恩伟大的祖国,生于斯长于斯,感恩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担当匹夫之责,奉献一份心力!
十分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杨立范老师第一时间表示支持和悉心安排本书的出版计划。十分感谢刘秀芹编辑的精心编辑。付梓之际,适逢母校厦门大学迎来百年华诞大庆,谨奉献此感恩之作,聊表寸心。
曾华群
2021年4月6日
于厦门大学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