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互文性的研究视角
作为语言研究和社会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互文性受到了语言研究中不同领域学者们的关注,主要包括语用研究、文体研究、批评性研究和语境重构研究。此外,互文性还常常用于翻译研究、形象建构研究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等重要研究领域。详情请看下文。
1. 4. 1 互文性的语用研究
作为语言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过去40年间,语用学研究蓬勃发展,衍生出了许多流派,其中最为显著的是英美语用学和欧洲大陆语用学两大流派。英美语用学流派认为,语用学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分支,与语音学、音系学、形态学、句法学和语义学等并列,其基本研究课题包含指示语、会话含义、预设、言语行为和对话等。虽然英美语用学流派研究内容广泛,但系统性不足,研究视阈较为集中,尚未能综合考虑涉及语言使用的文化、社会及认知等全方位的因素。而欧洲大陆语用学则强调语言学的语用维度,整体纳入了语言使用的各种因素,在解读语言使用上立场宽宏,囊括了哲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话语分析和交际民俗学等不同学科的研究课题。维索尔伦( Verschueren,1999)更是将语用学视为从认知、社会和文化三个不同维度对语言现象的功能性综观,提出了最为全面包容的“语用综观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语言顺应理论。在维索尔伦看来,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三大特性,也即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共同构成了语言的基本属性(武建国、秦秀白,2006) 。其中,变异性为语言使用的选择提供了可能性;协商性指语言选择为动态多变的过程;而顺应性则为语言选择的最终目标,其顺应对象可进一步分为顺应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智世界中的各种变量。
互文性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与语言使用的认知、社会和文化因素密切相关。因此,维索尔伦提出的顺应论可有效地阐释互文性的运行机制,属于互文性语用研究的集中典范。请看例1-2:
【例1-2】
医学上从来都不存在EB病毒流感,因为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导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而流感病毒只包括甲型、乙型、丙型和丁型四种,其中前三种可引起人类感染,前两种为人类常见感染类型。看到没有,流感病毒中根本没有EB病毒这一选项。
……
在流感盛行期间,流感患者甚至还未感染的我们都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01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02平时要注意充分休息、多喝水,清淡营养饮食,保证睡眠时间;03尽量避免前往人多拥挤或空气流通不佳的公共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前往人多场所时需要佩戴口罩……
(选自新华网,《今年EB流感严重,10分钟病毒入体?真相是……》)
本例选自微信公众号新华网一篇关于病毒流感辟谣的推文。值得注意的是,这篇微信推文融合了科普知识(粗体部分)、作者评论(斜体部分)和说明(下划线)三种截然不同的体裁。具体而言,这篇新华网辟谣推文首先从专业角度说明流感病毒的类型,通过运用医学术语和临床知识,向读者提供科学理性的科普知识。接着作者采用了非常口语化的表达,“看到没有”,语气平和亲切,藉此告诫读者,EB病毒这一说法纯属谣言,并不存在,与读者建立了强烈的互动性。最后在解释清楚之后,作者举例说明一系列避免感染流感病毒的具体措施,帮助读者预防病毒,增强身体素质。这一推文通过三种不同体裁的混合,形成了篇际互文现象,顺应了物理世界中专业知识的科学性、社交世界中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心智世界中珍爱生命的心情,成功地达到了作者的语用交际目的。在完成了这一系列选择、动态协商和顺应后,这一篇际互文语篇就顺理成章地形成了。其实,互文性的语用学研究,重在讨论“语言使用者在交际过程中究竟干了些什么”这一中心问题,除了讨论互文性运行机制外,其使用动机和语用功能也不可或缺。那么,有关互文性语用研究的详述,请见本书第五章。
在第五章,笔者将从语用综观论出发,重点对篇际互文性的语用研究进行详细论述。经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文学语篇还是非文学语篇,都存在篇际互文现象,而篇际互文策略的巧妙运用,不仅为社会实践的开展增加了可行性,更为实现语用成功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保障。具体讲,如果说互文性是手段,那么语用成功便是目的,语用的成功为达到私人或公共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1. 4. 2 互文性的文体学研究
互文性的文体学研究关注的是文学与非文学语篇的结构特征及文体功能,认为互文性是构成各类语篇、映射社会现实的一个重要手段。这一研究成功地将社会、历史和文化语境等元素引入各类语篇结构的分析中,让文学语篇的艺术魅力得以绽放,让非文学语篇的美学价值得到重视。事实上,文体种类纷繁多样,包括小说、诗歌、散文和影视剧本等,其中明显互文性和篇际互文性的运用极为广泛。下文中,笔者将以中文散文、文言文及英文小说的节选为典例,归纳各类文体中常见的互文现象,并简单演示互文性的文体学研究。请看下例:
【例1-3】
我现在还想补充一点,很重要的一点。根据我个人七八十年的经验,一个人绝不能让自己的脑袋投闲置散,要经常让脑筋活动着。根据外国一些科学家实验结果,“用脑伤神”的旧说法已经不能成立,应改为“用脑长寿”。人的衰老主要是脑细胞的死亡。中老年人的脑细胞虽然天天死亡,但人一生中所启用的脑细胞只占细胞总量的四分之一,而且在活动的情况下,每天还有新的脑细胞产生。只要脑筋的活动不停止,新生细胞比死亡细胞数目还要多。勤于动脑筋,则能经常保持脑中血液的流通状态,而且能通过脑筋协调控制全身的功能。
我过去经常说:“不要让脑筋闲着。”我就是这样做的。结果是有人说我“身轻如燕,健步如飞”。这话有点过了头,反正我比同龄人要好些,这却是真的。原来我并没有什么科学根据,只能算是一种朴素的直觉。现在读报纸,得到了上面认识。在沾沾自喜之余,谨做补充如上。
这就是我的“长寿之道”。
(选自季羡林《长寿之道》)
“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一生命运多舛,体弱多病,却多福多寿。例1-3点明了季羡林老先生的养生秘诀,形成了典型的篇际互文语篇。第一句和第二句运用了记叙文体裁中的描写手法,表示他经常动脑筋的好习惯兴许是长寿的原因之一。斜体部分属说明文体裁,引用了科学家的实验结果,陈述了“用脑可以促进脑细胞新陈代谢”这一科学事实。最后两句则属于作者自己的观点,他肯定了用脑的益处,用切身体验支撑了科学论述,可归为议论文体裁。第二段中的“身轻如燕,健步如飞”一句戏侃了季老先生老当益壮的身体状态,其中“身轻如燕”出自宋代文言传奇小说《赵飞燕别传》,比喻人身姿翩然、体态轻盈;“健步如飞”出自清代蒲松龄所创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凤阳士人》,比喻人脚步快而有力,属明显互文性中的用典现象。上述语篇将记叙、说明和议论三种体裁和谐地链接起来,在长寿之道这一话题上表明了个人观点和科学立场,彰显了散文语篇的科普价值。再看下例:
【例1-4】
十四年,瑜、仁相守岁余,所杀伤甚众。仁委城走。权以瑜为南郡太守。刘备表权行车骑将军,领徐州牧。备领荆州牧,屯公安。
十五年,分豫章为鄱阳郡;分长沙为汉昌郡。以鲁肃为太守,屯陆口。
十六年,权徙治秣陵。明年,城石头,改秣陵为建业。闻曹公将来侵,作濡须坞。
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余。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初,曹公恐江滨郡县为权所略,征令内移。民转相惊,自庐江、九江、蕲春、广陵户十余万皆东渡江。江西遂虚,合肥以南惟有皖城。
(选自陈寿《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例1-4记载了建安十四年到建安十八年正月两军对峙的历史事实,为典型的链接型篇际互文语篇。其中出现了四个时间变量,建安十四年,曹军溃败,弃城而逃;建安十五年,孙权设郡,重整守备;建安十六年,孙权迁官署,再次加强防卫;建安十八年正月,曹操大肆进攻濡须坞,两军相持一月,曹见权军军容整肃,喟然撤军,并错令军民东渡长江,回归中原,致使长江西岸空虚无人,让敌军趁虚而入。这一语篇将不同的时空变量及四个阶段的战况链接起来,构建出干净利落、一目了然的篇章架构,清晰地逐年记录了魏、蜀、吴三军的战争风云,勾起读者了解后情的欲望。再看下例:
【例1-5】
“ His appearance, —I forget what description you gave of his appearance;—a sort of raw curate, half strangled with his white neckcloth, and stilted up on his thick-soled high-lows, eh?”
“ St. John dresses well. He is a handsome man: tall, fair, with blue eyes, and a Grecian profile. ” ( Aside. ) “ Damn him!” —( To me. ) “ Did you like him, Jane?”
“ Yes, Mr. Rochester, I liked him: but you asked me that before. ”
I perceived, of course, the drift of my interlocutor. Jealousy had got hold of him: she stung him; but the sting was salutary: it gave him respite from the gnawing fang of melancholy. I would not, therefore, immediately charm the snake.
“ Perhaps you would rather not sit any longer on my knee, Miss Eyre?”was the next somewhat unexpected observation.
“ Why not, Mr. Rochester?”
“ The picture you have just drawn is suggestive of a rather too overwhelming contrast. Your words have delineated very prettily a graceful Apollo: he is present to your imagination, —tall, fair, blue-eyed, and with a Grecian profile. Your eyes dwell on a Vulcan, —a real blacksmith, brown, broad-shouldered: and blind and lame into the bargain. ”
“ I never thought of it, before; but you certainly are rather like Vulcan, sir. ”
( Abstracted from Charlotte Brontë's Jane Eyre)
例1-5中的这一幕发生在简·爱与罗切斯特久别重逢后,彼时罗切斯特双目失明,家业已毁,简·爱归来,他欣喜不已,但在得知圣约翰·里弗斯这个情敌后,却又忍不住试探她的真心——“一个毫无经验的助理牧师,差点让自己的白领巾给勒死,踩着一双厚底高帮靴” ( “ a sort of raw curate, half strangled with his white neckcloth, and stilted up on his thick-soled high-lows” ),这是明显互文性中的反讽手法,罗切斯特此时已是醋海翻波,这种讽刺语气恰当地传达出了他的心情。而后他又自卑地将圣约翰比作阿波罗( Apollo),将自己比作伏尔甘( Vulcan),前者是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一般指美男子,后者是罗马神话中的火神,常用来指铁匠,是典型的明显互文性中的用典现象。通过对互文性的灵活运用,两人你来我往的对话,在读者看来更显妙趣,活脱脱一对恩爱伉俪的日常闹别扭,同时表现了罗切斯特失而复得后倍加珍惜的深厚情感。
在各类文体中,形式繁多的互文现象如浩瀚烟波,以上三个例子虽然典型,却不过是浮光掠影,不能概之以全部,第六章还有更多有趣的例子亟待诸位细细品味。
1. 4. 3 互文性的批评性研究
互文性的批评性研究将语篇中的互文性现象(尤其篇际互文性现象)视为连接语言分析和社会分析的中间媒介,互文性堪称架构两者的桥梁,通过对这一中间层面的分析,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社会变迁和社会问题。其中,批评性话语分析(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DA ) 、批评性体裁分析( Critical Genre Analysis, CGA)及批评性隐喻分析( 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 CMA)三种批评性研究视角最为常见,涵盖了对政治、商业、教育和大众媒体等交际场景的分析。批评性研究视角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大量搜集真实可信的语料,充分考虑交际的动态多变性,将语言分析和社会研究结合起来。关注批评性研究可进一步加深我们对互文性的理解。 CMA常被视为一种特殊的CDA,但为了更加明晰,下面笔者将分别通过CDA、CGA和CMA的视角来分析语篇中的互文性。
CDA视角下对语篇中互文性特征的分析模式林林总总,早期常见的主要有费尔克劳夫的三维分析模式和沃达克( Wodak)的话语历史研究路径等。费尔克劳夫的三维模式从微观的语篇分析投射到宏观的社会分析,揭示出互文现象背后的成因,透过语篇以小见大地揭露其后隐藏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而与之相反,沃达克的分析模式从社会现实问题出发,透过某类语篇的历时研究,从互文性的角度归纳某类语篇在体裁等方面的变化,从而展示语篇背后社会的权力意识的流变。囿于CDA语篇分析篇幅较长,具体分析请参见本书第七章。
CGA的研究对象是平日常见的各类专业语篇,而互文性为CGA提供了一个绝佳切入点。一方面,通过明显互文性,我们可以对专业语篇维度的表层进行分析;另一方面,语篇的专业体裁、专业实践和专业文化等维度往往也体现出明显的篇际互文性特征,对此进行分析可以总结出专业话语交际取得语用成功的规律。请看下例:
【例1-6】
#摇粒绒大不同#完美出游之路,当然要pick绒软舒适的旅行好物。优衣库摇粒绒系列,时髦轻盈,让一个人也能时刻精彩;绒暖舒适,两人相拥更甜蜜;缤纷萌趣,三口之家其乐“绒绒”~戳(网页链接) 2019轻暖出行,安排!(优衣库_UNIQLO的微博视频)
(优衣库微博推文,2019/01/07)
例1-6是一篇优衣库的微博推文。通过专业实践维度的分析,不难看出这是一个镶嵌型篇际互文语篇。读者在阅读语篇开头的下划线部分时,首先会联想到旅游类专业实践,但推文话锋一转,引出“绒软舒适的旅行好物”,将话题顺利导入广告促销的专业实践。接着语篇顺势提及核心内容,即优衣库的产品介绍,成功构建起整个广告话语。语篇开头的旅游类专业实践嵌入广告促销这一专业实践中,形成专业实践之间的互文,构成了镶嵌型篇际互文关系。此外,推文直接引用了最近热门选秀节目中的流行语“ pick”来代替规范用词“挑选”,属于广告话语中的明显互文性。与此同时,整篇推文使用“ pick” “戳” “安排”等流行词,展现了当今新媒体广告中话语娱乐化的趋势,将不同的文化潮流融为一体,也是典型的篇际互文现象。这一系列的明显互文和篇际互文关系体现了不同实践的和谐合作,共同助力这一专业语篇促销活动的语用成功。
CMA是研究话语的一种视角,或者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CDA,旨在通过分析话语中的隐喻,解构出隐藏在话语背后的思想信念和权力关系,请看下例:
【例1-7】
Some have suggested a barrier is immoral. Then why do wealthy politicians buildwalls, fences, and gates around their homes? They don't build walls because they hate the people on the outside, but because they love the people on the inside.
(特朗普,2019/01)
例1-7选自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椭圆形办公室的第一次电视演讲。特朗普所有的政治设想中,在美墨边境建边境墙可谓是他最受国际社会关注的主张之一。众所周知,“墙”往往含有“阻挡”的消极隐喻意味,这一概念上的互文现象投射到政治领域,往往指的是国家间的龃龉,但是特朗普强行类比政治家们家中筑篱笆护院的正常现象,企图合理化建边境墙这种无礼行径,通过概念互文投射,引入“墙”的概念领域,掩盖住“墙”带来的消极影响,把“墙”的固有意象模糊处理,从而推进自己在南部边境建墙的主张合法化。
CDA发展至今,协作隐喻分析研究,产生了CMA研究视角,后来又出现了专业语篇中的CGA研究,这些不同的观察视角让我们纵向深入研究不同领域的话语,更好地理解话语对社会构建的影响。此外,互文性在这些研究领域中举足轻重,挖掘这些视角下的互文关系,有助于读者理解话语构建社会的整个过程。
1. 4. 4 互文性与语境重构研究
任何话语都会存在于相应的语境中,基于语境的动态性,当信息从一个语篇转移到另一个语篇时,语境必然会进行重构。在语境重构过程中,不同的语篇、话语、体裁、风格、文化、实践之间又会发生交互,进而形成互文性,因此,语境重构和互文性总是结伴而行。
互文性与语境重构现象在生活中无处不见。例如,电影的制作基于剧本,因此,影片内容涉及从文字转换为视频的过程。剧本从书面语境转换到多模态语境时,完成了语境重构的过程;而电影中人物的台词互文引用自剧本,人物的动作情态须立足于剧本的互文重写,后进行再创作,最终才能成功地刻画出人物细腻的心理活动。这一过程中互文引用与互文重写反复出现,为影视作品的成功创作奠定了基础。建筑设计亦是如此,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文化之间的碰撞也日益增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设计往往结合了中西方的多种元素,飞檐琉璃瓦的屋顶为建筑增加了古色古香的韵味,钢筋混凝土的地基与框架又为建筑的耐腐蚀性与稳定性提供了保障。接下来请看下例:
【例1-8】
元宵VS汤圆,还傻傻分不清楚?听听专家怎么说
新华社天津2月16日电(记者周润健) “星月当空万烛烧,人间天上两元宵”,热闹非凡的元宵佳节即将到来,每每这个时候,元宵和汤圆总让很多人分不清楚。为何要吃这两种食物?二者到底有何区别?
历史学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员罗澍伟介绍说,元宵和汤圆是正月十五必吃的应节食品,犹如腊月初八的腊八粥。那么,汤圆和元宵究竟有何区别?大致来说,以江浙为中心的南方地区,用包制方法制作的叫汤圆;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地区,用摇制方法制作的叫元宵。
据研究,最早的汤圆出自宋代的明州,也就是今天的浙江宁波。当地人用白糖、黑芝麻和猪油做成馅芯,再用水磨糯米面包制成2至3公分的圆形生品,开水下锅,煮熟后食用。由于下锅时先沉后浮,所以最初叫“浮元子”,煞是好看,让人联想到一轮明月挂在云空。在古汉语里,“汤”是开水的意思,后来人们逐渐改叫汤团、汤圆。
( http://www. xinhuanet. com/food/2019-02/17/c_1124124707. htm)
上例来自新华网的一篇新闻报道。首先标题中的“元宵VS汤圆”出现了一个英文单词,VS是versus的缩写,中文含义是“与……相对;与……相比”,从形式上看VS是英文,而通篇文章由中文创作,将一种语言镶嵌于另一种语言中,形成了镶嵌型篇际互文性;从语用功能看,VS的巧妙运用,为文章的标题增加了趣味性,借此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此外,下划线部分“星月当空万烛烧,人间天上两元宵”引自《金瓶梅》的第四十二回中:
星月当空万烛烧,人间天上两元宵。
乐和春奏声偏好,人蹈衣归马亦娇。
易老韶光休浪度,最公白发不相饶。
千金博得斯须刻,吩咐谯更仔细敲。
( http://www. gudianwenxue. com/gdxs/jpm/3733. html)
直接引用是一种明显互文现象,全诗整体的基调其实传达给读者一种韶华易逝、劝君惜时的感慨。但经过瓦解原诗的语境,重构例1-8这一科普型语篇的语境后,“星月当空万烛烧,人间天上两元宵”就为读者描绘了天上星月相伴、地上万烛燃烧、人间与天上俱是元宵的热闹景象,为后文引出汤圆和元宵做了铺垫。第二段起,文化宣传体裁“历史学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员罗澍伟介绍说,元宵和汤圆是正月十五必吃的应节食品,犹如腊月初八的腊八粥”和说明体裁“那么,汤圆和元宵究竟有何区别?”相融合,形成融合型篇际互文性。与此同时,文化宣传语言被语境重构到了说明语言之中,从而完成了社会实践,既吸引了读者,又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知识。
互文性与语境重构相生相伴,密不可分,互文性为语境重构提供了分析材料,而语境重构又渗透于互文性之中。两者的结伴而行为实现语用成功及社会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关互文性与语境重构研究的详细论述,请见本书的第八章。
1. 4. 5 互文性与翻译研究
互文性与翻译研究关注互文性与翻译研究的关系,认为翻译研究中涉及的译者、原文、译文、作者和读者与互文性关系密切。其中,互文性与原文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层面的互文性表现在一个语篇的立意、写作手法和艺术风格与其他语篇存在相似之处,而微观层面的互文性则是指一个语篇中的词句和片段主要通过引用、典故、仿拟等与其他语篇建立联系。译者在进行翻译实践的过程中,首先要充当原文的读者。在阅读原文的基础上,借助图书、影视等资料对原文做出阐释,最后实现对原文的改写。互文性与翻译研究还关注互文性对翻译研究的影响。在翻译实践过程中,互文性对翻译研究的影响主要侧重于译者对原文语篇的理解和表达。根据法国符号学家克里斯蒂娃对于互文性理论的论述,互文性语篇之间存在信息和内容的转换和吸收。在明显互文性语篇中,对于原文语篇的理解和表达主要体现在仿拟、引用、预设和链接上。请看下例:
【例1-9】
原文: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译文:
《丧钟为谁而鸣》
本例选自海明威( Hemingway)的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该小说以美国人参加西班牙反法西斯战争为题材,表现了个人融入社会,且甘愿为正义的事业牺牲自我的大无畏精神。作者海明威在创作该作品时,引用了诗人约翰·邓恩( John Donne)的诗歌《丧钟为谁而鸣》,构成明显互文性。无独有偶,邓恩同样在诗歌中表达了自己的命运与他人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别人的伤痛也是自己的伤痛的感悟。因此,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跨越四百多年的两位作家,通过互文性实现了隔空对话,为我们更好地翻译提供了启示。
正如上文所述,篇际互文性语篇中的不同体裁、话语、风格、话题或实践等成分相互交融,相互混合。篇际互文性又可分为四大类:融合型篇际互文性、镶嵌型篇际互文性、转换型篇际互文性和链接型篇际互文性。本小节以融合型篇际互文语篇为例,具体分析如下:
【例1-10】
原文:
17日,故宫博物院发公告,2月19日(正月十五) 、20日(正月十六)将举办“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动。届时紫禁城古建筑群将首次在晚间被较大规模点亮,这也是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次举办“灯会” 。
(选自中国日报双语新闻,2019/02/18)
译文:
During China's Lantern Festival in two days, the Palace Museum will allow late-night visits for the first time, according to the museum's website. The Palace Museum announced on its official website on Sunday that the“ Lantern Festival night in the Forbidden City” will be held for two consecutive nights on February 19 and 20.
( Abstracted from China Daily, February 18, 2019)
本例选自2019年2月18日的中国日报双语新闻,是一个典型的新闻语篇。这是一则故宫博物院发布的关于“举办灯会”的公告,属于通知体裁。实际上,该通知背后隐藏着一个不易为人察觉的目的:向受众宣传故宫上元夜活动。在翻译实践中,译者通过使用“ for the first time”这一暗示性信息,提示受众要积极参与其中,不可错失良机,突出了本次活动的特别之处。该案例中,新闻体裁、通知体裁和广告体裁混合得较为复杂而难以辨认,相互融为一体,构成了典型的融合型篇际互文性语篇,既向大众传达了故宫上元夜灯会活动,又间接地发挥了宣传推销的作用。如此翻译,不仅实现了原文意思的传达,而且实现了互文层面的对等,实为精妙!
此外,互文性与翻译研究还关注互文性在不同翻译领域的实践应用。随着互文性理论的发展,翻译研究的领域逐渐从文学翻译转向非文学翻译。尤其是近年来,中央提出并推广了“一带一路”倡议,央视持续播出国家系列宣传片,外宣翻译的研究逐渐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因此,互文性理论也逐渐结合外宣翻译,以促进国家形象的正面建构,为大众讲出更好的中国故事(参见武建国、刘艾静,2020) 。本部分即以“外宣翻译”为例,简要分析如下:
【例1-11】
原文:文莱有句谚语:“没有相互了解,就不能建立深厚情谊。”中国人讲:“人之相识,贵在相知。”我们愿同文莱做真诚相待的好朋友、共同发展的好伙伴。相信在两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努力下,中文友好合作关系必将谱写出更加美好的篇章!
译文:As a Bruneian proverb goes, tak kenal maka tak cinta ( one may not like what he doesn't know ). Similarly, the Chinese would often say,“ For friends, what is precious is mutual understanding. ” China will remain Brunei' s sincere and good friend and a trusted partner for common development. I am confident that, with the joint efforts of our two governments and people, we will write an even more beautiful chapter in our friendly relations and cooperation!
(选自习近平《携手谱写中国同文莱关系新华章》)
本例节选自习近平在文莱《婆罗洲公报》《诗华日报》《联合日报》《星洲日报》发表的题为“携手谱写中国同文莱关系新华章”的署名文章。习近平首先在讲话中引用文莱谚语和中国俗语,构成了明显互文性。其次,译者在翻译该明显互文语篇时,使用了简单的词汇,如“没有相互了解,就不能建立深厚情谊”译为“ one may not like what he doesn't know”,“人之相识,贵在相知”译为“ For friends, what is precious is mutual understanding” 。一方面,突出了谚语简单、通俗、易懂的特点;另一方面促进译文为更多的目的语使用者所理解,有利于宣传中国人民重视友谊的形象,同时传达了中国愿与文莱共续友谊、共写新篇章的美好愿景。
最后,基于互文性与翻译研究的关系、互文性对翻译研究的影响以及互文性在翻译实践中的实例运用,我们把互文性与翻译的研究落脚到互文性翻译策略之上。例如,在互文翻译过程中要注意语篇信息的对应,要进行跨文化转化,要针对上下文语境和实际需要合理地添加注释等。以上为互文性与翻译研究的路径探析,希望对读者提供有益参考。有关这一课题更详细的论述,请见本书第九章。
1. 4. 6 互文性与形象建构研究
在互文性与形象建构研究中,我们认为互文性策略是大众媒体中不可或缺的宣传手段,能助力中国在国内外的形象建构。其中明显互文性中的话语呈现( discourse representation),即通过引用策略和篇际互文性中的链接型篇际互文策略,有利于在新闻报道中积极有效地弘扬国家品牌,建构正面理性的国家形象。在新闻报道中,记者往往会大量引用领导人、政府官员、专家学者、普通民众等的表述和评论,以加强报道中的权威性和真实性;与此同时,新闻记者也会将新闻采访、法律规定、图片漫画等不同体裁、话语或风格的语篇通过大众媒体相互链接传播给广大受众,使相应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试看下例:
【例1-12】
据外媒报道,来自NASA(美国宇航局)卫星的数据显示,地球比20年前更绿了,而这主要归功于中国和印度。
……
这项研究的主要作者、波士顿大学( Boston University)地球与环境部的智-陈( Chi Chen)表示:“中国和印度占新增绿化面积的三分之一,但只占地球全部绿化面积的9%——这是一个令人惊讶的发现,因为人们普遍认为,过度开发导致了人口众多的国家出现土地退化。”
……
中国对全球绿化趋势的巨大贡献主要(42%)来自于保护和扩大森林的计划——这些计划是为了减少土壤侵蚀、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其次(32%)——以及印度对全球绿化趋势的巨大贡献主要(82%)——来自粮食作物的密集种植。
……
研究人员指出……“一旦人们意识到有一个问题,他们往往会解决它。”他说:“在印度和中国,在70年代和80年代,植被丧失也很严重;到了90年代,人们意识到了这一点;今天,情况大有改善。人类具有难以置信的适应力。这就是我们在卫星数据中看到的。”
( https://xw. qq. com/tech/20190213007213/TEC2019021300721300)
本例选自腾讯网的一则有关环境变化的新闻报道——《 NASA:多亏中印地球比20年前更绿了》,属于典型的大众媒体为塑造国家形象而采用的“他塑”策略。相对于“自塑”策略而言,“他塑”策略能更立体、深刻地刻画出一国之于世界舆论的国际形象。首先,报道中显而易见地直接引用了波士顿大学学者的原文表述,通过专家的话语明确指出“中国和印度占新增绿化面积的三分之一”,这一明显互文策略的使用使整篇新闻报道更具权威性。其次,不难看出节选的语篇中存在着不同的时间变量(如20年前、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和不同层级的消息来源,如权威机构(斜体部分)、专家学者(粗体部分)以及国家层面(下划线部分),这些不同的时空变量在同一语篇中巧妙地链接在一起。与此同时,与这些变量相关的新闻报道、新闻采访、太空探索及农业生产等不同的实践链接在一起,形成了链接型篇际互文语篇,实现了全球化的语用功能,并成功地树立了一个勇扛绿化地球责任的中国形象。简而言之,大众媒体在新闻报道中采取不同的互文性策略,使读者潜移默化地接受并认同其观点和看法,从而行之有效地建构国家形象。有关互文性与形象建构研究更详细的论述,请见本书第十章。
1. 4. 7 互文性与中国文化“走出去”研究
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是当前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伴随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中国文化在走出国门的同时,与他国文化相互渗透,互学互鉴。中外文化在政治、经济、科技等多个领域、多个层面都有所交融,相互构成互文关系。由此可见,中国文化“走出去”本身就是一种互文性活动。互文性与中国文化“走出去”研究,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相关实践内容为语料,以互文性为知识载体进行综合研究。此研究立足于中外文化交流互鉴中的互文性现象,从语篇、体裁、风格、实践以及文化五个维度敷陈,最后阐述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互文性策略,包括明显互文策略和篇际互文策略。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过程中,不同的体裁常常混合交融在一起,形成了体裁维度的互文性,下面这一例子即为典型的体裁维度的互文性。
【例1-13】


马可波罗,让世界再爱上中国陶瓷。
不忘初心,融汇中西。 21年来,马可波罗瓷砖以“为中国陶瓷打造第一个世界知名品牌”为理想,传承探索拼搏的丝路精神,一步步成长为行业的领航者。
2017年,马可波罗瓷砖美国生产基地顺利投产。作为首个赴美投资建厂的中国陶瓷企业,马可波罗瓷砖率先开启品牌国际化的崭新征程,以全球视野整合国内外优秀资源,用世界级的技术制造更优质的产品,即将在不远的将来刷新陶瓷行业的“中国高度”,向世界证明中国陶瓷贯通古今的不朽魅力!
( http://1118. cctv. com/2017/11/21/ARTIMu18WntTZhfYCEPaNe Ui171121. shtml)
此例运用马可波罗瓷砖广告为研究语料。马可波罗瓷砖将西方绘画工艺与中国陶瓷工艺完美交融,既符合西方受众的审美标准,又符合东方技艺的精准要求。该例还将文字和图片两种话语形式有机融合,形成典型的语图互文关系。两种不同体裁的工艺在一种品牌产品中融合发展,形成了体裁和文化维度的互文性。马可波罗在海外市场代表着中国品牌和中国形象,承载着宣传中国文化的重任。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中,马可波罗瓷砖运用体裁维度和文化维度的互文性,结合生动形象的语图互文关系,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古老的陶瓷工艺魅力,积极打造国家品牌,助力中国制造走向世界。本例仅仅是对互文性与中国文化“走出去”研究的简单演示,难免有挂一漏万之嫌。关于这部分研究更详细的论述,请见本书第十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