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们生活在一个新媒体时代,当今的语言使用更加多元多维、动态多变、多语杂存,语言交际更趋于非正式化、娱乐化、碎片化、平等化、商业化。在这种情形下,语篇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互文关系。互文性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深化对文学语篇的理解,厘清非文学语篇间的关系,对于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有着重要启示。
本专著是笔者第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等级”结项的部分成果,采用跨学科和超学科的研究方法探讨互文性,重点阐释互文性和相关学科的结合研究,在探讨互文性历史沿革的基础上,以国家战略需求为指引,以当代大众语篇为语料,内容涉及语用学、话语分析、文体学、文学、文论、哲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研究,从理论到实践,重点阐释了互文性与诸多学科领域之间的结合研究,为传播中国文化、塑造大国形象出谋划策。本书的主要内容如下:
全书共分十二章,前两章为本书的理论基础。第一章明确界定了大众语篇及互文性的概念,并简要地概述了互文性的具体分类、研究视角、理论及应用,突显了互文性对话语实践的指导作用,为后文逐章铺陈奠定基础。第二章介绍了互文性的历史渊源、理论基础和思想嬗变,综合大众语篇与互文性的意义互动性,实现二者语言观的珠联璧合。第三章通过阐述明显互文性中的主要类别,展现了互文性在文学语篇与非文学语篇之间跨语篇的指涉关系,挖掘出各语篇之间辅牙相倚的意义潜势。第四章再续前言,探讨了篇际互文性中的四大分类,揭示了篇际互文策略的表现形式与语用功能。至此,本书已基本勾勒出大众语篇与互文性结合的鲜明框架,可以说已经阐明了互文性的理论部分,接下来会转而辅以理论与典例的支撑,进入互文性各大研究视角的论述阶段,突出互文性的跨学科研究实践。
第五章到第十一章是本书的重点,在这七章中分别阐释了互文性与语用学研究、文体学研究、批评性研究、语境重构研究、翻译研究、形象建构研究、中国文化走出去研究等七大视角的结合,论述这些不同学科领域中的互文性研究。
本书第五章从视野较为开阔的语用综观论出发,采用语言顺应理论重点分析了与社会研究关系较为密切的篇际互文性。本书认为,篇际互文性的生成可以理解为选择、协商和顺应的结果,在此过程中常常伴随着特定社会实践的语境重构和改适转换;而篇际互文性的阐释过程即是从语境、结构、动态性和意识程度四个聚焦点追溯意义生成的过程,其间往往要考虑到篇际互文性的变异性。而篇际互文性的使用动机即是语言使用者为更好地顺应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智世界中的各种变量,以期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篇际互文性的妙用可以促进交际的成功,而且也可实现其多姿多彩的语用功能。互文性的语用研究亟待推广到不同类型的交际实践中,以便全面实现各种可能的语用成功,对此,我们充满期待。
本书第六章探究文体学研究中丰富多彩的互文性表征,简要介绍了互文性的文体学研究路径,追溯了文体学的来源、定义及发展阶段,并对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文学语篇文体及广告、新闻报道等非文学语篇文体中的诸多典例进行剖析,有效地将互文性与文体学结合起来,运用明显互文性和篇际互文性分类探讨了各文体中广泛存在的互文现象。
第七章从批评性话语分析( CDA) 、批评性体裁分析( CGA)及批评性隐喻分析( CMA)三种最为常见的批评性研究范式出发( CMA 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CDA,但为了更加明晰,本书分开论述),大量搜集真实可信的语料,充分考虑交际的动态多变性,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将语言分析和社会研究结合起来,考察政治、商业、教育和大众媒体等交际场景中大众语篇的互文性特征。反之,互文性研究有助于探寻在CDA中话语与社会之间互相建构的过程,CGA中专业话语的体裁、实践、文化的形成过程以及CMA中的隐喻建构及隐喻背后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的形成过程。
第八章深入剖析了互文现象中的语境重构与改适转换,对话语传播过程中经历的种种动态演变进行解读。本书认为,在话语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必然会存在原语境的瓦解以及新语境的重构,即语境重构现象。在语境重构过程中,又会涉及不同语篇、话语、体裁、风格、文化和实践等的碰撞及交互,这种交互性就是互文性,因此,互文性总是与语境重构结伴而行。
第九章从互文性与原文、互文性与译者、原文和译文间的互文性三个角度解读互文性与翻译研究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前者表现在一篇原文、译文的立意、写作手法和艺术风格等宏观立意与其他原文、译文存在相似之处;而后者则指一篇原文、译文中的词句和语篇片段主要通过引用、典故、仿拟等微观互文手法与其他原文、译文建立联系。因此,本书指出,译者在进行翻译实践的过程中,首先要化身原文的读者。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借助外部资料精准阐释原文,实现对原文的创作改写。
第十章以建构主义为理论支撑,探讨在中国国家形象建构中行之有效的互文性策略。本书认为,大众媒体是国家形象建构的传播渠道、消息来源以及舆论力量。在建构国家形象时,大众媒体的宏观策略可分为“自塑策略”“他塑策略”和“合塑策略”。目前看来,我国应加强“自塑”,努力同国际上的“他塑”抗衡以最终形成“合塑”的理想局面。
第十一章“互文性与中国文化‘走出去’研究”从国家战略发展的角度出发,以互文性为知识载体,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进行分析,并从明显互文性和篇际互文性两个角度归纳了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互文性策略。在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联系目标国家的文化,通过各种互文关系活用不同的语篇类型,如文字、图片、音乐等,有效创造出优质新语篇,提升中国故事的丰富度和吸引力,增强新时代中国文化话语的创新性和劝说性,助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第十二章“结语”扼要总结了互文性的研究现状,展望了互文性未来的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在本书的撰写和出版过程中,我得到了多方面的帮助和支持。在此,我要特别感谢我指导的研究生徐嘉、宋玥、罗琳、周斯佳、刘艾静、张赢月、凌仕昶、牛振俊、李晶等,他们参与了文献整理、语料搜集、文稿校对以及部分章节的撰写等;李玓桥、崔钰晴、李育静、欧敏等参与了付梓书稿的最后整理。在本书的研究过程中,我有幸得到了各位同事及学界前辈的支持与帮助,如秦秀白教授、黄国文教授、束定芳教授、胡范铸教授、王文斌教授、冉永平教授、辛斌教授、田海龙教授等,以及国际学者 Teun van Dijk, Paul Chilton, Vijay Bhatia, Norman Fairclough,Ruth Wodak等,甚为感激。同时,我要衷心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外语编辑部张冰主任,她为推动本书的出版付出了大量心血,也为本书的修改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在书稿的排版和校对过程中,出版社的编辑们又做了许多细致耐心的工作,特别是责任编辑刘爽女士一直跟进各个环节。本书的出版还得到了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出版资助项目( CBZZ202212)的支持,在此一并致谢。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本书难免挂一漏万,存在纰漏或瑕疵,敬请学界同人和广大读者不吝指正。
武建国
2022年10月于南国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