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导言

日本是一个由东北向西南延伸的弧形岛国,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其他6800多个小岛屿组成。西隔东海、黄海、朝鲜海峡、日本海,与中国、朝鲜、韩国、俄罗斯相望。其中北部的北海道隔宗谷海峡距俄罗斯的库页岛不到25海里,南部的九州岛隔对马海峡距朝鲜半岛约100海里,九州西南部的长崎距中国上海460海里。

日本领土面积仅37.8万平方公里,约为中国的1/25。在四个大岛中,本州岛面积22.79万平方公里,约占其总面积的60%,是日本最重要的岛屿。四个岛屿被不到50公里宽的海峡隔开。例如本州岛隔津轻海峡与北海道相望,有青函海底隧道连接。本州岛隔下关海峡与九州岛相望,有下关大桥连接。本州岛与四国岛隔濑户内海相望,有四座大桥相接。

日本列岛海岸线总长近3万公里,呈狭长形,没有纵深地带。从南端的九州到北端的北海道绵延约1920公里。最大的岛屿本州岛长约1200公里;最宽处300多公里,最窄处仅100多公里。山地约占总面积的70%,多为南北走向,且海拔都不高,最高峰富士山也不过3700多米。尽管如此,由于列岛生成年代较近,大约在1万年前到2万年前之间才脱离大陆,地壳活动频繁,因而地形支离破碎、崎岖难行,有的地方甚至无法通行。另外,面向太平洋的“表日本”与面向日本海的“里日本”差别较大。“表日本”多雨,常受台风的袭击;而“里日本”风雪较大,被作家川端康成称为“雪国”。在经济上,工业地带均分布在“表日本”,人口集中;“里日本”多为农业地区,人口稀少。

日本大部分国土为森林所覆盖,平原和低地约占25%,耕地面积就更少,只占陆地面积的13%,而且由于山川阻隔,耕地通常非常狭小和零散。最大的平原关东平原也只有1万平方公里,排名第二的北海道石狩平原近代以后才得以开发,排名第三的新潟平原最早也是在近代之前的德川时代才大规模开发。因此,在日本历史中,耕地不足是各代政府面临的重要挑战。

在近代以前的农业社会,农产品是日本社会生活的主要倚靠,自从公元前2世纪水稻传入日本并得到大规模推广以后,其农业一直以水稻种植为主,直到今天仍然如此,以至于在日语里米饭与吃饭是同一个词。如何养活众多的人口,在日本历史上的每个时代都是一个重要问题,甚至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前,日本人仍然认为仅凭列岛的农业并不能解决吃饭问题。

日本自然资源十分贫乏,除森林覆盖率较高、渔业资源较为丰富外,矿产资源种类虽较多,但储藏量很少。北海道和九州有一些煤矿,前几年已陆续关闭。因此,原油、煤炭、铁矿石、铝、铜、天然气等现代工业生产所需的原料和燃料基本上依靠进口。尤其在古代,由于技术相对落后,生铁、铜钱更是日本从大陆进口的主要货物。

日本列岛位于环太平洋西岸地震带上,地壳变动剧烈。统计资料表明,日本平均每天有四次地震,平均每年有一次6.5级的地震,每10年有一次7.5级的地震,每二三十年有一次8级以上的地震。20世纪日本曾发生两次大地震,一次是1923年的东京大地震,震级达到7.9级,十几万人丧生;另一次是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震级为7.1级,死亡五千多人。2011年的东北大地震引发了大规模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并导致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

日本也是著名的火山之国,从北海道到冲绳共有7个大的火山带,270座火山,其中有86座是活火山。日本的陆地面积仅是世界陆地面积的1/400,但活火山却占世界的1/10。最著名的火山就是富士山,它最近一次喷发为1707年,其后一直处在休眠状态;但山上仍有喷气现象,温度高达80摄氏度。阿苏山、浅间山、云仙岳、三原山等火山活动也比较频繁。

除此之外,台风也是日本经常性的自然灾害。每年8月到10月是台风频繁发生的季节,由于台风登陆的地方往往是人口较为集中的东南沿海,因此其造成的危害不亚于地震和火山喷发。

耕地有限,资源贫乏,地震、火山喷发和台风等自然灾害频繁,是日本从古至今都不得不面对的困境,而当地居民所采取的应对措施,某种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日本历史的发展和演进,也造就了日本今日的社会与文化。

人们经常用“一衣带水”这样的词汇形容中日近邻。汤重南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何芳川主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6年版)中提出,中日文化交流曾有五次高潮。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是第一次,为躲避战乱而不断经由朝鲜半岛涌到日本的中国大陆移民将当时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文化带到日本,以农耕、畜牧为主的弥生文化取代了以渔猎、采集的自然经济为主的绳纹文化。第二次高潮发生在公元600年到894年之间,日本“以华为师”,是全面吸收隋唐先进文化的时期。宋、元、明朝前期是第三次高潮,即使在没有官方关系的宋元时期,禅宗、朱子学也通过僧人的频繁往来传到日本,并产生重大影响。室町时代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甚至向明朝“称臣入贡”,在通过“勘合贸易”获利的同时,促使“五山文化”出现和繁荣。

前三次中日文化交流高潮的特点主要是中国文化向日本的单向传播,而从近代甲午战争后到中日战争全面爆发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第四次高潮。在这一时期,日本文化反过来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出现了日本文化对中国的逆输出。在甲午战争中,清帝国败给了因学习西方先进国家而迅速近代化的日本。在“留不成西洋留东洋,通过东洋学西洋”意识的主导下,大批中国留学生赴日,“以日为师”,通过日本积极吸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和较先进的科学技术。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特别是1978年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再次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高潮,即中国为加速现代化的进程而从日本获得经验,不仅积极引进日本的资本与技术,而且学习日本的经营方式,日本的电影、电视剧、动画、漫画等艺术也吸引了众多的中国人。

尚会鹏在《中国人与日本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中写道:“中国和日本既咫尺相邻又十分遥远,既相像又不同,既熟悉又陌生,既交往密切又互不信任。”其原因可能如同著名旅日华裔作家陈舜臣所指出的那样:“从历史上来看,日中两国的相互理解意外地有限,让人不禁大吃一惊。……如果是我们的文明‘掺水’后的东西,还有研究的必要吗?只有少数的好事之人,用掠过古董店门面的眼神稍微瞥了一下邻居日本。”(《日本人与中国人》,刘玮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4页)直到1928年戴季陶撰写《日本论》时仍然感叹日本人研究中国精细深刻,不遗余力,而中国人研究日本却粗疏空泛,对日本,我们大多数人只是一味地排斥反对,再不肯做踏实的研究工作。

客观地讲,尽管1949年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术界大大强化了对日本的研究,其成果也不少,但多数中国人仍然不甚了解日本。近些年来,中国游客大量涌入日本,引发了普通民众对日本的兴趣,也促使有关日本的普及性读物大量出现。一方面这些普及性读物多少带有先入为主的情绪化观念,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契合读者的口味,但对日印象并非准确、客观。另一方面,普及性读物多从特定领域论述日本,并不全面、系统,也容易造成对日本的僵化理解。据中日两国媒体近十几年来的联合舆论调查,中日两国民众相互之间的好感度持续走低就体现了这一点。中国迅速崛起与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各项改革时间重合,传统的外交政策难以适应,进入新世纪的中日关系跌宕起伏,未来更是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进一步增加了了解日本的重要性。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尽管日本文化是在吸收大量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无论在语言文字上,还是在生活方式上,两国都有较多的相似之处,但日本仍然具有独特的历史与文化。即使在“全盘唐化”的时代,日本对中国文化也只是有选择地学习和借鉴。例如,没有采用中国大陆王朝实施的“科举制度”,而且逐渐走向“尚武”的历史发展之路。直到近代以前,日本不仅游离在“朝贡体制”的边缘,而且一直对其采取对抗性战略。帮助读者注意到这些重要的历史面相,从而客观认识日本历史及其文化,是笔者撰写本书且不断加以修改、补充的心愿。

2005年版《日本简史》将日本历史分为十个阶段:起源、律令国家、武人政权、前近代社会、明治维新、对外侵略扩张、变革与战争、占领与战后体制、经济大国、改革的年代,以统治主体为线索,简明叙述日本历史、社会与文化的发展;2013年的增订版正文基本保持了原有内容,每章增加了前言、图表、原始资料、年表、结语、进一步阅读资料以及最后的附录等;2016年的第三版专门增加一章,叙述初版后10年的历史,增加了图表并更换了进一步阅读资料的内容;第四版在注意吸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战后历史重新改为三章,在内容上稍作必要调整,进一步阅读书目也更新为最近三年国内出版的相关书籍介绍。

图0-1 日本古代66国(地方最高行政区)图

图0-2 现代日本地方行政区划图

一都一道两府四十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