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研究目的与内容

一、研究的目的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 餐饮业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恢复消费信心方面承担着重要任务。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到逐渐得到控制再到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过程中, 餐饮业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巩固了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生活服务业地位, 成为关系人民的生活质量的幸福产业。 2020年全国餐饮业收入较2019年下降16. 6 个百分点, 说明餐饮产业在新冠肺炎疫情中遭受重创的现实, 大中型企业努力自救举步维艰, 而诸多小微型企业无力维持纷纷倒闭。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报复性消费反弹”的期望被不断反复和散点式爆发的疫情打破, 与其被动等待和守望市场自我恢复增长, 不如学界、产业和政府层面有机联动积极应对。学界层面结合理论工具对市场实际情况进行梳理, 发展既保持开放和多元传统, 同时又对现实具有较强解释能力的分析框架; 产业层面认真审视新冠肺炎疫情对餐饮业发展带来的冲击和机遇并采取应对措施; 政府层面将短期政策、长期政策和专项政策相结合, 短期政策旨在精准施策、帮扶企业共渡难关, 长期政策和专项政策助力餐饮业高质量发展。

二、研究的内容

研究对象为生活服务业的产业政策, 具体研究餐饮业产业政策转型。

(一) 总体框架

1. 历史经验: 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餐饮业发展历程、基本经验

第一, 梳理总结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餐饮业发展的基本经验与教训, 基于事件系统理论重点研究政策转型与政府职能调整的历史轨迹。第二, 对2020年中国餐饮业宏观运行情况和危中有机的后疫情餐饮市场进行梳理, 对“十四五”产业发展目标与任务进行研判, 提出餐饮业高质量发展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建议。

2. 构建框架: 我国餐饮业高质量发展产业政策转型分析框架

通过梳理近十年中国餐饮业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的发展, 综合分析餐饮业内外部环境、发展机遇与挑战, 以及市场机制的基础决定作用和政府作用,确定政策转型分析维度, 探究各维度的内涵、外延和相互关系, 构建产业政策转型理论框架。

3. 典型探索: 产业政策对产业发展的驱动与不协调

通过典型案例从产业政策与产业发展的驱动与不协调两个角度进行探索,一是通过对我国除港澳台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餐饮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分析, 研究产业政策对产业发展的驱动效果; 二是对餐饮夜间经济的空间供给特点、消费特殊性进行梳理, 研究这一餐饮经济新业态与产业政策不协调的困境。

4. 困境分析: 产业政策与餐饮业高质量发展协调的困境

基于制度经济学的理论, 在历史经验和典型探索研究的基础上, 基于以人为本、消费升级、绿色生态、能力建设、公共服务、文化传承六个视域,梳理餐饮业政策存在的不协调表现, 并剖析不协调的困境, 提出新时代中国餐饮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考。

5. 解决路径: 基于多视角下的餐饮业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政策转型建议

在历史经验总结、构建政策转型分析框架、典型案例研究、政策转型困境分析的基础上, 基于公共卫生安全视角、生态化发展视角和政策法律化视角, 提出餐饮业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政策转型建议。

(二) 研究的重点、难点

1. 研究重点

一是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餐饮业发展基本经验研究。在总结发展经验的基础上, 梳理产业演进的动态过程, 揭示产业政策变迁的内在机制。二是产业政策转型理论框架研究。课题研究需要在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下, 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决定作用和政府作用, 确定政策转型分析维度, 并探究各维度的内涵、外延及相互关系, 构建产业政策转型理论框架。三是在“十四五”规划1的指导下, 基于公共卫生安全视角、生态化发展视角和政策法律化视角,提出长期政策和短期政策相结合、普惠政策和专项政策相结合的形式构建加快餐饮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转型建议。

2. 研究难点

一是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餐饮业相关政策文本的收集、筛选和文本数据的过滤、挖掘, 以及对餐饮业发展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分析。二是梳理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与餐饮业相关防控及扶持政策的实施效果研究。三是以我国餐饮业竞争力和餐饮夜间经济为典型案例探索产业政策对产业发展的驱动与不协调作用。

(三) 研究的主要目标

理论目标是探索构建高质量发展的餐饮业政策转型理论分析框架。

应用目标是在充分汲取企业和国家级行业协会对研究成果意见的基础上,通过政协委员咨政建言和行业智库等渠道向相关部门提供《关于加快制定〈餐饮业发展促进条例〉 的研究报告》。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 [ EB/OL ] . ( 2021-03-13 )[ 2022-02-20 ] . http: //www. gov. cn/xinwen/2021-03/13/content_ 5592681. htm.